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p变奏:从工具到生态

文/幸谷

编辑/大风

谁也没想到,Keep用来类比的对象,可以是小米。

四年前,刚刚诞生的Keep,普遍被认为只是一款关注度较高的健身减肥应用,但现在,它正在逐渐撕下标签。

目前,Keep的营收包括运动产品、广告、App会员以及Keepland四个方面。据相关数据显示,其运动消费产品的营收规模预计在2019年达到10亿,超过总营收的一半。

起于工具,却不止于工具。

依托于近5年的线上积累,Keep已经不单单是以线上运动内容取胜,而是开始做健身行业“新零售”、“新消费”的探路者。

Keep,为什么会有点不一样?

毋庸置疑,在产业内,Keep算得上是开路者,完成了健身行业初期影响力的输出,目前拥有累积2亿的注册用户。在庞大的用户基础上,用户变现、增值服务也有探索的空间。

相比于超级猩猩要做自营的“精品店”,乐刻要成为连接人货场的平台,Keep要做的,则是通过链接线上、线下的场景,实现从App到运动科技平台的转型。

伴随着业务的延伸,以及初见雏形的生态,Keep可能会给沉寂的健身市场撕开一个新口子。

始于工具

关于Keep相关业务的探索,市场上对其模式的争论和质疑一直都在。但如果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其实Keep依然有可圈可点的地方。

要思考更多的是,在所谓的寒冬期坚持做新模式的探索,Keep的考量在于什么?未来的可能性有多大?

回溯上线之初,Keep迅速成为了全民健身的必备工具。其中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全民”,二是“工具”。

依托于免费的线上课程,Keep迅速圈起了一大批用户,并且增长的速度是现象级的。相关数据显示:Keep突破100万用户仅仅用了8天,突破1000万用户用了68天,突破1亿用户用了921天。

在2015年的当口,Keep算得上是明星产品。不论是切中健身用户的刚需,或是吃到了流量红利,但它确实实实在在地圈起了一大波用户。

直白地说,用户基数就是用户认可Keep最好的证明,也给了Keep在后期模式探索的空间。

即使在后期,流量有所流失,也是可以理解的正常现象。当时作为一个现象级的App,圈起的用户比较广,其中包括非忠实用户,从某种程度上说,当时的大额流量是虚的。

与此同时,互联网催生了不少运动新模式,轻量、低价、灵活,各家都运用差异点在健身市场肉搏。千亿级的健身市场,有头部品牌狂奔,也有新宠角逐。

千亿级的健身市场不断有玩家进入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用理性的视角来看,用户增速的放缓,流量的流失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但不得不说,Keep也培养起了用户习惯。5年下来,留存下来的忠实用户,可运营的程度极高,而这些用户,是Keep实现“内增长”的基石。

圈定用户的同时,“工具”这个烙印也打在了Keep身上。

在初步阶段,这个烙印是良性的,它很好的帮助了App留住用户,培养用户心智。但工具型App,天然的存在天花板,随着Keep的用户盘子越来越大,如何增加用户的停留时长,实现规模盈利,是摆在其面前的新问题。

2018年,Keep做了重要的战略转型,将自己从特定的工具型App转向综合型App,试水商业化,试图通过产品自身去驱动增长。

简单来说,就是满足消费者关于健身的主流场景,包括智能硬件、健身装备、食品等消费品。

据公开数据显示,Keep现有400多个SPU(标准产品单位),2000个左右的SKU(最小库存单位)。

积累下来的活跃用户,与产品线的延伸,也成了Keep场景化战略,建立健身“新零售”、“新消费”生态最牢固的根基。

Keep的“新零售”和“新消费”

从18年3月场景化战略推出之后,创始人王宁在公开场合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们是一家以内容为核心的运动科技平台。”

显然,Keep正在重新定义自己,并向用户传达其能力和决心。一个明显的信号是,它正从一个单纯的线上App,转而到线下干起硬件、实体店等重活。

在过去一年多时间以来,Keep尝试了智能化的硬件,包括智能单车、 健走机及智能运动手环,分别对应了城市、家庭、生活等场景。

Keep围绕运动场景发布的智能健身器械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围绕这些场景,Keep相继推出了相关的运动消费品,例如智能体脂秤、运动服饰、生活用品等。从运动消费品开始延伸,Keep更是把触角伸到了餐食领域。

运动消费品、硬件、轻食等业务的开展,可以看出其清晰的链路:线上依凭付费的内容与服务,线下依靠硬件等消费品。

相关业务的延伸,看似很广,其实背后有自己的一套逻辑。无论是做线下健身空间还是卖智能硬件,都不是简单将流量变现或是商业化,而是在构建Keep的运动生态。

Keep副总裁刘冬曾经向媒体表示,用金字塔式结构来解析,最上层是智能硬件,中间是运动装备,再下面是食品,生活类的产品。而这些产品的矩阵,整体服务于App的用户。

如果用小米生态链来类比,Keep的系列动作更容易理解。

例如小米以手机为核心,整个生态链围绕着家居、智能、生活用品形成了圈子。手机周边、智能硬件和生活耗材,是生态链的核心圈层。

Keep在做的事,一个是围绕App做商业化的探索,第二是在打造自己的运动品牌。矩阵式的孵化,可以使得Keep提升硬件领域出货量,布局更广的产品生态。

和小米生态链的布局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健身行业来说,实操层面上也是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

从目前看,已经推出的产品,和Keep的基因是重合的。例如家用智能健身器械,还是和App的课程有联动,在产品开发上还是在跟着用户走。

在前期,App可能会为商品导流部分用户,到一定的体量之后,品牌也会反向输送新用户,两个圈层可以形成互补。

凭借庞大的用户基础,围绕着App带来的流量,Keep初步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新零售”和“新消费”的生态场景。

Keep“新零售”和“新消费”的生态场景初见雏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刘冬看来,从智能硬件切入,2018年是Keep转型的第一年,那个时候的关键词是“规模”,在App的基础,去探索品牌的另外一条路。

一年下来,数据上看,消费品基本上接近10亿,在业务形态走得通的基础上,关键词则变成了“发展”,更加聚焦于产品,聚焦智能硬件和内容的 结合,提升用户的认知程度。

这是一场持久战和耐久跑。

在最坏的时代,做正确的事

对于一家互联网公司来说,这些活儿的确很“重”。

从工具型App转向综合型App,并且覆盖用户关于运动的主流消费场景,某种程度上,Keep已经跳脱出一个单纯的健身App的维度。

在流量红利殆尽,增量空间变小的情况下,Keep率先进入了产品驱动的阶段,也就是通过解决现有产品痛点,打造能让产品增长的功能和模块,驱动用户增长,提高活跃程度。

这就意味着,它的对手,已经不单单是同赛道的健身软件,其参照物可能变成了其它的超级App。

在这个时间节点,Keep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力气,做这样的事情,其实也是有迹可循的。

在这个被盛传“资本最寒冷”的时代,却是属于“AIoT”的时代。

所谓“AIoT”时代,离不开线下场景,而现在Keep在为用户做的增值服务,踩在了最好的点上。

Keep一直在做用户增值的尝试 图片来源于网络

Keep生态的建立仅仅是个开始,各项变现业务均处于探索期,现在无法粗暴的去定义这种模式成功与否,毕竟任何事物的摸索,都需要时间窗口 。

横向来看,五年下来,Keep从工具,到尝试建立生态,一直在做用户增值、拓宽边界的尝试,不可避免的面临着与细分领域对手的正面竞争。

从线上到线下,在大方向上,Keep是正确的。

在资本寒冬之下,大部分企业都在降低试错成本。于Keep而言,确实现在需要保持理性,在为用户做增值服务的时候,考虑到企业发展的平稳性。

观察Keep的融资经历,从2014年至今,一共融资了6轮,最后一次D轮拿到了1.27亿美金。

目前,Keep的营收结构比较稳定。刘冬曾经在公开场合给出一组数字,Keep第一大营收来源是运动消费产品;其次是广告收入;第三部分收入贡献来自线下店Keepland。

整体来看,Keep还是有充足的弹药。

现在的Keep,可能是在做正确的事,慢下来思考的企业,往往走得更远。

从长远来看,不论是重回线下的AIoT时代,还是健身产业模式的新探索,都是良性的。但现有的市场和生态并没有那么完善,Keep所要做的,是沉淀下来做业务,形成标杆,并且等待合适的时间窗口。

已经初见生态雏形的Keep,仍然值得被期待。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9-12-26
Keep变奏:从工具到生态
文/幸谷编辑/大风谁也没想到,Keep用来类比的对象,可以是小米。四年前,刚刚诞生的Keep,普遍被认为只是一款关注度较高的健身减肥应用,但现在,它正在逐渐撕下标签。目前,Keep的营收包括运动产品、广告、App会员以及Keepland四个方面。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