文/ VRAR星球 Vivi
转眼间2024年就要过去了,今年,虽然AI大模型火了一把,但科技圈似乎还缺了点那种让人心跳加速的惊喜。这不禁让人怀念起十年前,那个充满激情的2014年,尤其是VR技术的飞速发展,让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
2014年,Facebook以20亿美元收购Oculus的大手笔,无疑成为了整个VR产业爆发的催化剂。这一举动不仅震惊了科技界,也为VR的发展按下了加速键。谷歌也不甘示弱,推出了简易但创新的Cardboard,让每个人都有机会体验VR的魅力。与此同时,三星和Oculus强强联手,推出了Gear VR,为移动VR体验树立了新的标杆。光学巨头卡尔蔡司也不甘寂寞,推出了VR One,开启了他们在VR领域的新篇章。
那是一个充满激情和创意的时代,VR领域的拓荒者、继承者、投机者,还有那些虽然尝试了但最终没能抓住机遇的参与者,都在这个舞台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现在,就让我们坐上时光机,一起回到那个充满魔力的2014年,去回顾那些曾经让我们目不转睛的VR设备吧。这不仅是一次怀旧之旅,更是一次对创新精神的致敬。(p.s. 文内有些设备可能没有被完全统计,但这并不减少我们对那个时代的敬畏和怀念。)
Oculus Rift DK2
说到 VR 产业的爆发,Oculus 无疑是个绕不开的话题。2014年,Facebook以20亿美元收购Oculus,这一举动震惊了整个科技圈,也为VR产业的发展按下了加速键。
在 2014 年的CES上,Oculus展出了一款名为Crystal Cove的新原型机,同年7月,这款设备以DK2 的名义向开发者发售。DK2 在 Crystal Cove 原型机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进,相比前代DK1,它提供了更高分辨率的OLED显示屏(每眼960x1080像素),降低了反应时间,提高了更新率,加入了位置追踪功能,耳机线也变得可拆卸,不再需要外部控制盒。
同年9月,在洛杉矶的Oculus Connect开发者大会上,Oculus展示了他们的新一代VR头盔原型——Crescent Bay。这款原型机在多个方面都有所提升,比如更轻的重量、更精确的头部追踪、内置的3D音效耳机等,为用户带来了更加沉浸的体验。同时,Oculus还发布了Oculus Platform应用平台,让开发者可以开发和销售VR应用,这为VR内容的丰富和生态系统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Oculus DK1(左)与 DK2(右),图源:网络
GoogleCardboard
2014 年 6 月,Google 在 I/O 开发者大会上带来了一个惊喜——Cardboard。这可不是普通的纸板,它能让你的智能手机瞬间变身为一台立体图像的DIY神器。想象一下,你只需要一部能运行VR应用的智能手机,就能轻松体验虚拟现实的魅力,这绝对是最经济实惠的方式。
别小看了这个看似简陋的纸板盒子,它可是谷歌巴黎部门的两位天才工程师,大卫·科兹(David Coz)和达米安·亨利(Damien Henry)的杰作。他们利用谷歌的"20%时间"政策,花了整整六个月的时间,把这个实验性的项目变成了现实。他们的目的是要把智能手机变成一个虚拟现实的原型设备。这个看起来不起眼的再生纸板盒,在I/O大会上却成了最令人惊喜的明星产品,这就是谷歌推出的廉价3D眼镜。
使用Cardboard也非常简单,你只需要在Google Play商店搜索Cardboard应用,下载并安装这个70多兆的应用。那时,Google Cardboard 的销量甚至超过 了50 万台。
GoogleCardboard,图源:网络
暴风魔镜一代、二代
2014年,国内涌现了一大批模仿 Google Cardboard 的VR眼镜盒,它们以塑料代替纸壳,结构简单,不依赖复杂电子元件,成本也低得惊人。这些眼镜盒因其亲民的价格和易于生产的特性,迅速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就在2014年9月,暴风科技在北京推出了暴风魔镜一代,它用塑料材质取代了Cardboard的纸壳,但内部结构基本保持不变。紧接着在同年12月,暴风魔镜二代也问世了,两款产品的首发价格都是99元人民币。
到了2014年底,暴风魔镜的销量已经突破了5万台大关。这一成绩不仅让暴风科技在当年的财务报表上多出了515.3万元的商品销售收入,也标志着国产VR设备在市场上的崛起。
当然,暴风并不是唯一一个嗅到商机的公司。国内的创业者和传统厂商,尤其是深圳的公司,如千幻魔镜、小宅、VRbox等,他们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迅速在Cardboard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改造,并以深圳特有的速度将产品推向市场。
暴风魔镜2,图源:网络
三星 Gear VR
2014年,三星和Oculus的合作更是让这个行业火上浇油。2014年9月3日,三星在柏林IFA大会上发布了他们首款真正意义上的VR头显——Gear VR。
紧接着,12月的时候,第一代三星Gear VR,也就是Innovator Edition(创新者版)正式诞生了。这款设备不仅面向开发者,帮助他们掌握内容开发的方法,同时也为消费者版本的Gear VR开发做准备。Gear VR作为移动端VR眼镜,需要配合手机的主板和显卡才能使用。它最初的适配机型是当时刚推出的Galaxy Note 4手机。
2014年,首款Gear VR的热度一度超过了谷歌的Google Cardboard,甚至超过了Oculus自家推出的Oculus Rift DK2。这不仅因为Gear VR有着更好的体验,也因为它是由三星与Oculus共同研发制作的,这意味着它能兼容Oculus丰富的软件体系。这款Gear VR的设计和体验在当时都算是相当前卫的。
三星Gear VR,图源:网络
索尼Project Morpheus
在VR的大潮中,索尼的Project Morpheus可能不是最耀眼的明星,但有了PS4的加持,其成为了客厅VR体验的有力竞争者。
2014年3月的游戏开发者大会(GDC)上,索尼电脑娱乐全球工作室总裁吉田修平首次向外界揭开了Project Morpheus的神秘面纱。和需要连接PC的Oculus Rift不同,Morpheus是作为PlayStation 4的配件来运行的。在发布会上,吉田修平展示了Morpheus头盔的原型,并透露这个项目已经秘密研发了3年之久。
Morpheus这个名字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梦神,索尼用这个名字来命名这款产品,是希望能够为玩家带来如梦似幻的真实游戏体验。在2014年,这款设备以其独特的体验和PS4的广泛用户基础,一度成为了市场上的热门话题。
索尼 Project Morpheus,图源:网络
VR One
在光学领域,卡尔蔡司的大名可谓是如雷贯耳。但你知道吗?在2014年,这家光学巨头竟然也跨进了虚拟现实的领域,推出了一款名为 VR One 的虚拟现实眼镜。
这款VR One和三星的 Gear VR 类似,都是为手机市场量身定做的。只要你的手机屏幕在4.7到5.2英寸之间,就能把它放进VR One里,享受沉浸式的3D体验。使用起来也很简单,把手机往镜片后面的托盘一放,通过双眼视差,就能体验到身临其境的3D效果。
虽然VR One在设计上和其他手机专用的虚拟现实眼镜差不多,但它有一个杀手锏——价格。99美元的售价,对于卡尔蔡司这样的品牌来说,简直是超值。毕竟,卡尔蔡司在镜头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大家都有目共睹,所以它推出的VR产品,自然也是信心的保证。
不过,VR One也有它的局限性。比如,它不支持瞳距和物距的调节,对于戴眼镜的用户来说,可能就没那么友好了。而且,它的鼻部设计没有鼻托,可能会有轻微的漏光现象。但是,考虑到它的价格和卡尔蔡司的金字招牌,这些小瑕疵似乎也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卡尔蔡司 VR One,图源:网络
Near-Eye LFD
在2014年的GTC大会上,NVIDIA也带来了一个惊喜——Near-Eye LFD虚拟现实眼镜。这款眼镜和我们通常看到的VR头盔大不相同,它更轻薄,厚度仅有10mm,看起来更像是一副真正的眼镜。
这款Near-Eye LFD眼镜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技术,它使用了3.3毫米小焦距的微透镜阵列,这个焦距是人眼能够识别的最小焦距,这也是它被称为“Near-Eye”的原因。这种设计允许眼镜在不增加额外体积的情况下,提供出色的沉浸式3D体验。NVIDIA的这款产品和Oculus Rift这样的头盔相比,显然更加轻便和时尚。虽然它的外观设计在后来的版本中有所变化,变得更加厚重,但它的初衷是为了让VR体验更加舒适和便捷。
总的来说,NVIDIA的Near-Eye LFD虚拟现实眼镜,不仅在设计上更加轻薄便捷,而且在技术上也采用了创新的微透镜阵列,为用户带来了全新的VR体验。
Near-Eye LFD虚拟现实眼镜,图源:网络
ANTVR KIT
在虚拟现实的浪潮席卷全球时,中国创业团队自然也不甘落后。在这波浪潮中,蚁视科技凭借其研发的ANTVR KIT虚拟现实眼镜,成功在Kickstarter上融资26万美元,一跃成为行业的黑马。
ANTVR KIT包括虚拟现实头盔、视频驱动器、遥控器和锂电池,其中头盔部分搭载了1920*1080分辨率的非球面显示屏,为用户带来沉浸式的3D体验。不同于Oculus Rift依赖PC或索尼的Project Morpheus专属于PS4平台,ANTVR KIT更接地气,它不仅兼容为Oculus Rift开发的游戏,还支持大部分PC和主机游戏。
这种设计让用户可以在ANTVR KIT上畅玩自己喜欢的游戏,而无需担心设备兼容性问题。此外,ANTVR KIT还支持移动游戏,使得用户在虚拟现实世界中能够获得更加丰富多样的游戏体验。这不仅是一次对创新精神的致敬,更是中国创业团队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的证明。
ANTVR KIT,图源:网络
小结:
十年变迁,不仅仅是岁月的流逝,更是技术的革新和市场的演变。转眼间,那些曾经在XR战场上的新兵,如今已磨砺成老兵,他们见证了行业的起伏,也经历了行业内的生死考验。
现如今,志向又在何方?
或许,对于有些人来说,他们的目标已经发生了改变,他们找到了新的方向,开始了新的旅程。但对于另一些人,他们仍始终坚守在XR这片热土上,无论经历了多少风雨,都未曾放弃。
不管怎样,让我们向这些XR行业内的老兵致敬,为他们的勇气和坚持鼓掌。因为他们不仅仅是在为自己的梦想而战,更是在为整个XR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