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是大国崛起的决定力量,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改写全球未来格局划分的新增变量,全球各国的数字化转型竞赛在这样的背景下催生。
数百年的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经历了工业化、电气化、自动化三次大的工业革命,数字化/智能化是公认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哪个国家更快、更全面的进入数字化转型,决定了它在未来全球产业链格局中位置排序。
认知到这个大趋势,就能搞明白崇尚自由贸易的全球经济,为何突然进入到频繁摩擦的阶段,各国矛盾的核心其实就是在数字化转型认知上的差异。
与中国经济紧密联系,并 依赖中国市场的德国,近两年受国与国间数字化转型竞赛影响,开始有意识推动数字主权上的“去中国化”战略,给中国及德国两国的数字化转型进程都带来了巨大隐患。2023年5月,由乌镇数字文明研究院、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数字治理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等机构联合发布《大国数字互信系列之中德“数字互信”挑战和对策》报告(下文简称:《中德数字互信》),围绕中德“数字互信”面临的挑战和对策展开深入探究,也系统性的将中德“数字互信”问题呈现在公众视角里。
全球经济下行周期的背景下,无论是德国企业,还是中国企业都面临着发展困境问题。两国数字化转型本是一次“互相奔赴”的机遇,来自德国一方的排中倾向,为这种奔赴生成障碍。
如何看待中德当下的“摩擦”?中德之间实现“数字互信”究竟有多重要?“摩擦”给中德两国于全球数字化未来排序负面影响究竟有多大?都非常值得去探讨。
德国开始重视“数字主权”
2021年11月,德国联邦经济与能源部发布《数字主权——现状总结和行动领域》报告,厘清了企业数字主权的内涵和德国企业对这一概念的认识和看法,认为增强数字主权和数据主权对德国企业的创新和竞争能力十分关键。
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德国企业在硬件/基础设施;软件/应用;人工智能;IT安全;数字平台和数据,六大领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依赖非欧洲国家的情况,特别是美国和中国,但无论是在供应能力还是应用能力方面,德国企业也具有自身的优势和发展潜力。
因支持率不断上升,2021年对中国持不友好观点的德国绿党从边缘党派走向主流党派,和德国社会民主党、自由民主党达成了联合执政协议,共同组成了新一届德国政府。在它的推动下,德国基于数字主权的概念对中国及中国企业开启了反制措施。
首先,德国将中国视为“系统性竞争对手”。《中德数字互信》中透露,改变德国经济对中国日益增强的依赖成为现行德国政府的重要考量,其欲减少依赖、增强经济弹性。德国政府又以中国投资影响国家安全为由修订了《外国投资监管条例》,将监管审查的股权比例从25 %降至10 %。
这直接影响了中国企业在德国的投资热情和频率,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最新发布的《2022年外国企业在德国投资报告》显示,以外国投资的项目数量来衡量,去年共有1783个绿地投资以及褐地投资(新扩展的项目)在德国落户,美国以279个项目数量排名第一,同比增长10%,中国的投资项目以141个项目位居第四。
其次,德国针对中国企业开始了打压。2023年3月,德国主管部门给德国网络运营商发信,要求对所有已安装在网络中的关键部件进行检查。3月9日,德国多家媒体报道称,德国计划禁止使用华为的5G设备及部件。《中德数字互信》透露,事实上,德国从未检查出华为设备有安全风险。
另外,德国开始禁售OPPO手机(因诺基亚专利费问题),vivo也面临同样挑战。
德国还考虑限制对华出口用于制造半导体的化学品。该措施将切断中国获得先进半导体生产所需商品和服务管道。倘若这项措施得以实施,将限制默克(Merck KGaA)、化工巨头巴斯夫(BASF SE)等德国公司向中国出售部分半导体化学品。
好消息的是,这一切都刚刚开启。令人担忧的是,如果这一趋势持续进行,包括中国的华为、OPPO等科技公司,未来都有被以各种名义审查甚至禁止的危害。过去,在美国对中国企业采取不对等贸易的情况下,欧洲地区包括德国,一直是中国企业重要的海外扩张方向之一。而且,德国作为可以深刻影响欧盟的重要国家,它的态度还会带来诸多连带负面影响。
《中德数字互信》报告推出的初衷,就是寻求如何从共同利益的视角上,呼吁中德各界从“数字互信”的共同利益上,实现从排斥合作到积极合作。
从该报告调查人员的研究和分析发现,其实在“数字主权”上中国比德国更为弱势,且德国数字化发展是受益中国市场的一方,近两年开始的排中倾向,除了给中国带来危害外,也潜在的开始削弱德国自己的影响。
德国数字“成就”和中国“ 相关”
《中德数字互信》有一个重要结论,数字经济驱动下,中国市场为全球企业在数字化领域提供了万亿发展空间,德国企业在核心软件和工业装备和器件上具备优势地位,中国是德国企业不可或缺的市场。
该报告透露,中国企业在德国数字层面的技术和产品并不普遍,除了华为5G、联想PC和移动终端等少数领域,介入并不多。
也就说,相比于中国企业对德国的依赖,目前的现状是,德国企业对中国的依赖更深入。中国改革开放后,开始引入全球资本和企业进入中国,德国许多企业是最早一批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企业。
该报告显示,德国软件厂商SAP在中国ERP市场占据龙头地位,尤其在超大型企业(年营收规模超过1000亿人民币)的高端ERP市场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市场份额超过70%。这些企业中包含大量央国企,比如中石油、中石化、国家电网、中国商飞等。
行业分布上遍布中国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如能源、制造、交运、地产等。这些行业企业的日常经营已经与ERP 绑定,企业的核心经营数据几乎全部存储于SAP的ERP系统中。
SAP自1995年进入中国,从中国市场获取了丰厚的经营回报,SAP在中国市场年收入超过70亿人民币,SAP还建立了千亿级存量市场,从存量市场中收取的软件年费是其在华软件收入的核心组成部分,占比高达60%以上,也是其高利润来源。
德国企业西门子在中国CAD与CAE软件产品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市场份额均为第二(16%左右)。CAD与CAE已经被大量用于现代工业设计,支撑着一个国家的工业数字化命脉。其软件系统承载了大量制造业企业的产品设计参数、设计图纸、知识产权等,直接决定这些企业的产品差异化与竞争力,也左右着我国技术自主创新、信息安全和知识产权安全。
在PLM软件系统领域,西门子在中国市场份额占比第一,超过20%。向中国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制造业企业全面销售零部件、产品、文档与质量工作流等产品模块。行业上,西门子的PLM产品在汽车制造、IT通信、半导体电子、工程机械等关键制造业产业被广泛使用,同时占据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涉及核心安全的行业。
对于这些制造业企业来说,研发数据的信息安全至关重要,而PLM是承载了完整的全生命周期的产品数据,是研发信息安全保护的核心。将研发数据大量留存于德系软件,相当于将中国制造的先进性交给了德国企业。
而且,中国企业对德国科技与技术的引入还在扩大,德国制造/工业4.0在中国被广泛欢迎和引入。
“数字互信”与“数字主权”不应冲突
有了棱镜门的前车之鉴,加之美国为首的科技强国,利用信息技术、数字产业优势的贸易打压案例的频繁发生,全球各国都在重视数字主权的价值。
不完全统计,包括欧洲、北美洲、南美洲、亚洲、大洋洲、非洲六大洲,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俄罗斯、美国、中国、加拿大、巴西、日本、印度、韩国、澳大利亚、南非等十几国家或组织都推出过各类型的数据安全政策、法规、战略。
围绕“数字主权”的问题,是怕科技强国遏制弱国经济发展、科技发展的历史重现。以中国开放性为例子,数字主权概念不该被滥用。如果扩大了“数字主权”的概念,不仅不利于本国经济发展,还会导致连锁反应,致使现有的经济受到损害。
以中国为例子,改革开放后大规模引入国外的工业体系和信息技术,开放和包容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基础。这一过程中,中国将互信和自主的边界划分的非常科学,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并未丧失自主性。
《中德数字互信》也认为,与中国“脱钩断链”,只能使德国失去竞争力。德国政府面临的问题比美国更大:美国企业由于拥有美国本土庞大市场规模的优势,使得美国企业离开中国市场后,依然有可能成为区域型领导者。
但如果德国企业离开中国市场,在欧洲还会面临来自美国和欧洲企业的激烈竞争,大概率会使现在德国的优势企业迅速衰落。
举个明显的例子,美国对中国创新的打压,本来是为了保护自身市场优势。然而,由于频繁的使用制裁措施,中国很多电信基础设施和软件应用都在开始对应的去“美”化,这其实是双输的结局。
中国企业因为无法进入美国市场,全球化无法完全达成。美国部分企业也因此丧失的中国市场,且引起中国的警惕,间接促使中国本土和其他国家科技企业迎来难得机遇。
目前,数字经济在德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占其GDP的60%以上。根据《2022年数字经济与社会指数》,德国数字化发展程度在欧盟27国中排第4位。博世、西门子等大型德国跨国企业已发展成为全球数字化、智能化重要的技术提供方,但德国整体数字化程度不及预期,主要体现在数字基础设施的不足。
假如,德国继续当下“排中”的战略,双方数字不互信的结果,就是互相脱钩。这将给德国企业、中国企业都带来巨大损失,尤其是全球数字化转型竞赛的大背景下,消耗的是两个国家的数字化发展速度。
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对欧盟与中国“脱钩”的后果进行了推演,一旦欧盟选择与中国“脱钩”,即使欧盟建立起新的供应体系,从长远来看德国的经济产出也会减少1%。如果按照2021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计算,德国将每年损失360亿欧元。
德国伊弗经济研究所(Ifo)公布的数据显示,若德国产业链从中国回流至德国本土,德国GDP将损失10%;若中欧爆发贸易战,中国采取反制措施,德国承受的经济损失将是英国脱欧的六倍。德国经济在宏观经济方面的依赖性较小。
然而,德中贸易关系的突然中断会导致重要原材料、药品和最终产品的短缺,其后果是德国的经济繁荣将遭受重大损失。
中德选择“数字互信”就是选择了合作的未来,据德国联邦统计局2023年2月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德国和中国双边贸易额为2979亿欧元,其中德国从中国进口额为1911亿欧元,德国对中国出口额为1068亿欧元,中国连续第七年成为德国最重要贸易伙伴。
更为重要的是,数字经济驱动下,中国市场为全球企业在数字化领域提供了万亿发展空间。
全球经济一体化几百年时间的演进,已促成一个各国相互合作依存并竞争的局面。以中国数字化领域为例,就有全球各国地区数字化企业在其中发展和进步,而这反哺中国数字化能力,形成了中美两大数字化转型大国的格局。
从《中德数字互信》出发,中国与德国,以及欧盟和其他地区国家的经济联系依然非常紧密。在数字化转型大时代,定义好数字主权边界,竞争之外又实现友好的数字互信,是两个超级大国双赢的选择。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