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不是公益项目,唯有盈利才有未来

近日,小鸣单车联合创始人邓永豪在某论坛上发言,称小鸣单车成本透明可控,不靠烧钱来打开市场,只要达到相应规模,依靠单车租金收入就可以实现盈利。其语锋暗指竞争对手摩拜单车,不无挑衅意味,让人隐隐闻到共享单车市场的激烈厮杀声。

自从摩拜单车一夜刷爆朋友圈之后,共享单车便迅速成为创业的热点。据不完全统计,自9月以来,宣布进入共享单车领域的新厂商至少已有十几家,入局者分别来自互联网公司、单车制造商、公共自行车运营方等。各家均有着雄厚的投资方支持,一场大战已经展开。

在市场火热的同时,质疑也随之而生,如此庞大的资金大量涌入市场,却普遍没有赢利模式,不禁让人感到困惑,共享单车会不会陷入到叫好不叫座的陷阱,如何才能实现持续发展?

共享单车不是公益项目,而是生意

邓永豪有关盈利的话题起因是:摩拜单车CEO王晓峰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关于公司如何盈利的提问时,回复称就是因为自己还没有盈利模式才希望别人投资而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同时揭开了共享单车行业最大的隐患,任何企业都无法回避的企业赢利模式,关系到企业和所处行业能走多远。

而在之前,摩拜单车的创始人胡玮炜也在其他场合说过相近的话,表示团队只关注成长,还没有考虑过盈利的问题,并认为“就算失败了,这也是一项公益”。

在此,有必要理清一下共享单车和公益事业之间的关系。除了小黄车是从公益项目演化而来,众多玩家包括有公共自行车背景的企业,无一不都是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共享单车做的并不是“公益”,而是一项带公益性质的生意。

强调“公益”属性,确定能让自己的品牌形象看起来更加高尚一些,同时也可以减轻投资人和外界对其赢利模式的关注,但无助于企业本身的生存和发展。如前两年的网络互助同样是创投的大热点,但由于缺少赢利模式,如今不少平台已经无以为继纷纷关闭。

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说过,“面包店里的那个老板卖给你一个面包,不是出于善心,而是出于私利。”从亚当·斯密时代到现在,我们一直能从面包店买到物美价廉的面包,是因为面包店老板都赚到了合理的利润,从而业务得以代代延续,老板和消费者都获得收益。

找不到赢利模式的企业本身都无法生存下去,更不可能把“公益”长久做下去。绿色环保的共享单车能否成为可持续性的美好事业,显然也无法回避赢利模式的核心问题。

为什么只有小鸣单车敢说能实现盈利?

大家都收一两块钱一小时,为什么只有小鸣单车敢说能实现盈利?不仅是小鸣单车率先考虑这个问题,而且还紧紧抓住了三个关键点:扩大市场规模、控制成本、提高用户体验。

此前,共享单车的定义是最后一公里通勤的出行解决方案。邓永豪不认同这个定义,他认为共享单车的功能被严重低估了。只要提高单车的产品功能,时尚环保又机动灵活的共享单车完全可以成为城市居民至少5公里以内出行的最佳选择,从上下班通勤扩展到就近购物、娱乐、旅游、休闲健身、社交等多种场景。这样潜在市场规模就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他估算国内年市场潜力高达189亿元,占据10%的市场份额即意味着近20亿元的年营收规模,基本就可支撑起100亿级估值。

由于研发和开模、量产等因素,摩拜一代产品的成本非常高,据说高达每辆车三四千元,这对于动辄投放10万数量级别的共享单车来说成本实在太高。他们也意识这个问题,开始优化流程降低成本,目前他们的单车成本降到了1000元左右。而ofo一直比较重视成本问题,其车型基本是采取通用车型进行加工改造而成,成本控制在300元左右,是共享单车中最低的一家,当然这也难免要付出牺牲一部分产品性能的代价。

小鸣单车的成本是400元左右,略高于ofo,远低于摩拜,但性能上和难行体验却超过了对手,这主要得益于产业链上的优势。加上迅速投放带来的规模效应,邓永豪精算出每辆车的综合运营成本为0.95元,包括了折旧和运营成本在内,每天每辆车骑行4次收入2元,即可在两年收回投资。

这是共享单车行业首家清晰对外公布运营成本和赢得模式的企业,也给其他企业开了个好头。共享单车企业应该在市场大热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把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尽快确立自己的赢利模式。

机遇相同,综合能力决定未来

现在共享单车市场主要存在着两大痛点:一是车辆密度不足,也就是规模;二是用户体验不够完美,包括骑行和软件服务上的体验。

虽然现在共享单车玩家众多,但真正能被看好的企业却很少,有能力解决这两个痛点的更少。前者考验的是企业的资金实力和供应链能力,以及经营策略是否果断;后者则考验企业的硬件设计能力和用户理念。

互联网出身的企业在用户体验和营销上具有优势,而生产商背景的企业则在硬件产品设计和供应链上有优势。不出意外的话(如政策管制),这两类企业将成为共享单车市场的主角。

具体到企业,相对比较看好摩拜、ofo和小鸣单车三家。其中摩拜的营销能力和市场知名度有目共睹,一度甚至成为共享单车的代名词。它现在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硬件产品上,成本、产能和骑行体验都有待提高。而ofo虽然硬件产品有些落后,但群众基础不错,而且背后的滴滴和小米都是有钱有经验的爸爸。ofo产品升级应该不算太大的问题,不过可能会影响它的投放进度。而小鸣单车强项是供应链,今年40万投放量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切;不足之处则是市场营销和软件开发上要稍弱于对手,近年邓永豪频频出镜表明他们已经有所改变,正在补强短板。

可以预见,从明年初各家企业将在车辆投放上掀起激烈的军备竞赛,并将很快淘汰一批小体量的企业。共享单车上半场混战有望在明年下半年告一段落,并完成第一轮的洗牌,市场格局基本确定。届时,摩拜、ofo和小鸣单车谁能从中杀出重围,除了谁能更快达到规模优势外,还得看谁能率先建立成赢利模式来。

共享单车或许未来能成为一个大风口,但并不意味现在站到风口就能吹起来。面对着人人皆可见到的市场机遇,最终还是靠企业的综合实力说话。

【作者介绍:蚂蚁虫,科技评论人,专栏作者。微信公众号:蚂蚁虫(miniant-cn)】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6-12-10
共享单车不是公益项目,唯有盈利才有未来
亚当·斯密说过,“面包店里的那个老板卖给你一个面包,不是出于善心,而是出于私利。”共享单车也是如此。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