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焦虑且无助的气氛,正在消费互联网身上上演着,纵然是那些处于头部的玩家们也概莫能外。传统打法的失灵、传统模式的失效、传统逻辑的倾覆,不断地考验着消费互联网玩家们的心智,不断地消耗着消费互联网玩家们那已经仅存不多的耐性,不断地蚕食掉消费互联网玩家们那为数不多的红利。看看它们对于以元宇宙、ChatGPT、大模型为代表的新技术、新模式的趋之若鹜,看看他们对于原有技术、模式与组织架构的不断调整与完善,我们就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这样一种端倪。
在消费互联网被这样一种气氛所笼罩的时刻,我们却在产业互联网上看到了一幅完全不一样的景象在升腾。产业互联网的路子越走越顺,产业互联网的「矿藏」越来越多,产业互联网的打法越来越多,产业互联网的路线图越来越清晰,正在不断地为我们擂响产业互联网的战鼓,正在不断地打开我们有关产业互联网的新想象。
总之,消费互联网越焦虑,产业互联网越清晰。可以预见的是,当新技术开始不断地成熟,当新模式开始不断地完善,消费互联网终将有一天会被产业互联网所取代。至此开始,消费互联网时代所形成的二元分立的产业格局将会被彻底弥合,一场以虚实融合,新产业蝶变新生为主导的新发展时代将会最终来临。而这样一个时代,正是我们所期望的产业互联网时代。
流量越焦虑,留量越清晰
如果要寻找消费互联网的焦虑点的话,流量的焦虑,无疑是最值得我们去关注的那一个。看看消费互联网玩家们对于下沉市场的关注,看看消费互联网玩家们对于直播、短视频为主导的新媒介的全力拥抱,看看消费互联网玩家们不断地去开拓海外市场,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但凡是能够给它们带来流量的存在,几乎都成为了它们愿意去投身其中,愿意去亲身尝试的方面。
然而,尽管消费互联网的玩家们对于流量孜孜以求,尽管消费互联网的玩家们不断地打开获取流量的新端口,但是,流量业已无法为它们造就新的神话,流量业已无法为它们打开新的想象空间,正在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可以肯定的是,以流量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业已走到了尽头。欲要改变这样一种情况,必然需要跳出以流量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话虽如此,但是,消费互联网的玩家们想要真正打破对于流量的依赖并非易事,它们业已形成的商业模式和产业形态,最终决定了它们必然需要在以流量为主导的发展道路上继续前行。于是,我们看到了它们开始穷尽一切办法来获得流量。无论是对于直播、短视频等流量获取形式的不断尝试,抑或是对公私域流量的 运营,乃至是让商家进行二选一的操作,我们都可以非常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
在消费互联网玩家们为了获取流量而焦头烂额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建构于留量之上的新模式的兴起。同流量需要不断地做大规模,不断地提升效率不同,留量更加关注的是对于产业本身的改造,对于新需求的挖掘,对于新模式的不断建构。无论是用新的元素来填充传统产业,还是对于Z世代、新农人等新概念来细分留量,乃至是F2C、C2M模式的涌现,几乎都是这种现象的直接体现。借助这样一种方式,我们看到了留量不断地给玩家们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想象空间,并且随着对于留量研究的不断深入,玩家们发现,留量所带来的发展潜能丝毫不比流量少多少,甚至还比流量所带来的想象空间更大。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玩家们对于留量服务的 ,对于产业的重塑上看出一丝端倪。随着留量模式的逐渐清晰,我们将会看到一系列的衍生于此的新模式的出现。以此为开端,留量将最终取代流量,成为新的金矿,不断地给玩家们带来新的潜能,不断地让玩家们找到新的可能性。如果对建构于留量之上的新发展模式进行总结的话,产业互联网无疑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互联网越焦虑,新技术越清晰
早在几年前,我们就看到了消费互联网的玩家们开始了对于新技术的布局,无论是对于区块链技术的布局也好,还是对于AI的全力拥抱也罢,几乎都是如此。消费互联网的玩家们之所以会对新技术如此关注且竭尽全力,之所以会对新技术的研发进行无上限的投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们已经看到了互联网技术的失效,它们已经感受到了在互联网技术失效之后浓浓的焦虑。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看到了以阿里、腾讯、京东为代表的玩家们对于基础研究的不断投入,我们看到了拼多多对于农研专项技术进行的补贴,我们看到了百度对于AI的全身心的投入。透过这些现象,我们除了可以看到消费互联网玩家们对于新技术未知领域的探索之外,其实更多应当感受到的是,它们对于互联网的红利释放殆尽之后所透露出来的深深的焦虑。
当消费互联网的玩家们不断地释放着对于互联网技术红利见顶的深深的焦虑的时候,我们同样看到了诸多肇始于新技术的新产品、新模式的出现。它们除了颠覆了以往我们的认知之外,更多地给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远比消费互联网要光怪陆离的新世界。
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我们看到了元宇宙的出现,我们看到了生成式AI的一夜爆红,我们看到了大模型如同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同互联网的焦虑不同,建构于新技术之上的新商业,不断地打开了我们对于未来的新想象,不断地让我们看到了一条沿着新技术方向展开的清晰的路线图。
同互联网技术不断地拓展规模,不断地做大平台,不断地延展生态不同,新技术更加关注的是对于产业内在的 改造。虽然在规模上和阵势上无法和互联网同日而语,但是,以新技术为肇始点的对于产业的改造以及衍生于这些改造所带来的想象空间,丝毫不比互联网少多少。如果我们对于新技术所形成的这样一种新发展模式进行总结的话,产业互联网无疑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平台越焦虑,去平台化越清晰
当我们真正去思考消费互联网玩家们焦虑的内在原因的时候,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焦虑症患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它们都是平台型的模式,它们都是中心化的存在。这种现象,并不仅仅只是体现在那些身处平台的漩涡之中的玩家,纵然是那些业已成为了平台本身的玩家,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它们的深深的焦虑。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以阿里、京东、拼多多为代表的平台型的玩家们对于自身组织架构的调整,我们可以通过以阿里、京东、拼多多为代表的平台型玩家们对于自身平台化商业模式的优化上,看出一丝端倪。
曾经无往而不利的平台开始逐渐地失去原有的魔力,曾经被资本市场追星捧月的平台开始失宠,曾经以撮合和中介为生命线的平台开始逐渐地陷入到被动,正在成为新的潮流和趋势。欲要改变这一点,必然需要放弃以往以平台和中心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变二元分立的模式,为一元统一的模式。在这样一种全新的模式之下,平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将会一点一点地被消弭,将会一点一点地被重建。
同以平台模式为代表的消费互联网玩家们的焦虑不同,我们看到了以去平台化为主导的产业互联网玩家们的兴起。在这样一种全新的模式之下,我们看到了平台型玩家无法提升的效率的提升,我们看到了平台型玩家们无法改变的痛点的改变,我们看到了平台型玩家们无法实现的目标的达成。
无论是元宇宙的火爆,还是生成式AI的兴盛,我们都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它们都不是建立在平台化的模式之上的,它们都不是以平台为主导的,它们都不是以撮合和中介为主要表现的。如果对这些新的物种进行总结的话,我更加愿意将其划归到产业互联网的范畴之下,我更加愿意将其归结为产业互联网的体系之中。
可以预见的是,当越来越多的技术开始成熟,特别是当它们与个体开始产生越来越多的联系,找到激活个体的方式和方法,我们将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去平台化的商业模式的出现,我们将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去平台化的新物种的产生。如果对这样一种建构于去平台化的商业模式进行一次总结的话,产业互联网无疑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结语
一场焦虑且无助的气氛,正在消费互联网身上上演着,纵然是那些处于头部的玩家们也概莫能外。同样地,我们在产业互联网的身上却看到了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气象。这些现象告诉我们,消费互联网越焦虑,产业互联网越清晰;消费互联网越消沉,产业互联网越生长。认识到这样一种现象,并且找到产业互联网替代消费互联网的正确的方式和方法,才能真正告别混沌与迷茫,找到新的未来和方向。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