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很喜欢读罗伯特·麦克法伦的《荒野之境》。
这位“当代最好的行走文学作家”在书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思考:我们身处道路可达,水电可到的居住区。但其实这样的地方只占据了地球上很小的一部分。在视线范围之外,在人迹罕至之处,还有着无尽的荒野。如果你真的想认识这个世界的辽阔与美丽。那么,请到荒野中去。
这难免让我想到,很多科技的发展都是这样。当我们习惯了某种技术或产品的舒适区,会觉得一切按部就班,一切理所当然。根本不会去想,外面还有广袤无垠的荒野,还有荒野里难以穷尽的可能性。
今天我们来展开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关于如何从熟悉的舒适区,走向陌生的荒野。故事的主角,是作为智能终端领域压舱石的移动影像。
2022年,华为整合了过去10年的移动影像积累,发布了专属的移动影像品牌——华为影像XMAGE。
当时,专属影像品牌的概念,大多还停留在相机领域。业界对XMAGE的认识,还有很多茫然与不解。有人不明白XMAGE到底要做什么,怎么做,也有人不看好XMAGE能够长期持续发展,认为它会昙花一现。
两年时间过去,5月22日,我来上海参加了2024华为影像XMAGE品牌之夜。关于XMAGE的许多问题,在这个夜晚都找到了答案。
XMAGE到底是什么?
这个问题最直观的答案是,XMAGE是移动影像发展史上,首次尝试从手机搭载摄像头的传统轨迹中挣脱,从“光机电算”四个维度,体系化走向技术与未来的荒野。
《荒野之境》中写道,“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土地勘测员那样,为自己失去的田野和草场画一张地图”。
XMAGE所抵达的,所眺望的,就是为移动影像画一张新地图。
移动影像的人迹之外,还有大片荒野
“任何一个在城市生活的人都会因久居其中而产生厌倦。街道如深谷,将我们的目光幽禁,陷入阻滞。我们渴望开阔的视野,而不是仅仅看到玻璃、砖块、水泥和柏油路。”
——《荒野之境》
移动影像有两张地图:一张标注了它只能到哪,另一张指向着它应该到哪。
从第一部搭载摄像头的手机诞生之日起,移动影像就是一门受限的、残缺的艺术。元器件的尺寸、手机硬件架构、软件处理能力,种种限制规定了移动影像的上限。似乎所有产品,都只能在这个限制之内闪转腾挪,比如尽量调大摄像头的像素参数,多给到一些风格的软件滤镜等。
这个语境里,移动影像是有一条“人迹”的。大家在一个舒适区里忙忙碌碌,对标比拼,但都无法突破肉眼可见的天花板。最终给用户带来的产品差异也微乎其微,推动智能终端走向了红海竞争。
但是,移动影像还有一张地图,就是它理论上应该是怎样的。智能终端是距离生活最近的影像记录设备,它能够触达的美好时刻最多,获得的使用频次最广。移动影像理应是影像生活的最佳载体。它应该承载最多的人,对艺术创造与美好记忆的无尽想象。这种想象中的,理应出现的移动影像形态,就是移动影像的“荒野”。
从“人迹”到“荒野”,究竟要跨越哪些界限?我们想很多人都能随手列举出几个,比如说:
1.与单反之间反馈鸿沟。
反应不够快,是很多人对移动影像的“刻板偏见”。在我们察觉到一个瞬间,马上希望用影像设备进行记录的时候。单反往往可以依靠机械结构给我们更快、更准确的即时反馈。但移动设备却往往由于数字系统的“慢半拍”,而导致大量精彩与影像化记录擦肩而过。
2.与人眼之间的获取天堑。
我们经常说,影像设备让我们所见即所得,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由于距离、光线、色彩等原因,移动影像始终无法实现与人眼获取一般无二。还有着大量需要去修图,甚至去脑补的内容。
3.与想象之间的智能距离。
在AI爆发时代,用户对AI技术与移动影像的结合有着充沛的想象,但在现实体验中,移动影像的智能化总是听上去很美,用起来却很寡淡。智慧与个性,是满足用户对未来移动影像想象的关键。
移动影像还不够好,但真的可能更好吗?
这些问题在“人迹”中,在移动影像的传统产业脉络里,是无法找到答案的。
于是,在2022年,华为决定打破这些传统规则的束缚,带上行李,拿着地图,即可起身到荒野中去。
所谓行李,是当时正值华为P系列发布十周年。P系列创立以来,每一代产品都呈现了影像技术的突破和创新,引领了行业发展风向。可以直言不讳地说,华为P系列的发展史,就是移动影像的发展史。华为将这十年关于移动影像的技术、经验、审美打包起来,作为走一条新路的资本。
所谓地图,则是华为脑海中的未来移动影像形态。仅仅是因为知道移动影像应该如何,华为以此为目标,倒推整个技术与产品架构如何搭建、图像效果如何定义、主观调教如何持续,以及相关的音视频标准技术与产业生态应该如何建设。
带着“光机电算”的系统性能力,带着“软硬芯云”的全维度变革,华为决定到移动影像的荒野中去。
于是有了XMAGE,这个业界首个自研移动影像品牌。
有了移动影像的天地为之一宽。
在路途中,所抵达的
“我们需要荒野,是因为荒野会提醒我们,人类世界之外还存在一个世界。森林、平原、草原、沙漠、山脉,这些景观能给人一种超越自身的宏大感。”
——《荒野之境》
荒野很好,但问题是能走多远。
宣布脱离硬件堆叠、参数比拼这种传统赛道之后,XMAGE面对的一切都是未知的。两年过去,XMAGE究竟走了多远?它的足迹是不是能在荒野里踩出一条小径?
这是2024华为影像XMAGE品牌之夜中,我们希望找到的关键答案。
回头看看会发现,从Mate50系列中首次搭载,到Pura 70系列的上市,XMAGE已经走过了自身的第一个周期,初步稳定了这个影像品牌的自身内核。
作为影像品牌,XMAGE必须具备让人一眼记住,能够清晰分辨出的视觉风格。在今天,我们已经能够识别出这个风格至少由三个部分构成。
首先,是具备记忆深邃感的影像风格。
如今,当我们拿着两张无水印的照片放在一起,也很容易区别出XMAGE的存在,其核心就是由影像风格决定的。基于AI数据驱动并且要求摄影专家、图像效果工程师的共同打造,XMAGE已经凝结出了具有真实感、通透感、沁透感、呼吸感的影像风格。
我的一位摄影师朋友说,XMAGE开始体现出了一种宏大感。那种感觉就像你见到一片公园,和见到莽莽原始森林,其间的视觉差异是非常大的。
其次,是特征鲜明的可变光圈与超大光圈。
能够让用户根据不同场景,选择不同的光圈,已经成为搭载XMAGE产品的共性,而这也成了由XMAGE定义的技术体验,为用户带来了计算摄影时代优质的基础画质。
再次,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超行程长焦。
对XMAGE的一个评价,是它实现了“望远镜、显微镜、人像镜”三合一。这就要归功于超行程长焦技术的广泛应用,从而实现了长焦夜景、长焦微距、长焦人像等原本空白的场景需求得到了填补,让原本需要多颗摄像头协同完成的工作融合为一。
这些变革,就是XMAGE在去往荒野的途中,所抵达的第一处风景。与此同时,也可以看到有更多手机品牌推出自主研发的影像品牌。华为影像XMAGE正在成为新的行业风向标。这也将最终推动整个移动影像产业的发展,实现用户的价值最大化。
刚刚,XMAGE进行了品牌理念“影像力量”的全新升级。
在其真实抵达之处,眺望更广阔的旷野。
在荒野里,所眺望的
“到某个遥远的地方,那里人迹罕至,会有明亮清晰的星光,会有从四面八方吹拂而至的风。”
——《荒野之境》
两年走过的路,告诉XMAGE,也告诉万千用户,移动影像跨越那些“元问题”并非不可能。只要涉足荒野,人迹罕至的远方也就不再遥远。
于是,XMAGE停下来做了一次眺望。眺望着那些洪荒中的,生长中的变革力量。
在2024华为影像XMAGE品牌之夜上,华为发布了“XMAGE共创计划”。想要抵达更广阔的影像可能性,仅仅依靠华为自身的力量已经不够。这一计划将邀请业界专家、创作者和权威机构成为“华为影像顾问”,与华为研发团队合作,通过融合科技与艺术的力量来推动影像创新,打造一眼即识的最佳影像标志。
而“XMAGE共创计划”的合作根基,就是华为所眺望的移动影像未来。
面对XMAGE未来十年的战略布局,华为发布了其所聚焦的华为影像未来十年十大发展趋势。十个趋势,就是通向荒野的十条路。他们彼此交错,拓展边界,最终将画出移动影像的未来地图。把荒野,变成新的人迹。
想要理解十大趋势,我们可以通过三个方向对其进行总结。这些方向应对着移动影像的不同“天花板”。而具体的十大趋势,就是击穿这些天花板的行动路线。
第一个方向,跨越反馈极限。
如前文所述,反馈感是目前移动影像与专业相机之间的最主要差异,也是移动影像升级的必然趋势。能否打破反馈极限,让那些原本无法被移动影像捕捉的事物成为新的拍摄对象,也就成为XMAGE升级的首要方向。
在这个领域,华为希望探索三大趋势:
趋势1、影像系统小型化,而不是更大。通过新型光学材料、高性能传感器以及超精密模组的应用,使得相机的架构设计更为紧凑、高效,优化相机的整体性能。
趋势2、拍得到与拍得清完美结合。通过XD Motion运动引擎、XD Fusion超清图像引擎和XD Optics计算光学,确保拍摄功能与图像清晰度的统一,让移动影像作品更加清晰锐利。
趋势3、暗拍和长焦突破画质边界。借助超稳暗拍系统、高层语义理解、底层图像恢复算法、主摄级长焦模组等技术,高效恢复图像细节,让暗拍与长焦影像持续提升。
事实上,打破反馈天花板的体验已经来到了用户手边。华为Pura 70系列上市之后,各界讨论最为火爆的移动影像体验,就是华为Pura 70 Ultra实现了定格300km/h疾速瞬间能力,能够对极速物体进行高清、精致的画面捕捉,意味着用户在移动影像端的反馈体验极大升级。原本只能用专业相机进行拍摄的目标,如今可以在手机中完成。
这一能力的达成,就来自Pura 70系列搭载了新一代超聚光影像系统,加上华为Pura 70 Ultra采用了超聚光伸缩主摄,搭载1英寸大底传感器,以及1英寸传感器中最大的F1.6物理光圈,带来业界最大的主摄进光量。结合XD Motion运动引擎,最终才成就抓拍速度之王的体验。让赛车、高铁、飞机这些原本很难被精致拍摄的对象,都成为移动影像魅力的一部分。
第二个方向,还原人眼所见。
让拍到的与看到的相同,这是摄影技术百年发展的不断需求。但真正能够实现却非常困难。人眼对光亮、光影、色彩、空间感的捕捉非常精密,并且人眼还在实时接受动态变化的影像信息。通过移动影像来还原所见,在多个维度都有着复杂的挑战。
为此,XMAGE希望通过两大趋势的发展,让移动影像接近用户眼中所见,脑中所想。其中包括:
趋势4、所见即所得。通过全流程高动态光影技术、全面升级的原色引擎、拍显联合,让拍摄画面精准还原实际场景,确保所见即所得的拍摄效果,为用户带来真实的视觉体验。
趋势5、沉浸式动态影像。利用基于神经网络的实时AI视觉处理系统(rNVP)和沉浸式信息记录(时空与声音),可以捕捉并记录影像的 、声音及时空信息,从而实现沉浸式的动态影像效果,为观众提供更为生动逼真的感受。
还原人眼所见的真实感与复杂感,同样可以在Pura 70系列中得到大量的功能印证。比如说,我们眼中看到的人像,是充满了各种细节,有着丰富表情与精致神态的。怎么才能在移动影像当中还原呈现这一点呢?
华为Pura 70系列,就对人像拍照功能进行了全面升级,能够智能感知光影与虚化、肤质肤色,实现非常真实的人像还原。在华灯初上时,在夕阳西下时,都可以实现细腻丰富、光影可感的人像拍摄体验。
第三个方向,满足智能想象。
提到AI,我们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幕幕科幻场景。在AI落入现实,落入移动影像场景的时候,我们也自然而然会希望AI技术带来非常惊喜的体验。比如说,我们会期待AI技术满足我们的个性化拍摄需求,让自己拍的照片与他人完全不同,我们会希望AI实现各种各样的创意能力,极大丰富移动影像的玩法与体验。
从P20开始,华为P系列就是AI摄影的引领者。P系列所带来的AI识别拍照等经典功能,早已成为了业界共识。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不断向前,打造更具变革意味的智慧体验,才能够不断满足用户日益提升的智能期待,让AI的魅力从想象化为现实。
在智慧化、个性化的大方向上,XMAGE将带来丰富的趋势探索,比如说:
趋势6、影像风格,只属于你。结合场景化推荐、个性化风格与设置,用户能够轻松实现个性化XMAGE影像风格的创作。
趋势7、基于鸿蒙的个性化内容创作平台。借助基于大模型的内容创作,配合编辑工具与鸿蒙媒体生态能力,用户可以打造出个性化相机,使影像创作过程更加有趣且富有创意。
趋势8、大模型加持影像创作。通过大模型小型化技术和高性能AI技术的运用,带来AI电影级光影重构、虚化转场、后期编辑等功能,帮助用户实现智慧化的影像创作。
趋势9、多摄多模态,超越人眼。借助超微距能力、超光谱相机、新型传感器等多摄多模态的影像能力,让影像超越人眼的辨识能力。
趋势10、端云协同。加强影像系统与云端的连接,通过端云协同,应用云端大模型图像生成算法实现AI云增强以及AI修图等功能,提升影像系统的智慧化上限。同时借助隐私安全系统的实时防护,让端云结合赋能影像。
可以说,智慧化、智能化的技术能力已经在XMAGE体系中全面渗透,生根发芽。在用户不可见的系统底层,AI在计算摄影系统中对每一帧图像进行着智能化处理,在用户可见的应用功能中,AI抠图等新玩法成为用户的心头好。
Pura 70系列上市后,用户发现系统自带的AI修图能力非常好用。在图像识别精度极高的同时,还带来了非常多样的玩法。这就体现了智慧化方向上,XMAGE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可以看到,华为发布的十大趋势并不遥远。其中很多趋势,都已经在Pura 70系列中实现了落地,可以被用户真实体验到。而这也意味着,Pura 70系列已经带来了XMAGE相对完整、成熟的产品体验。
把未知的远山,一个个变成眼前的风景,这或许就是荒野的美妙之处。它空旷、悠长、无垠,同时又能酝酿所有的生命力。我们看不清影像荒野的全貌,但却能真实感受到来自那里的温暖。
XMAGE带来的变革,在于它让我们知道移动影像的未来不可能单调,知道所谓的行业天花板,只留给不想走出房门的人。
过去,已是笼中之鸟;未来,属于荒野之境。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