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追星星的人,对AI的盼与怕

面对AI,有人害怕,有人期盼。

AI和画画的、开网约车的、写东西的人有仇吗?”近来成了很多从业者的心声。大模型技术驱动了AI的能力进化过临界点,我们普通人根本就跟不上,或快或慢被淘汰。看起来,AI正在给人类制造新的困境。

怕AI可以理解,那盼AI的人,到底在期盼什么呢?

前不久我在WAIC 2024上,发现了一个由孤独症儿童的父母、志愿者所组成的普通开发者团体,用AI给“来自星星的孩子”做绘本,这将“星宝”照护者们拉出了困境。

如何平衡AI的利弊,引导其健康发展,是我们这个时代亟需面对的重要课题。那些长期被我们忽略、存量问题待解的“小场景”,或许更需要先一步感受到AI。

“孤独症儿童的照护没有结果(可能无法治愈),能做的就是维持一定的生活质量,仅此而已。”

“每天要绞尽脑汁地给孩子编故事。一旦编不出来了,孩子就不睡觉了,大人孩子都很崩溃。”

“为了照护每天都不能出门、不能睡觉,我有时真的想死。”

孤独症儿童也被称为“来自星星的孩子(星宝)”,在社交、沟通、行为方面有特殊需求,照护难度很大。精力不足,无法充足的睡眠,是“星宝”照护者们普遍的困境。

除了照顾“星宝”们的日常生活,照护者往往还希望提升孩子的生活质量,让他们也能感受到快乐和愉悦。“读绘本”就是一个能给星宝们带来幸福感的事情。

但定制绘本的缺失,让照护者们承受着情感上的痛苦。

孤独症AI绘本项目的发起人之一,就是“星宝”图图的爸爸。他提到:“我家图图特别爱听故事,特别是睡前故事,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听故事入睡。但是由于孤独症孩子他们是有明显的兴趣狭隘和刻板这些特性的,他只喜欢听他感兴趣的几个话题,例如说安全常识,去郊外探险,孙悟空等,或者说这几个元素要融在一起才行,但市面上很难找到这样的绘本故事。”

既然市面上没有满足“星宝”个性化阅读需求的绘本,能不能自己做一个呢?

以公益产品“追星星的AI”为例,就通过大模型的三种能力,让这件事成为可能。

1.生成能力。“追星星的AI”通过家长或教师输入的一句话故事梗概(提示词),自动生成定制化的、图文并茂的绘本,包括常识认知、社交礼仪、心智解读、趣味故事等。

2.多模态能力。“追星星的AI” 调用了通义大模型的文生图、语音合成等AI多模态能力,可以让一句话变成能被朗读的有声绘本,丰富阅读体验。

3.交互能力。大语言模型的核心技术特点之一,就是能够与人类进行更为自然、流畅的对话。“追星星的AI”APP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授权的孙悟空、大耳朵图图等动画形象,可以作为主角给孩子们讲故事,增强交互感。

20世纪50年代初,AI概念初现曙光之际,人们对技术的愿景是,它能倾听并理解人类的需求,为那些最为亟需的人群伸出援手。

AIGC之光照进星宝们的世界,让星宝家庭和照护者感受到来自科技的温暖与关怀,才是我们所期待的,技术在现实中的回响。

长期以来,将AI用于社会公益项目的尝试,屡见不鲜。为什么“追星星的AI”会引起我们的注意?

有一个特别的地方是:这个产品的开发,全部是由星宝照护者和志愿者来完成的。

非技术背景的普通人也可以掌握AI吗?跟“追星星的AI”工作人员聊了聊,或许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投身AI开发的思路。

首先,垂类应用要深入理解需求。

AIGC生成绘本,这件事看起来非常简单易操作,几乎所有国产大模型平台都有全栈工具来支持从数据到精调、优化的所有步骤。但难点在于,每个应用所要求的细节都有很大差异。

比如星宝们可能没有办法理解过于复杂的图片信息。

“我们最开始生成出来的那一版图画,画面风格就有些复杂,出来好多星星点点的叶子、小花,被大家提出了意见,现在生成的就是这种比较干净的画面,一张图就是一个主体。”

“有的星宝对某些食物、动物会怕,是不能看见的,我们就设置了一个屏蔽功能,不会生成带有那些内容的图片。”

该项目的参与者既有星宝家庭成员,也有孤独症儿童干预机构,以及多年从事孤独症研究的高校学者。最终,结合星宝的认知水平层级,确定了最简洁的画面形式,突出人物,对话平实直接,确保AIGC生成方便星宝理解的画面。

其次,线上分布式协作方式。

一群家长和志愿者,到底要用多长时间才能做出一个AIGC应用?“追星星的AI”的开发时间是两个月。

坦率来说,这比很多“零门槛AI开发平台”、大模型社区所宣传的时间更长。目前,借助APP Inventor、APPMakr等简化开发工具,一个专业开发者创建一个功能丰富、交互复杂的应用,大概只需要两周甚至更短的时间。为什么“追星星的AI”落地时间要数月呢?

这是一个完全由大量在职志愿者完成的项目。其中有星宝的父母,有特教老师,大多数人以前都没有接触过AI。而且,他们分布在世界各地,平时还有全职工作,利用晚上或周末的时间来沟通和写代码,采用线上分布式协作的方式推动项目。

移动互联网时代有个著名的段子,有创业者说,“创意有了,钱也融到了,就差个程序员了”。AI开发,可能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去中心化”,普通人也可以通过线上分布式协作来参与到技术世界当中。

此外,多机构的支持也必不可少。

一方面,绘本涉及动画形象,需要大量图片作为训练素材。其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授权并提供了悟空、图图等经典动画形象图库。另外,这些经典动画形象深入人心,要求模型的生成结果不能出现误差,尤其是“身体像面条一样”的悟空形象,一开始训练出来的效果并不理想。工作人员提到,后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老师们并没有介意,后续又提供了更多的图库素材来帮助训练。

不难发现,“追星星的AI”是在很多非技术背景的人与机构的帮助下,才一点点搭建起来的。

近期以来,“担心被AI抢走工作”的焦虑已经出现了人传人现象。

尽管很多技术从业者、科普作家会反复强调,技术进步会让一些岗位消失,也会创造一些新的岗位,应该尽快主动地探索与规划未来职业。但客观来说,被AI淘汰的人,未必能快速适配新创造的岗位的技能要求。

难道人类社会就要毫不反思、毫不抵抗地加速迈入高度自动化、无人化阶段吗?我想起一句话: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一方面,等待AI带来改变的场景很多,类似孤独症儿童照护这样的需求大量存在,以前并没有被很好地解决,智能技术的互动性、个性化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解题思路,这是技术应该最先到达的地方。

另一方面,每个人都能用好AI来解决实际问题,但他们需要得到实际的支持。除了科技企业搭建的平台和社区之外,支持有不同需求的国民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的共识。

“哈佛幸福课”的讲师泰勒·本·沙哈尔说过:“一旦我们意识到自己的选项是什么,就很容易在短时间内作出决定。其中的关键点在于,意识到自己有选择,要比选择本身难得多。”

从这个角度说,“追星星的AI”让我看到了一群人关于AI的选择,或许也是你我更好的选择。

AI与人为敌,还是与人为友,选择权始终都掌握在人的手里。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4-07-15
一群追星星的人,对AI的盼与怕
一群追星星的人,对AI的盼与怕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