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基建”的浪潮正风起云涌,中央强调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度。而数字政府的持续演进离不开以数据中心、5G网络等为支撑的数字基础设施。
以数据为驱动,以数字化为手段,以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为目标,数字政府成了推动数字经济在民生领域开花结果的纽带。2019年底IDC发布的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数字政府大数据市场整体规模同比增长31.2%,达到47.4亿元。当前,我们已经跨入数字政府2.0的新阶段,数字政府建设的重心正从以前简单地将电子政务搬到网上逐步过渡到以数据化运营为核心,从底层彻底打通各自为政的系统,实现数据协同的同时,重塑整个政务流程。
这注定是艰苦却具有关键性意义的一战:一方面,数字政府将以云为依托,重构并持续优化数字基础设施,以便更好地支持不断衍生出来的各种大数据管理和应用;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共享交换平台建设的逐层推进,数字政府对数据管理、数据流通、数据治理以及政务服务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数字政府2.0 是挑战更是机遇
什么是数字政府?数字政府是一种遵循“业务数据化、数据业务化”的新型政府运行模式。更直接地说,数字政府就是在任何时候都要用数据对话,基于数据进行决策,提供数据服务,实现数据创新。
在我国,数字政府的建设已经有多年历史,其间经历了从电子政府到网络政府再到数字政府,直到现在智慧政府等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虽然每个阶段的需求、目标和相关举措不同,但是数据这一核心驱动始终没有改变,数字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复旦大学联合国家信息中心数字中国研究院发布的《2019中国地方政府数据开放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上半年,我国82个省级、副省级和地级政府上线了数据开放平台,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已成为一个地方数字政府建设的“标配”。
数字政府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循序渐进。在进入数字政府2.0阶段后,我们将面临以下新的挑战:
在基础设施层面,在“新基建”浪潮的推动下,不断夯实数字基础设施,推动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以及开放共享;
在政府职能和管理方面,不断深化数字治理,支持智能决策、智能监管等;
在政务服务方面,提供多样化的数字服务,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落在实处;
在机制保障方面,更好地借助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打造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数字政府共建共治共享机制;
在安全保障方面,业务的安全、服务的安全和数据的安全是头等大事,这需要不断完善规章管理制度,以可信技术构建全面的安全保障体系。
从以上五个方面入手,安全、有序、高效地推进并保障数字政府建设,这是数字政府2.0阶段的重要任务。
打通政务大数据开放共享“最后一公里”
中国数字政府大数据市场潜力巨大,IDC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大数据基础平台软件市场规模达到15.63亿元,而数据管理和治理软件与服务市场的规模更达31.81亿元。中国数字政府大数据市场的竞争也十分激烈,其中既包括传统的数字政府和大数据软件及服务商,也有跨界而来的大型互联网企业,还有像UCloud这样凭借独特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中立性地位,兼具云基础设施和大数据服务能力的复合型服务商。
我国政府积极推动的数据共享与开放、赋能数字经济发展,让UCloud看到了新的市场机遇。
基于目前大数据产品大多侧重于单个数据源内部的数据处理,不能支持数据源之间的共享和对外开放,且缺乏通用平台性解决方案的洞察,UCloud在其原有云计算业务的基础上,不断深入对数据流通关键技术的研发,寻找差异化竞争点,在业界率先提出数据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概念,并基于此推出了数据可信流通平台“安全屋”。
UCloud安全屋
“安全屋”将堡垒机、密钥管理、权限控制等安全技术相融合,提供一整套基于云端的安全技术、计算技术和流通规则,确保在数据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实现数据使用权的安全共享,规避数据的二次交易、数据泄露等风险。从数据安全的角度切入,UCloud安全屋在数据流通、政务服务,以及数字化抗“疫”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数字政府领域闯出了一条新路。
在数据流通领域,UCloud的解决方案已经在厦门、上海等多地的政务数据共享和管理中得到了成功应用。
2018年,厦门在全国率先实现政务数据互联互通和无障碍共享,汇聚了包含人口、法人、空间、证照、信用、健康、交通、旅游、公共安全等在内的超过200亿条数据。如何唤醒这些“沉睡”的数据,让它们成为政务服务的基石和源泉?2019年7月,厦门市政府引入UCloud“安全屋”技术,建成全国首个大数据安全开放平台。平台上线至今,已有来自北京、深圳、上海、杭州及厦门本地的政府、高校、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近百家参与了平台生态建设,涵盖数据资源提供、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模型算法、应用开发等。
作为平台第一个“吃螃蟹”的用户,厦门市民数据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基于“安全屋”打造了“i厦门普惠金融平台”,政府掌握的贷款人相关信息开放到“安全屋”中,通过贷款风险评估算法模型对贷款人进行全面风险评估,从而提高普惠金融业务撮合的成功率,解决个人及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利用政府提供的数据服务民生,类似的做法已推广至健康医疗、家政服务、智能客服、商业选址、旅游投资、营销设计、金融信贷等众多领域。
此外,安全屋在上海得到了成功应用。UCloud依托“安全屋”为上海市大数据普惠金融平台(即“上海市公共数据开放普惠金融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另外,基于“安全屋”技术,UCloud还为上海市公共数据开放工作提供了多项支持,护航“2019上海开放数据创新应用大赛”竞赛数据安全等。
在此次抗击新冠病毒肺炎的战“疫”中,UCloud安全屋快速落地,为山东省公安厅搭建了公安数据安全共享系统,在保障公安敏感数据的安全高效流通前提下,通过多领域地市与公安数据碰撞、多业务数据联合精准查询,助力排查疫情重点地区人员动向,全力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实现联防联控效率最大化。目前,安全屋数据共享系统提供统一通用信息查询,包含全省铁路及航空旅客的批量查询,以及定制化的重点人员信息查询。
另外,UCloud的技术、开发和服务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和验证。一个典型的例子是,UCloud基于其云计算技术和资源自主开发了口罩预约系统,在短短三天内历经数十个版本的更新迭代和多次流量压测后,在宁波市等地区得到应用。2月7至9日,三天内每天都有十余万人线上预约购买口罩,每天1万只口罩最快30秒内就预约完毕。
在政务服务方面,UCloud为广州“越秀服务”APP提供基础云计算服务,在应对APP下载、访问高并发的同时,结合大数据、UAI等保证越秀区企业抗“疫”复工两不误。举例来说,由UCloud提供云计算技术支持,其合作伙伴开发了一款疫情下人员管控APP,因其易部署、易操作、易管控的特性,已在广州越秀区实施部署,可对未返工作区人员、返工作区人员、隔离人员和患者的活动轨迹进行实时有效的管控,并通过分层分级管理提供不同角色的管控需求和应急方案。
诸多成功案例表明,UCloud正是凭借自身在云计算、数据流通、数据安全等方面的创新优势,很好地协助政府打通了大数据开放共享的“最后一公里”。
UCloud在数据共享和流通中的差异化
俗话说,一招鲜走遍天。“安全屋”作为UCloud大数据业务的排头兵,在提供“平战结合”的综合服务过程中表现出色:在以疫情为代表的“战”时期间,帮助政府及相关机构高效进行疫情防控;而在“平”时,可以帮助各地政府搭建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数据安全流通。
“新基建”中很重要的一项是大数据中心的建设,它不仅涉及数据中心物理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硬件投入与建设,而且也包括保障数据应用和流通的软件及技术。UCloud的安全屋有望迎来更多的应用机会。
UCloud安全屋平台系统架构
在“新基建”中,无论是底层的数字基础设施,还是为了更好地支持上层的大数据应用、政务服务等,核心数据的安全问题都不容忽视。UCloud内资架构的特点、中立的定位、以“安全屋”为代表的数据安全技术等,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跑赢“新基建”,UCloud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将进一步放大。
首先是坚守中立定位:UCloud专注于云计算领域,坚持中立原则,不从事下游客户的业务,不碰客户数据,不会与客户发生业务上的竞争,因此政府等各行业客户的业务、数据在私密性方面能得到较高的保障。
其次是内资优势:云计算、大数据业务等必须构建在安全可信的基础之上,未来随着国家对云计算行业和数据安全的进一步加强,UCloud的内资架构特点可以更好地满足军民融合、政务云、安防云、传统金融机构的上云需求。
最后是技术优势:UCloud在业界中率先提出数据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随着国家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不断走向深入,全面国产化进程正在加速,UCloud紧跟国产化IT建设步伐,全面适配国产化软硬件。
“新基建”所覆盖的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5G基站等领域将成为未来市场投资的重点。国盛证券保守估计,2020年“新基建”投资规模将达到1.5万-2万亿元。以技术进步与创新驱动“新基建”,更好地满足政务服务的新诉求,从基础设施通到数据通再到业务通,这是数字政府未来建设的发展方向。作为中立的云服务商,UCloud正好可以发挥自己在云计算、大数据和AI等领域积累的深厚资源和能力、技术优势,尤其是在数据治理、数据共享和数据安全流通方面的特长,在“新基建”的征途上实现错位竞争,为数字政府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底层支撑,同时加速政务服务数字化。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