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VRAR星球 多弗朗明哥
据Business Insider报道,谷歌又失去了一位负责XR设备的关键人物。知情人士透露,负责工程的副总裁Paul Greco已经离开公司,并寻求新的机会。算上之前离职的Clay Bavor等,谷歌的XR项目可谓是命途多舛,但是谷歌又没有放弃XR,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谷歌的XR呢?这个问题,就是本期锐评要回答的。
辞职跑路的高管们
谷歌的XR项目堪称高管跑路机,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高管辞职离开:
Paul Greco:2024年1月,媒体称谷歌副总裁Paul Greco辞职跑路,他曾是Magic Leap的首席技术官,而他于2021年接受了谷歌的橄榄枝,并在后面领导了智能眼镜Iris的硬件研发工作。
结果Iris项目被砍了,Paul Greco只能加入了一个新团队,并尝试利用谷歌在2022年收购的Raxium的技术开发产品。但内部人士表示,Paul Greco后面加入的团队受到了其他AR项目的限制。
Mark Lucovsky:2023年7月,谷歌XR操作系统负责人Mark Lucovsky发文称,由于“AR业务管理层的变动,以及谷歌对AR优柔不定的承诺和愿景”,自己将离开谷歌。但他强调,自己接下来将继续AR方面的研发,以及生成式AI在AR方面的应用。
Mark Lucovsky加入谷歌的时间虽然不算长,但他之前在微软和Meta工作过,尤其是在Meta期间就从事了与AR/VR操作系统相关的工作。他的加入被视为为谷歌带来了AR/XR操作系统方面的经验。
Clay Bavor:2023年2月,谷歌实验室负责人,并且曾领衔一系列谷歌AR/VR项目的Clay Bavor在LinkedIn宣布,他将离开公司,并创办一家人工智能初创公司。
据了解,Clay Bavor于2005年加入谷歌,在Gmail和Google Drive担任经理,被认为是首席执行官Sundar Pichai最喜欢的副手。2015年,Clay Bavor被任命管理谷歌的虚拟现实部门。2021年,Clay Bavor转向负责谷歌实验室。
Joshua To:2021年7月,Facebook的一位发言人宣布谷歌AR/VR团队主管Joshua To将离职加盟Reality Labs,并负责公司在AR扩展方面的工作。
Joshua To于2006年~2010年期间在谷歌任职,随后离职创办了设计咨询公司Hattery,结果被谷歌收购了,兜兜转转Joshua To再次回到了谷歌。他在2013年开始领导Google Workspace(包括Gmail和Docs等应用),并在后面组建谷歌AR/VR团队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此外,还有Eddie Chung等XR核心高管离开了谷歌。
黄了的XR硬件项目
由于高管辞职跑路,他们负责的硬件项目自然也黄了。以Project Iris为例,根据The Verge在2022年1月的报道,谷歌代号为Project Iris的AR头显项目有望在2024年发布。但Business Insider引述三位知情人士称,该项目已经黄了,主要是负责人Clay Bavor离职了。
Project Iris主要是通过外置摄像头来将计算机图形与真实世界影像结合,采用定制的谷歌处理器,并能实现沉浸感高于Magic Leap等现有AR设备的混合现实体验。另外,研发这款头显的核心团队大约有300人,而相关负责人正是AR/VR主管Clay Bavor。
Clay Bavor离开后,Project Iris就此黄了,虽然后来有机构反编译了发布于Play商店的新版本的Google APP,里面发现了很多关于Iris的新细节和字符串,该字符串提示用户通过轻触并长按右侧太阳穴即可与谷歌助手对话,这暗示着谷歌已经重启了之前搁置的“Iris Project”AR眼镜项目。然而最新的消息显示,不光Project Iris要彻底歇菜,谷歌的整个XR硬件都要没了。
2024年1月10日,根据外媒9to5google报道称,谷歌正在重组负责Pixel,Nest,Fitbit,以及AR等硬件产品的Devices & Services设备与服务事业群,并将裁员数百人。其中,重灾区是AR硬件团队。
对于此次裁员,谷歌是这样说的:
“设备与服务事业群将裁撤数百个职位,主要影响是第一方AR硬件团队。尽管我们正在对我们的第一方AR硬件团队进行调整,但谷歌将继续致力于其他AR计划,例如我们产品中的AR体验以及其他产品合作伙伴关系。”
谷歌把负责XR硬件的高管与员工都干掉了,那么它的XR战略是什么呢?
软件为主,硬件为辅
谷歌是一家互联网公司,跟百度、腾讯等公司一样天生没有做硬件的基因。以Google Glass、智能手机为例。
2012年,谷歌推出了第一款AR眼镜Google Glass。它具有和智能手机一样的功能,可以通过声音控制拍照、视频通话和辨明方向,以及上网冲浪、处理文字信息和电子邮件等。
2014年Google Glass成功登陆美国市场,售价1500美元。当时昂贵售价和与宣传相差甚远的实际体验,导致该眼镜口碑和销量双双崩塌,甚至有人吐槽它是“一款遍布bug的产品”。此外,缺少应用、侵犯隐私、技术不成熟都是Google Glass的缺点。
2018年10月Google发布了一系列的新硬件产品,其中Pixel 3系列备受吐槽,它们的配置是这样的:采用了骁龙845芯片,4GB运行内存,64GB/128GB机身存储,不支持存储卡拓展空间,后置相机为1200万像素,一大一小的电池容量分别为2915毫安时/3430毫安时。
那时的智能手机运行内存是6GB、8GB大行其道,谷歌给新机配了4GB运行内存的“上古配置”,直接让人看傻眼,一些消费者购买之后,出现了自动杀后台的情况,被吐槽了很久。
由此可知,谷歌不懂硬件。不过这并不妨碍谷歌成为科技巨头,因为谷歌的优势在于软件,或者说是系统,以Android系统为例。
2003年10月,Andy Rubin成立了Android科技公司(Android Inc.),早期的研究方向是为数码相机开发先进的操作系统,但后来发现相机市场规模不大,加上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趋势,于是Android成为一款面向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
2005年7月,谷歌收购了Android公司,使其成为谷歌旗下的一部分,后来谷歌透露收购Android目的是试图阻止微软在移动操作系统市场复制桌面市场的成功。2007年11月,谷歌宣布成立一个全球性的联盟组织——开放手持设备联盟(Open Handset Alliance),它由手机制造商、电信运营商、芯片制造商等34家企业共同组成。
从2008年9月,第一款运行Android系统的商用智能手机是HTC Dream(HTC G1)正式发布开始,Android系统的份额一路飙升。Statcounter数据:截至2021年4月全球移动操作系统中,谷歌Android占比高达72.2%,苹果IOS占比26.99%,其余移动操作系统占比之和低于1%。包含桌面操作系统在内的全球操作系统占比中,Android以40.66%位列第一位,Windows位列第二,占比31.97%。
谷歌通过Android是如何盈利的呢?据了解,谷歌Android的盈利方式有:GMS授权服务费、移动搜索服务、Google Play应用分发、音乐、视频、书籍内容分发、Google Maps、YouTube等应用内置广告收益。
谷歌花了5000万美元买下Android,此后就获得了巨额的收入。据彭博社报道称,甲骨文的一名律师在与谷歌的一场官司中披露:谷歌总共通过Android系统赚取了310亿美元营收和220亿美元利润。
正因为谷歌在Android软件或者系统方面取得的成功,使得谷歌在XR方面也想复制这一模式。在去年举行的Galaxy Unpacked 2023上,除了万众瞩目的新款Android机皇Galaxy S23系列外,三星方面还正式宣布与谷歌、高通合作,一起来开发XR设备,并为其构建生态系统。根据官方当时的说法,谷歌在筹备一种全新的Android系统版本,用于XR头显等可穿戴显示器设备。
由此可知,谷歌对于自己在XR领域的定位就是提供软件或者系统支持,而不是自己做硬件,此次谷歌裁撤自己的XR硬件团队,则是强化了自身的定位,也在向自己的合作伙伴表明,自己无意做硬件。
至于谷歌在XR领域的盈利模式则是可以参考Android的盈利模式,卖授权、卖内容、卖广告。
写在最后
谷歌在XR领域,软件系统靠自己,硬件靠合作伙伴,无异于把自己的半条命交给了合作伙伴,合作伙伴能否给力,将决定谷歌在XR领域的成败。没有了硬件加持的谷歌,光有软件系统不是很完美。可有时候不完美也是一种美,犹如断臂的维纳斯一样。
半条命的谷歌让人想到了半条命的腾讯。在2015年3月,举办IT领袖峰会上,当被问及腾讯对于入股公司控制过大的质疑,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表示,腾讯只有半条命,腾讯只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把另外半条命都交给了合作伙伴。
以马化腾之见,只要非核心赛道业务,别人能做的,腾讯就尽量让别人做,因为一个企业再大还是缺乏创业者的,把业务留给将所有身家性命都押在里面的人这才是最好的选择,而不是让自己下面的部门跟他们死磕到底。
谷歌在XR领域只做自己擅长的软件系统,硬件依赖合作伙伴,何尝不是跟半条命的腾讯一样呢!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