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供给侧改革」看小牛3000万美元融资是否合理?

「供给侧改革」是官方这段时间以来不断提及的一个词汇——在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新兴产业尚未成熟之际,政府将重点推行数年的「需求侧改革」转向了「供给侧」,从而试图继续拉动经济增长。在互联网+出行领域,供给侧可以看做是不同的出行工具与道路等。

以滴滴出行为例,就是将供给侧和需求侧有效结合的典型案例——在供给侧,先是将出租车连入互联网叫车平台,随后又为了增加运力(以及盈利)先后推出了快车、专车、顺风车、巴士等业务;在需求侧,则将用户对出行多样的选择整合到APP中,以便按照不同的价格、时间等来满足出行需求。

同样在出行领域,一家正处于风口浪尖上的企业——牛电科技最近也宣布获得了由凤凰祥瑞领投的3000万美元A+轮融资,加上去年GGC,红杉和IDG的5000万美金A轮融资与更早的天使轮融资,从官方口径上看,牛电科技已经拿到了近1亿美金的融资。

放在去年,这可能是一笔再平常不过的融资,毕竟出行领域空间巨大,小牛的对手们基本也都是传统企业。而在当下,这笔融资却有着异常重大的意义:一方面,小牛的「精神领袖」李一男深陷「内幕交易」,前景并不明朗,他对小牛的未来贡献还是个未知数;另一方面,资本市场也并非高峰交易期,小牛的亏损势必将持续一段(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在这两个背景下,本轮的注资值得研究一番。

事实上,自从去年年中发布首款产品「小牛N1」以后,小牛所做的事情宏观来看都属于「供给侧」改革,其特点是短期内难以看到明显效果,而一旦占据市场,形成品牌优势,后续的增长空间巨大。在城市出行、尤其是一线城市出行领域,无论是存量市场还是增量市场,电机驱动的电动自行车都还需要互联网这把火来助燃,小牛成功将自身的产品与现有的成熟模式嫁接,所以在面临的公司创始人前途未卜之际,还能顺利的拿到融资,这并不容易——要知道,上轮融资几乎发生在一年以前,这笔钱很可能是牛电科技的「救命钱」。资方也必然是经过慎重的调查后,才认可了电动出行的大赛道与小牛这个资质不错的赛手。

先看看赛道。

根据前几天滴滴创始人程维在博鳌论坛上透露的数据,中国有1.5亿的私家车、机动车,大概有8亿的城镇人口,只有15%左右的人均汽车拥有量,而在北京这个著名「堵城」,接近3000人口中有近500万量机动车,加上有些道路规划的不够合理,北京已经从原来的早晚高峰拥堵恶化成了全天候拥堵。

在这个大背景下,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去年就规划了未来5年后北京中心城非机动车的绿色出行(地铁、公交、自行车、电动车和步行)比例要达到75%,五环内机动车流量降低10%至15%,中心城小客车出行比例控制在25%以内,这意味着,1)想在北京开车越来越难了,摇号几率已经到了600多比1的恐怖比率,2)非机动车外的出行工具将有着不小的发展空间。

所以我们能看到,在北京的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的发展将有着相当不错政策背书,而在大中型城市中,北京又有着强大的标杆与示范作用,如果实施顺利,后续或有不少城市跟进。要知道,北方的电动车普及率相比南方还差了很多,增量空间巨大,而在华东华南等,因为气候原因电动车更受欢迎,而产品更替周期相比汽车则快很多,所以存量市场也足够支撑起一家甚至多家行业巨头。

总结来看,这个赛道的「传统」供给侧已经发展遇到了瓶颈——车在持续增长,但路不够用了,所以公交也难以解决问题,而地铁在早晚高峰时段也是濒临瘫痪,所以宏观上看,已经拥有2亿存量的电动车继续演进是大势所趋,尤其在5公里左右短途交通上,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都是不错标的,「绿色出行」缺口所带来的机会有多大,谁都明白,在这个时间截点敢于投资小牛,的确是风险与机遇都不小。

再看看赛手

对于牛电科技来说,这个「赛手」的资质如何呢?

坦率的说,小牛在过去的3个季度中虽然创造了互联网众筹记录,卖出了5万台整车,累计销量达到2亿元,但相比传统的爱玛,绿源等传统电动车品牌,仍然是个「孩子」,况且小牛本身还并不能靠买车来获取利润,大家看中的,还是小牛的互联网资质、营销能力、产品功底、供应链把控与未来的成长空间,更重要的是,小牛的电动自行车这个品类中已经获取了一定的关注度,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品牌价值或许已经超过传统品牌。

先看看产品,小牛N1从内在的硬件和外表的设计上来看,可以说是处于国内电动自行车的平均水准之上的,无论是产品的核心——电机,还是产品的血液——电池,以及能大幅提升用户的体验的软件APP,是有机会在产品力层面与传统电动车一争高下的,值得注意的是,前面说小牛是个「孩子」,一方面说得销售数据上距离,另一方面,是目前仅发布了不到一年,只有一个系列在售的情况下,后续的升级迭代有可能带来更强的产品力甚至更低的价格。这才市场所最为关心的,想必此轮的投资方已经对其即将发布的第二代产品胸有成竹。

在增值服务上,是小牛明显强于传统品牌的优势,最大的特色在于「niu care」售后服务升级计划,这些服务其实也是指向了电动车以往面临的最大问题——容易被偷,续航不行,安全性差。小牛推出的增值服务就提供了免费一年盗抢损失、人身伤害保险,车丢了,公司来承担大部分财产损失。而在安全驾驶上,用户如果发生意外,也将得到相关赔付。当传统电动车还在各大卫视上请那些生硬的骑着电动车来代言的明星时,小牛把大部分的营销精力直接放在了用户需求端,这是一个更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做法,也正是因为这些,才让不少增量用户愿意去尝试这个从未听说过、但看起来玩法又挺另类的新兴品牌。

从整体公司的运营架构来看,小牛自建生产,线上营销,网络销售,是个轻重结合的公司,从供应链源头来说,研发,采购,组装生产,这套流程在互联网公司看来实在是太「重」了,但作为一个出行工具公司,这些如果放在合作伙伴手中品控有难以得到保障,所以宁可去收购传统工厂也要自己把控质量关,这就导致前期大幅的投入导致用并不低价格卖车对小牛来说仍是个赔钱买卖。

另一方面,小牛在营销、销售渠道上又做的尽可能的「轻」,有点类似小米的粉丝营销模式与乐视的增值服务模式,在这一端,小牛更像一个互联网公司——针对性极强的去获取那些泡在网上的年轻用户,并倚靠他们来自发传播。总结来看,牛电科技在的目标是个注入了互联网活力的硬件公司。

从这个角度看,牛电科技已经从最初的团队光环获取关注阶段,逐步走上了靠产品力与未来空间获取市场的阶段,这轮3000万美金的A+轮融资实质上也在看第二代产品的表现如何,未来一段时间,小牛的新产品将以什么方式亮相,后续有将做出什么「反传统」的营销打法,仍然相当值得关注。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6-03-29
从「供给侧改革」看小牛3000万美元融资是否合理?
「供给侧改革」是官方这段时间以来不断提及的一个词汇——在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新兴产业尚未成熟之际,政府将重点推行数年的「需求侧改革」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