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海上营业厅,一个女孩独自守望的十九年

福建宁德的近海海湾上,漂浮着一片片的渔排,是渔民们的“海上牧场”。

陈巧玲在这座渔排上工作生活了十九年,守着唯一一座营业厅。

十九年前,陈巧玲刚刚毕业,成为福建移动的一名工作人员,一开始是乘船去渔民自发聚集形成的渔排上,为他们办理业务、售卖手机和电话卡。

后来,渔排上生活打渔的人越来越多,用网需求增大,海上营业厅就应运而生,陈巧玲成为留在渔排上工作的人之一。

渔排上日子苦闷,新鲜蔬菜都很难买到,每两周才能回一次岸上。还有台风时不时来考验打工人的意志力,陈巧玲记得有三次,营业厅都被台风给吹毁了,她要回到岸上一段时间,等办公室修好,再回到渔排上。

久而久之,别的营业厅都熬不住,纷纷撤了点,只有陈巧玲坚持了下来,她所在的营业厅,也就成了这片渔排和通信服务之间的最后一点联系。

陈巧玲为什么不走?到现场参观的我们都很疑惑,又都没好意思问。

但是当我们跟随陈巧玲一起,去渔排上的各家各户交流时,看到一个不善言辞的老婆婆,面对我们这些外来人,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等到没人的时候,就拉着陈巧玲的手,两个人用方言亲亲热热地聊了起来。

在亲如社区一分子的氛围里,陈巧玲的选择或许无需向别人解释。

渔排上的居民,需要一座营业厅,而营业厅总要有人来守,陈巧玲就是那个人。

十九年来,陈巧玲和这座海上营业厅,彷佛是投进湖面的一颗石子。一波波新技术、新服务、新应用,以营业厅为圆心,在渔排上泛起数字化的涟漪。

涟漪不停,渔排上的日子也就漾出了更多可能。

渔民有一种牵挂

为什么渔排上必须要有一个营业厅?一开始,答案简单粗暴,就是为了生存。

陈巧玲清楚的记得,十九年前自己刚毕业参加工作,卖的还是神州行2G卡。那时手机里还没有花里胡哨的互联网应用,但仅仅是畅听电话,已经能给渔民带来很大的帮助。

当地有“讨海”之说,讨即讨要,向大海求取生存资源,听起来就很被动。每次出海,渔民都可能遇到未知的恶劣气候,遭受未知风浪的侵袭,甚至发生碰撞、搁浅、侧翻、及火灾等危险事件。

宁德当地一个渔民说,自己年轻时出海打渔碰到风浪,在海上漂流了四天四夜最终才惊险回岸,当时船上设备落后,仅有一个罗盘判定方向,最终扛过风浪回家,看到家人都是相拥而泣。

卫星通信昂贵,海底光缆奢侈,直到岸上有了无线通信基站,信号能远远地覆盖到渔排上,手机成为当地渔民必备的工具,才开始摆脱那种“断线风筝”般的失联生活。

装不起昂贵卫星通讯设备的小渔船,手机就牵起了渔民和家人之间那根心弦,能够随时报个平安。有了5G之后,一些导航设备、应用都可以随时在渔船上使用,一旦发生危情,可以及时联系应急救援力量,马上会有人过来救援,这些数字技术给打渔这件事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

渔排有一扇窗口

《闽都别记》说福建人“在网山地方,该处无人读书,都是讨海种田”。但现在的渔排早已不再是当初原始的样子,如同渔村一样,生活着一家老小。他们的数字化需求,要有一扇能够被响应的窗口。

陈巧玲,就是窗口后面的人。

陈巧玲所在的海上营业厅,现在有了一个很高大上的名字——海洋经济生活馆,承载了渔排上的大多数字服务。

除了营业厅的常规业务,这里还是“海上银行”,银行会定期来为渔民办理手机银行、移动POS机等业务。渔排上发生纠纷,法院的互联网法庭会在这里线上开庭审理。智能摄像头、水下无人机、孩童佩戴的智慧手表、点读机,很多智能设备都可以这座营业厅里找到。

渔民用这些东西做什么呢?

渔船、渔排,往往是渔民的全部财产,有些还是贷款、举债经营,如果被损坏、盗窃了,损失惨重。很多渔民半夜巡逻,辛苦不说,也总有人手不够、照看不过来的时候。

后来,陈巧玲所在的营业厅里摆上了能够自动预警的智能摄像头,帮渔民发现异常时间段有人闯入的情况。一旦发生落水等意外,也能及时识别出来,大家都放心了不少。

除了营生,渔民日常也会担忧孩子的学习。不少渔民家庭的小孩平时在岸上的学校上学,寒暑假会回到渔排上生活,很多家长没能力、没时间辅导,又不想耽误孩子的教育,想给孩子添置小天才手表、点读机等设备,或者买个5G手机上网课。

没有营业厅的话,家长们得白天带着钱跑一趟岸上的镇子,一来一回耽误不少时间。陈巧玲和海上营业厅的存在,帮渔排上的家长们省了不少事儿。

近两年,运营商又升级了5G基站,很多内陆人们习以为常的短视频、直播、AR、网课、视频会议等数字应用,终于也能抵达海上社区了。5G手机与数字应用,已经成了他们瞭望世界的一扇窗口。

陈巧玲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坐着小船,前往渔排上的各家各户,帮有需要的用户办理5G业务。据了解,陈巧玲所在的渔排,渔民流量用量很大,但收费模式非常普惠,免流应用的合作也非常多,包括抖音、快手这类直播平台。

这片漂浮在海上的浪浪山,就在陈巧玲日复一日的连接下,逐渐与外界同频。

渔业有一些可能

渔排上的大多数人家,都以打渔养殖为生。

带有生命风险的高危职业,未必能为渔民带来高收入。

有人开着大型拖网船出海,开渔一个月,出海作业四趟,亏本近6万,如果没有柴油补贴,根本支撑不下去。

而没有大船的渔民,无法远航,就在近海捕鱼,“赶小海”谋生,同样吃力不讨好,两个人从早上四点出门,到下午回来,平均每天还赚不到100块。

高风险、低回报,源于渔业销售的传统模式。渔民们外出打渔,数月归来,再到水产市场售卖,跟市场信息有时差,产量和品种也不确定,辛苦半天,只够勉强糊口,有时甚至入不敷出。

自从渔排上能用上5G网,一些新的销售渠道终于能抵达渔排了。有的渔民通过直播app,直接售卖渔获,其中不乏大酒店的主厨,看中了某条鱼,当天定下就打包发走,收入比以前高了很多。还有的渔民比较胆大,直播成了网红,干脆不再打渔,转行做了主播。

福建宁德是海产品养殖的天然良港,陈巧玲所在的渔排,也吸引了很多养殖公司,专门投资养殖大黄鱼、鲍鱼等海产品。

近年来,养殖公司开始探索智慧养殖、休闲渔业,通信营业厅成为5G网络和数字化业务的接口,为产业升级提供帮助。

渔排一般通过网箱养殖,如果网箱被风浪破坏,鱼苗死的死,逃的逃,养殖户的损失一般都有几十上百万。有一次,一个养殖户的海参已经养了两年,正准备中秋节上市卖个好价钱,订金都收了,结果渔排垮塌,网箱脱落,一下子全完了。

现在,渔排上智慧养鱼的很多在水下安装智能摄像头,借助画面分析,能实现“鱼群状态实时监控”、“死鱼杂物和渔网破损巡检”、“生蚝尺寸测量和水质监测”、“水下死鱼和杂物清理”等功能。

AI帮助养殖户了解水下的环境、水质、鱼苗、产量等状态,及时清理存在的病鱼、死鱼、不干净杂物,不仅保证了鱼苗的安全,还提高水质,实现了生态保护。

水质好了之后,一些高端水产品,如鲍鱼、花蛤、鳗鱼、龙须菜和海参等,也能够在当地养殖,带来一笔不小的收入。

我们前往渔排的时候刚好是冬天,北方的海水已经冷了,有北方的渔民带着一整船的鲍鱼,去宁德那边养殖,这种“北鱼南养”的新业态,也是当地数字基础设施成熟了之后,才能吸引外地渔民流动过来。

以前没有5G的时候,当地想开发旅游的都体验不佳。有了网络基础设施,渔排上的游客也多了起来,成了宁德市的新兴网红“打卡点”。

白天在渔排上听歌唱曲、吃海鲜,还能出海游览观光海钓,晚上游艇码头灯火辉煌,派对和夜市也是络绎不绝。“渔家乐”为渔排生活变得格外精彩,也为渔民带来了额外的收入。

十九年来,陈巧玲所在的营业厅,就是先进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前哨,将这些新业务牵引到渔排上,不知不觉间改变着这里的业态。

科技有一双翅膀

很多女孩都听过《隐形的翅膀》这首歌,渴望长出翅膀,飞过青春的彷徨和迷茫,抵达阳光的彼端。

什么时候,岸上那些好玩的东西,精彩的生活才能长出翅膀,飞到远离岸边的渔排上呢?

陈巧玲坚守了十九年,看到一双网络的隐形翅膀,飞过沧海,飞到营业厅,再飞到渔排上的家家户户。

首先,长出坚实的网络骨架。

手机、无人机、水下机器人等终端硬件设备,是数字技术落地最经济和高效的手段,而支撑数字化设备的海洋通信手段,选择却并不多。

基于海洋卫星系统的通信,覆盖范围广、信道稳定,但是容量有限,成本较高,资费是普通渔民和渔业负担不起的。基于中高频的海上通信,信息传输速率较低,只能传输短消息和低速语音等业务,大多用于中远距离的安全保障。基于蜂窝网络的岸基通信,有安全、稳定、容量大、技术成熟等特点,在海岸、海岛或者岩礁上放置蜂窝基站,扩展网络的覆盖范围,就成了近海海洋通信一个很好的选择。

从2G到5G,陈巧玲守护海上营业厅的十九年,也见证了通信技术持续演进的变迁。

其次,生出本地化应用的羽毛。

目前,渔排已经落地了一些智慧养殖方案。一方面,这些方案还需要进一步增强功能,比如通过AI识别大黄鱼的尺寸和数量,精确计算出渔排产量,鱼饲料的投放量,实现更精准的投资和产出。

另一方面,技术方案无法直接落地,要因地制宜,进行定制化改造。当地有的大黄鱼养殖企业,跟韩国某学校合作,研发了一个养殖石斑鱼的算法,去分析鱼吃多了还是吃少了,但石斑鱼和大黄鱼的习性有比较大的区别,还需要进行本地化的迭代。

除了通信运营商,还需要科技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开发者等共同探索渔排上的可能性。

此外,需要长周期的运营服务。

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不是一蹴而就的。渔排上的很多渔民、居民,对数字技术和应用不熟悉,很多操作是无法自主完成的,需要很多次讲解、演示才能逐渐掌握。

数字解决方案要尽量实现自动化、标准化,不需要专业人才也可以使用。同时,不能只是落地安装完就结束了,还需要长期的运营维护,有客服人员去帮助居民。

陈巧玲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帮助一些渔民学会使用这些应用。她所在的海上营业厅,也成为银行、法院、检察院等为渔排居民提供服务的综合场所。

数字化、智能化的到来,离不开算法科学家、博士,也离不开许许多多陈巧玲这样的女孩儿。

唯一一座营业厅和从未断绝的网络联接,就是陈巧玲那双隐形的翅膀,带着她和渔排上的居民,十九年里不断飞过沧海,飞过时光,飞向新生活。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3-03-04
一座海上营业厅,一个女孩独自守望的十九年
福建宁德的近海海湾上,漂浮着一片片的渔排,是渔民们的“海上牧场”。 陈巧玲在这座渔排上工作生活了十九年,守着唯一一座营业厅。 十九...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