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这几年一直都力推印度制造,然而今年以来连连发生的事情却让它认识到在印度复制在中国的成功几无可能,回归中国制造似乎已成为它的选择,然而如今中国市场已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郭台铭将成功完全归于他的努力
在苹果的推动下,富士康相当积极向印度转移,甚至之前还传出深圳富士康被大量遣散员工,将深圳的一些设备打包,似乎是运往印度,显示出富士康对于向印度转移相当有信心和决心。
富士康有如此信心在于创始人郭台铭,郭台铭当年奔赴大陆投资的时候,郭台铭创立的鸿海在中国台湾的代工行业尚未有位置,其他代工企业远比鸿海强大得多,由于郭台铭较早进入中国大陆投资,因此他在中国大陆创立的富士康得到了很多照顾。
这从郑州富士康的发展可以看出郭台铭得到的照顾有多大,郑州迅速给郭台铭提供了土地,随后在郑州富士康的建厂和招募人员方面也给予了诸多便利,短短2年时间郑州富士康就完成建厂并招募了30万人。
依托于中国大陆的支持,郭台铭迅速将富士康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代工厂,高峰期富士康在中国大陆就拥有130多万员工,苹果、惠普等都是富士康的客户,郭台铭也因此成为中国台湾的首富,然而郭台铭却认为他的成功主要来自于他的努力,他也将可以在印度复制同样的成功。
二、在印度的发展遭受挫折
郭台铭雄心勃勃希望在印度再复制一个富士康,然而从2019年在印度建厂至今,印度富士康的员工数量不过发展到1.7万人左右,郭台铭期待再用3年时间将印度富士康的员工数量增加至7万人,这与郑州富士康的规模相比实在是差得太远。
富士康赴印设厂后,在当地招募的员工工作效率、技术水平远不如中国大陆,毕竟印度人的文化与中国有巨大的差异,印度人不愿加班,此外富士康在印度还面临着缺乏产业链、物流效率低下等问题,导致印度富士康的发展相当缓慢。
当然更让富士康感受到风险的在于同行纬创在印度的遭遇,纬创在印度发展2年多时间将员工数量增加至1万人,印度财团就看上了而强制收购纬创,纬创被迫关闭印度业务并退出印度市场,对比之下富士康、纬创等在中国大陆发展的规模大了数十倍乃至百倍,他们仍然拥有在中国大陆工厂的主导权。
印度的做法让富士康深感挫折,早前将印度的扩张计划从7万人缩减至5万人,近期又宣布将放弃与印度企业韦丹塔合资建设芯片工厂的计划,这一切都显示出富士康开始对印度心灰意冷。
三、回归中国大陆不容易
在印度遭受挫折之后,富士康似乎已再度将重心转回中国大陆,早前郑州富士康就大举宣传成立新事业总部,希望在中国大陆发展人工智能等业务,借此向中国大陆示好。
中国制造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中国虽然在人工成本方面有所上涨,但是中国的工人技术熟练,工厂可以24小时开工,产业链配套完善,物流效率极高,2021年上海和硕因故停产,郑州富士康接收了上海和硕的苹果订单,郑州富士康在员工数量不足的情况下,通过24小时开工,产业链积极配合,借助高效的物流,iPhone配件可以准时准点送入富士康生产线完成任务。
不过中国大陆已崛起比亚迪、立讯精密等代工企业,其中富士康的大客户苹果就将最顶尖的iPhone15ultra交给了立讯精密,凸显出苹果对中国大陆代工厂的认可,可以看出随着中国大陆本土代工厂的崛起,依托于现有的产业链和物流等基础,富士康的作用在下降,富士康已不再如以往那么受到重视。
当然也不是说富士康在中国大陆就完全没有机会,毕竟它仍然是全球最大的代工厂,由于它与苹果等外资企业的合作关系,这些外资企业还是更喜欢与富士康合作,但是富士康恐怕已难以回到此前的巅峰,或许此时郭台铭终于明白他的成功不仅仅是靠他自己的努力。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