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宁夏灵武市林场主孙国友“跪地求水”的视频引发了广泛争议。这件事的是非曲直还没有定论,但却又一次让大众看到了一个特殊群体:治沙人。
中国是全球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一度达到了267.4万平方公里,超过国土面积的27%。面对着不断侵蚀而来的沙漠,不愿服输的中国人只能毅然向沙漠走去。于是出现了一代又一代,可歌可泣的治沙人。
二十年来,中国实现了防沙治沙超过2.8亿亩。土地荒漠化状况,由20世纪末的年均增加1.04万平方公里,转变为年均缩减2424平方公里,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逆土体退化的国家。
中国治沙,是将铭刻在历史丰碑上的沙漠长歌,是一段向自然伟力发出呐喊的反抗史诗。
在我们的认知里,治沙的故事,往往伴随着艰苦与牺牲这样的关键词。但渐渐地,也有一些改变发生,我们正在经历人走向沙漠,到科技走向沙漠的转变。
今天就来聊聊,我们探访过的那些走向沙漠的数字化、智能化技术。
智能中国,不仅在一线城市的高楼大厦中,它还在沙丘与绿洲的边界线上,努力逆着风沙生长着。
最应该去种树的,是机器人
防沙治沙,最基本途径就是要在荒漠化的土地上重新种植植物,而这项工作也给治沙人带来了巨大的劳动强度与严峻的生存环境。树一定要种,但人不应该受这么大的苦,那么谁是最合适的种树人劳动力呢?答案呼之欲出,是机器人。
在今天,AI技术是否会取代人类工作,正成为全球热议的话题。但这时候我们总是会忽略一件事,那就是很多工作确实应该被AI取代。尤其是在那些偏远地区与极端恶劣环境中的高重复、重体力劳动。治沙,兼顾了所有这些特点。
据了解,人工在沙漠植树,一般只能在短暂的春天抢着时间进行。而春天往往是风沙大、气候恶劣的时候,治沙人植树时被风沙迷眼,打伤皮肤是家常便饭,仅仅是找准位置挖坑,一个人就需要20分钟以上才能完成。沙漠种树,可以说是全天下最需要被AI取代的工作之一。
在东北某大学读书的小高,家乡在甘肃省古浪县。提起古浪县,很多朋友首先会想起曾经被广泛宣传的“六老汉治沙”故事。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古浪六位村民承包了7.5万亩流沙,组建了八步沙集体林场。截至2019年,林场三代人已经完成了治沙造林21.7万亩。
从小深受这些故事感染的小高,非常了解治沙造林的艰难,于是还在上学的他,想到了发明机器人来完成治沙工作。
小高在学校发起了“沙漠治理机器人”项目,但要让机器人像人类一样完成植被种植,需要跨过一个门槛,就是机器必须认识沙漠植被,知道如何找准方位,准确完成种植。这就不是一般意义上机器人技术所能解决的问题了,必须利用AI技术的识别能力。
但大学生开发者想要获得AI能力的支持并没有那么容易。小高首先进行的尝试,是自学相关技术和课程,而在国内一个AI开源社区中的《零基础入门 学习》课程,帮助小高迈出了AI+机器人治沙的第一步。
但有了基础知识还不行,机器人识别沙漠植物,还需要不少针对性的植物数据。在很多领域,专项数据都是最难攻克的AI障碍,小高他们也不例外。由于缺少数据支持,这一项目一度停滞,后来是在开源社区工作人员听说这一情况后,联系了社区中另一位热心开发者,远赴敦煌采集了沙漠植物的关键数据集,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兰州大学等高校相关团队也给予了帮助。
在有了数据之后,下一步是要进行AI模型的训练。想要完成高精度的模型训练,所需要的技术能力是较为复杂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小高团队又利用了飞桨平台提供的图像识别套件进行开发,克服了自己训练模型精度不达标的问题,实现了沙漠治理机器人从样本到原型机的落地。
(图片来源:《飞桨案例集·有解》)
可以看到的是,从一个机器人植树治沙的想法,到最后完成落地。小高先后得到了开源平台与工具、AI社区、其他AI开发者、高校的多方面帮助,最终才跨越了AI开发的难关。可见无论是产业智能化升级,还是各行业的开发者用AI技术解决问题,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都是必不可少的基座。
无独有偶,高校开发者利用AI技术,来打造AI种树、治沙机器人的案例正在越来越多。比如我们还探访过一个案例,是由昇腾AI与华东师范大学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共同开发的AI种树机器人“东方青帝”。东方青帝带有螺旋大钻头、柔性太阳能板等技术,可以利用卫星定位、物联网感知等手段,实现全面智能化的自动种树。在定位、避障、路线规划等方面,这台机器人也利用了AI技术。基于昇腾硬件和AI框架CANN,机器人完成了AI视觉分析系统的开发,能够自动识别障碍,比如绕开沙丘、沟壑等障碍物,智能化地完成植被种植。
目前阶段,沙漠种树机器人还由于门槛高、成本大等原因,停留在学术研究与开发者探索的阶段。但随着AI开发为代表的技术诸多能力成本极速下降,门槛越来越低,沙漠里机器人人头攒动的景象或许并不遥远。
至少,让机器人代替人类治沙这件天经地义的事,已经画下了开端。
天地可见
中国治沙成果到底怎么样,一代代治沙人究竟取得了哪些成果?这些问题不仅仅让无数人好奇,也经常引来外国媒体进行抬杠。而最能印证中国治沙成果的,就是遥感技术。
不久之前,青海省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成效监测项目正式启动。这一监测体系非常具有代表性,它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全自动荒漠生态观测设备等技术手段的结合,实现对封禁保护区的全面监测,为防沙治沙提供数据参考和技术支撑。
在大量土地封禁与防沙治沙工程的推进下,准确反应动态的土地变迁状况是一大难题。传统的野外调查方式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还非常容易收到各方面的干扰,产生数据误差。而卫星、无人机、传感器,与地面测绘的多种方式结合,可以实现多项数据交叉印证的精准数据呈现。但遥感也会带来新的问题,那就是卫星与无人机取得的数据量庞大,且不同时期的遥感数据之间差距微小,带来的人工测算工作量巨大,更遑论遥感数据解读带来的滞后性,在沙漠防火、沙尘暴治理等实时性较高的任务中并不适用。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AI+遥感的组合能够起到巨大作用。由于遥感信息属于高度结构化数据,非常适合AI来进行识别与测量。一般来说,需要一个十人团队进行几个月时间识读测算的遥感数据,AI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极大降低了遥感使用成本,提升了沙漠治理的检测能力。在谈及治沙成果时,现在治沙人都知道有遥感数据随时可查,随时可用,这就是AI+遥感给真实沙漠治理带来的帮助和变化。
近几年,随着对AI技术的重视,以及东数西算的兴起,各地都兴建了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在探访了很多地市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后我们发现,往往第一批使用AI算力的企业、机构就是遥感。无论在农业生产、环保检测、水文治理,还是防沙治沙等领域,AI+遥感都可以准确快速解决一系列问题。
当充沛的AI算力涌入遥感,沙土与绿色的边界,真正在中国做到了天地可见。
绿色光洲
沙漠能发展什么产业?可能很多人提起沙漠,认为除了旅游和油田之外,那地方应该一无是处。如果家乡就在满是沙漠的地方,那么年轻人应该会第一时间考虑走出去,去南方,去大城市落地生根。
但去年的一次沙漠之旅,改变了我们这样的刻板印象。我们来到的地方,是国家电投位于内蒙古境内库布齐沙漠中的光伏治沙项目。由于其外形轮廓组成了骏马图案,一般也被称为骏马电站。同时,这里也获得了“世界最大光伏板图形电站”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
在沙漠中兴建光伏电站,既是中国光伏事业、新能源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中国沙漠治理中的全新智能化探索。沙漠中广袤的空间与强烈的日照资源,让这里拥有取之不竭的太阳能。在兴建光伏电站的同时,光伏板又可以起到遮荫避阳的作用,板间可以种植沙漠植被,板下可以固沙治沙。仅仅用了4年时间,骏马电站就按照“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治沙”的模式,完成了40万千瓦的光伏发电量。在数字化与电力电子的加持下,类似电站可以实现更有效的发电,并且完成大规模储能与电力并网,从而推动新能源与双碳的发展。
令我们感触很深的一点,是骏马电站周围如今已经兴起了很多商业设施。就餐途中,一位年轻的餐厅老板告诉我们,他原本也在大城市打拼,但家乡有了光伏电站,也有了客流量,于是毅然决定回乡创业。
我想,如果这样的电站更多,这样的反乡者也会更多。那么围绕着这些绿色光洲,沙漠的未来将被改写,占据中国相当大部分的土地价值将被改写。智能中国就是在这样的变化中迈步向前。
如今,西部地区大量光伏电站拔地而起,光下种草,光下枸杞等沙光一体探索层出不穷。很多曾经保守风沙侵袭的荒原,如今在光伏电站与沙漠治理的共同推动下,已经重现了水草丰美的景象。
光伏带走了能源和商机,带来了植被、交通和游客。又或许,有一天丝绸之路变成新能源之路也未可知。
科技,是人类向沙漠的咆哮
不久之前,看到过这么一句话:科学没有善恶,没有方向,它只有真实。
但科技不是,科技要由人类来约束善恶,来制定方向。科技,是人类在真实中获得的力量,是人类面向未知能够发出的最响亮咆哮。而治沙,完美体现出了这一切。
中国的治沙史,既是一部英雄诗篇,也是一部技术通史。从最早偶然发现了草方格治法,有效推动了沙漠治理能力。再到后来的固沙技术、沙漠土壤化技术、新型灌溉技术、种植车技术。数十年来,中国治沙的国产中各种科技手段应出尽出,交相呼应。其中诞生的科技结晶,不仅成为治沙利器,更成为国际科技交流的瑰宝。
智能技术与数字技术,是治沙科技的新军,在今天尚且稚嫩。但毫无疑问的是,智能技术可以代替大量人工劳作,也能比人类更适应广阔且恶劣的沙漠环境。向着沙漠的AI、机器人、遥感、智能光伏,将是中国治沙的新利器,是人类向沙漠的又一次咆哮。
据说,今天的中国有30万治沙人,几十年来,他们种下了数以十亿计的树。未来,或许我们会有三百万AI机器人,三千万无人机与AI摄像头冲向沙漠。他们会种下更多树,会让更多黄沙重回绿色。
科技奇迹是如何诞生的?答案就写在沙漠里。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