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下雪了,对孩子来说,有许多事情可以做。滚雪球,堆雪人,打雪仗,打出溜。这些都不错,但似乎有些大众化,不够新颖,从开头就能想到结果。
去年某次下雪之后,我就给女儿讲了我心目中下雪后最好玩的游戏——扣麻雀。讲的女儿心潮澎湃,缠着我非要带她玩一次不可。我假装沉吟了几十秒,然后答应了。
不巧的是,后来的两次下雪,我都不在北京,都在出差途中。这让女儿很是懊恼。
终于又等到了这次北京的大雪。终于可以实施雪地里扣麻雀的游戏了。
做准备工作的时候,我问女儿:「假如我们真的扣到了麻雀,怎么办?」女儿想了会,说:「看一会,就放掉吧。」
这个回答,我很满意。
02
扣麻雀对于我来说,太轻车熟路了。
先在院子里的雪地中扫出一块空地。这块空地不能太大,但里面的需要扫干净,周围的雪还不能动。
然后带女儿在这块空地里支起了「网」。她对这件事表现出浓厚的兴致,问东问西,忙前忙后。跟我藏在屋子里拽着支网的小支架上的绳子,等着麻雀进「网」。
所谓网,其实是一个扁平透气的大盖子。我们小时候用大簸箩,眼下条件有限,只好代以蒸锅上的蒸屉。小则小矣,形式勉强过得去,可用。
03
对我们这种农村长大的孩子,城里人到底是怎么度过童年的,很难想象。
但在农村,孩子们有各种游戏陪伴着童年,起码上树掏鸟蛋这种事农村条件比城市好,再就是对自然环境的接触比较真实。
乡村的地面上没有那么多水泥、柏油、钢筋大厦,人工痕迹较少,花草树木和鸟兽鱼虫融合在同一片环境中。我们是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画面中进行探索和形成思考的。这种方式未免「土」,但也很扎实。
我们知道土壤里能长出庄稼,秋收会把粮仓装满,过了冻土期才能开始春耕,黄鼠狼真的吃鸡……这些知识重要吗?从知识形成的角度来看,这种从与环境互动中获得的经验性知识是很重要的,比从书本和动画中学到的重要得多。
因为概念是从实体抽象而来的,如果直接学习书本知识,获得的只是间接知识,对这个概念的来源只能用其它概念来解释。经验过的事情形成的看法,则直接把实在与观念合而为一,使得我们能够把直观的印象约定俗称为一种说法,它是真的,能够经受住考验。
当然,最重要的是,这种农村孩子的思维方式,由于处在一种类似人类文化演进早期的出发点,也更能形成科学演绎的方法。当然,这不是绝对的。
但是也可以想想,为什么我们培养出那么多考高分的学生,可很难从中生长出具有发明创造能力的科学家呢?
04
说了这么多,当然是考虑到如今的孩子完全生活在「结构」性的都市生活圈,看上去繁花似锦琳琅满目,但如何探求生活的起点,对他们而言成了很难突破的一层文明发展造成的巨大的「膜」。
人类的游戏冲动是与生俱来的,学习是从游戏开始的。
每个孩子会尽量想办法让自己的时光变得丰富而具有变化。我们的童年时期,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农村可以用「一穷二白」形容。但孩子没有匮乏感,世界很大,很新奇。
积攒烟盒、火柴盒,能带来无穷的乐趣。冬天到了弹玻璃球,夏天滚着铁环在田间野地里奔走,夹(铁)蛋打(石)马,做纸弹枪、链子枪,用玉米棒子打仗,钻进玉米秆堆成的山中挖洞,其乐无穷!
05
当然,最有意思的还属扣麻雀。
山里头有叫声明亮婉转的高级鸟儿,但要抓住太难了,需要「诱鸟」和马尾等专业工具,那是成人干的事。
麻雀不然,麻雀围着人生活。有人家的地方就有数不清的麻雀,它们并排站在电线上,交头接耳。人们把麻雀称作「老家雀(念巧)儿」,正说明了它们的生存环境与人家密不可分。
小孩子们很快就会从大孩子那儿学会捕麻雀的方法:观察麻雀的出入点,掀开瓦砾,找到它们的窝,发现鸟蛋后等着孵化,再来个一窝端。
可是小麻雀养不活,基本上都夭折了。于是就想抓成鸟来玩。这时候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扣」。
06
在空旷的院子里放一个大罩子(通常是大簸箩),找一根二三十厘米高的一头带叉的小木棍,用叉的一头把簸箩挑住支起来,用手托稳,木棍上栓一根长长的麻绳。这时候,圆形簸箩被支起后,只有一个切线点与地面接触,另一边是被木棍支着的,其稳定性很差。
此时重要的环节是往口朝下的簸箩内撒小米或玉米。一切就绪后,把绳子慢慢拉长,人隐藏到屋子里,一手握着绳子,脑袋从门缝里盯着簸箩,静静等待。
这是一个陷阱。在冬天的雪后,由于麻雀觅食机会减少,它们更容易冒险,所以雪后捕麻雀,加大了成功的机率。
麻雀很快会发现簸箩下的粮食,先是一只,两只,三只,没多大功夫,就聚集了几十只在那儿点头啄食。待进入罗网的麻雀足够多时,说时迟那时快,迅速拉手中的绳子,支簸箩的小木棍被抽离,簸箩应声落地。呼啦一声,麻雀四散——麻雀是世界上飞得最快的鸟,我们冲过去看,簸箩里果然有几只落网之鸟。
哈哈!大功告成,尔等小鸟无处可遁了。
其实不然。大部分麻雀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飞走了。留在里边的虽然飞不走,但要把手伸进去抓住它们,是一道难题。
在我印象中,小孩子从没有成功过。当一只小手为伸进去而微微掀开一点簸箩伸的一瞬,它们已瞅准时机窜出去飞了。麻雀没有一个孩子老谋深算,但一个孩子的经验面对麻雀的速度,还很稚嫩。
于是,我们继续支起簸箩,等待。周而复始。这件事常玩常新,直到现在。
07
我已经很多年没有扣麻雀了。这次带着女儿重温这个游戏,设备虽然简陋了许多,但依旧找回了一些儿时的感觉。
美中不足的是,两三个小时过去了,连麻雀的影子都没有看到。
难道北京的麻雀比山西的麻雀更精明一些,识破了这是一个陷阱?抑或是城里的麻雀生活很好,不用冒着风险四处觅食?
看我有些沮丧,女儿安慰我:下次下雪我们再扣。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