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全场景智慧”--华为在全联接2020向业界发出最强呼唤。
回顾过去十年,城市、组织、行业、企业、个人都身处数字化的大浪潮之中,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已经是社会共识。根据IDC研究,到2023年,全球由数字化产品和服务驱动的数字经济的占比将达到51.3%,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将成为主流。
因此,在近年来,无论是旧场景的智能化升级,还是新场景的智能化创新,我们在千行百业中看到了各种局部场景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这还远远不够,从局部到整体,乃至全场景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城市、组织、企业的目标。
正如华为所提出的全场景智慧那样,面向城市、企业和行业等场景,通过5G、云、AI、计算等多种技术与行业知识 融合创新产生的裂变效应,提升城市综合治理水平,让居民的幸福感更强、企业生产效率更高、行业创造力更强。
但实现全场景智慧的过程注定不容易。一方面因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AI、5G等数字化技术在业务场景中是叠加应用,增加了用户对于新数字化技术的认知与应用难度;另一方面,用户还面临着如何运用新的数字化技术实现创新边界的突破以及商业和管理模式的重塑。
如何让全场景智慧从“看上去很美”到“理想照进现实”,使得千行百业的全场景智慧能够少走弯路。在华为看来,构建行业智能体是打破这种窘境的最佳途径。
那么,智能体是什么?智能体解决什么问题?智能体又如何真正实现落地?下面一一解读。
智能体是什么
先来看看华为给的定义:智能体是政企智能升级的参考架构,以云为基础,以AI为核心,构建一个开放、立体感知、全域协同、精确判断和持续进化的智能系统。
华为认为,打造智能体是实现全场景智慧的有效途径,智能体包括四层架构:
智能交互:智能交互是智能体的“五官”和“手脚”。联通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让数据、软件和AI算法在云边端自由流动;通过边云协同操作系统IEF,智能交互让智能体可感知,能执行。IEF可以对接各种操作系统,例如鸿蒙,让鸿蒙生态也可以方便的接入华为云。
智能联接:智能联接是智能体的“躯干”,联接智能中枢和智能交互。它实现无缝覆盖,万物互联,以及应用协同、数据协同与组织协同。
智能中枢:智能中枢是智能体的“大脑”和决策系统。基于云基础设施,赋能应用、使能数据、普惠AI,支撑全场景智慧应用。混合云是构建智能升级的理想底座,而AI技术通过沉淀行业知识,可加速主业务流程创新。
智慧应用:加速联接、云、AI、计算等技术与行业知识的 融合,与客户、伙伴协同创新,重构体验、优化流程、使能创新。
华为云与计算BG总裁侯金龙直言,智能升级是企业和行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华为发布智能体,通过“5机”协同来解决智能升级中边端侧、联接、应用和数据等方面的挑战。
华为云与计算BG总裁侯金龙
如何理解智能体?
与过去的数字孪生体(Digital Twins)相比,智能体的存在同样高度依赖数字化,但它已经不仅仅是物理世界实体对象的一种简单数字版克隆,而是具备感知、协同与智能的能力,不仅可以完成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交互,还会主动思考与决策。正如华为所言,智能体体现在”通过“联接、AI、云、计算、应用”5机 融合,“能感知”、“会思考”、“可执行”、“能进化”。
智能体解决什么问题
当下,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数字化技术的大量应用,政企在构建全场景智慧的智能化升级过程中,局部场景的智能化升级正在加速开展,但是从整体和全局来看,依然有着交互、联接、精准决策以及应用创新等难题。
比如,一座城市的治理,除了人之外,还涉及到城市每个角各种各样的设备,在边端侧设备类型繁多、生命周期千差万别,具有多样性的联接需求,这些设备如何与物理世界进行交互,如何通过各种设备联接实现数据的采集与传输,各种数据汇总之后如何打通与分析,如何基于数据、利用AI技术不断学习与优化,从而对城市治理进行精准决策以及创新等等。
所以华为坚定地认为智能体最大的特征是云网边端协同的一体化智能系统。
智能交互解决了交互的难题,它犹如智能体的五官和手脚,让智能体可感知、能执行。在智能交互中,边云协同操作系统IEF可内置于各种合作伙伴的设备,让设备成为具有感知和可执行的智能边缘。
智能联接解决了联接的难题,它是智能体的“躯干”,联接智能中枢和智能交互。智能联接通过5G、F5G、WiFi 6等提供泛在千兆、确定性体验和超自动化的网络,实现无缝覆盖,万物互联;而华为云ROMA实现应用和数据协同,实现数据资产在新老应用之间的流动和共享。
智能中枢是智能体的大脑和决策系统。智能中枢可以为政企用户构建起混合云底座,实现从资源混合到能力融合。在混合云底座的基础上,智能中枢还提供应用使能、数据使能和AI使能。
智慧应用则是智能体的价值呈现,通过与客户、伙伴协同合作,来实现应用的创新。
侯金龙以鹏城智能体为例,介绍了智能体在天气预报等实际场景中的应用。“全市分区部署高清摄像机采集天空的云、雨、雾等图像数据,通过5G将收集到的数据实时回传到云上。之后将各区数据拼成云天全景拼图,再与气象雷达数据拟合,使用AI精准预测到4小时以内的天气变化。同时,把云端训练好的模型推送到边缘,让摄像机等边缘设备也能实时识别微雨、雾等细微天气变化,通过云网边端的一体化协同提供智慧气象应用,让老百姓通过手机即可随时随地了解方圆一公里的天气变化。”
智能体如何落地
作为构建全场景智慧的有效路径,智能体能否真正落地就是当下千行百业所关心的问题。
事实上,智能体能否落地,无非是从三个角度来衡量:
关键的数字化技术是否足够成熟、是否能够在一些核心业务场景中 融合,比如AI技术在一些复杂业务场景中是否开始得到使用等等;
是否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汇聚业界各种力量,让智能体能够不断的进化与成长,从而为上层的智慧应用提供持续支撑;
是否真正帮助用户获得效率上的提升、成本上的较低以及体验上的增强;
以华为自身的数字化转型为例,其也采用了智能体架构,通过自身的数字化转型充分说明了智能体架构的价值。
华为通过IEF将自身600多万摄像机、智慧屏、传感器等交互设备联接起来,实现边缘智能化;并且通过引入WiFi 6和5G,覆盖了所有园区,通过WeLink联接近20万员工、超百万的合作伙伴和客户;再将所有的资源和数据汇聚到华为云上,将AI引入华为的业务流程,在销售、研发、制造、供应等超过200个场景中得到应用,创造了8000名数字员工。
侯金龙介绍:“从华为自身的实践来判断,首先,AI已经具备进入所有业务主流程的能力;其次,聚焦场景非常关键,从最核心的场景切入,尤其是海量、重复、复杂的场景效果最好;第三,业务部门需要 参与,才能将技术与场景很好地融合。”
又如,全国首个城市智能体--深圳鹏城智能体:数据驱动的具有 学习能力的城市及一体化智能系统系统,已经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典范。鹏城智能体以“数据”为基础,融合5G、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建设“数基、数网、数纽、数脑、数体”系列工程,打造数据驱动的、 具有 学习能力的城市级一体化智能协同体系,实现城市全域感知、全网协同、全业务融合和全场景智慧,让整个市场能感知、会思考、可进化、有温度。
据悉,华为与合作伙伴一起已经在超过600个项目落地和实践智能体,涉及远程教育、城市治理、机场运营、工业制造、政务、气象预报、高速通行等多个领域。
而在生态方面,华为将智能体定义为一个业界共享的参考架构,是由华为提出,华为、客户、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的。这就意味着智能体本身就是自带开放属性。“繁荣的软件与服务生态、 边缘计算生态是智能体发展的关键。”侯金龙如是说。
为了加强智能体生态的建设,在智能体中,华为云定位为中立的云服务提供商,对应用软件与服务生态完全开放;并且通过应用使能、AI使能、数据使能,致力于打造最好的SaaS服务开发和运营平台,帮助生态合作伙伴更好地开发智慧应用。与此同时,智能体还将加大边缘智能生态的建设,借助IEF将合作伙伴设备接入智能体,与鸿蒙生态互通,实现边缘侧生态的繁荣。
从目前华为与合作伙伴的600个项目落地情况来看,智能体在制造、能源、交通、政府、金融等多个行业帮助用户实现了极大的收益。比如,交通智能体帮助全国改造了9400多个收费站和8万车道,取消省界收费站244组,建设龙门架2.5万个,发展2亿ETC用户,实现了全国高速公路一张网,开创了收费站无感知通行时代,大幅提升了高速通行效率。
总体来看,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AI、5G等数字化技术不断得到应用,业务场景的智能化升级必然会从局部到整体再到全场景。华为在此时提全场景智慧和智能体可谓是恰逢其时。未来,随着智能体生态的进一步构建与完善,有望吸纳各种合作伙伴更多力量,加速全场景智慧的落地。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海信发布全球首台116英寸RGB-Mini LED电视,色彩表现超越QD-OLED
- 官宣造车一年股价翻倍,雷军千万元重奖小米汽车团队
- “两颗芯”引爆显示革命,海信开启RGB-Mini LED新时代
- 自研是根,共研是叶:vivo式穿越周期的中国企业样本
- 屏幕显示技术再突破!海信RGB- Mini LED,让色彩“活”起来
- 科大讯飞办公智能体升级:开启C端用户创作与办公的崭新时代
- “两颗芯”引爆显示革命,海信开启RGB-Mini LED新时代
- 海信116英寸RGB-Mini LED:一朵绽放在科技穹顶的中国花火
- 海信发布全球首台116英寸RGB-Mini LED电视,“两颗芯”开启新时代
- 焦虑的支付宝,节奏失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