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随辩 GPLP独家首发
本文来源于GPLP 微信公众号 gplpcn
今年23岁的staff 因为家族成员患有先天心脏病,对自己未来的健康表示担忧,他希望能从基因测序里面找到一些提示和建议。于是,关于他与基因的故事开始了。
最终,她拿到了结果,通过自己的基因组序列和正常基因对比发现,检测结果显示,staff的患病率为80%,在有生之年,staff都需要警惕心脏病突发。
预防疾病,这就是基因测序的一个最大应用。
基因测序,简单来讲,就是通过测序设备对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碱基排列顺序进行测定,从而解读DNA的遗传密码,为生命科学研究、临床诊断和治疗等提供指导的过程。基因是DNA分子上的一个功能片段,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是决定一切生物物种最基本的因子;基因决定人的生老病死,是健康、靓丽、长寿之因,是生命的操纵者和调控者。
作为目前最为热门的医疗领域的话题之一及科技存在,基因测序如今已经成为风险投资圈挤破了脑袋要进的细分行业,当然,或许,伴随着行业的高速发展,行业的机会或许并没有那么诱人,比如前不久回归的CRO独角兽药明康德目前有一部分的业务为基因测序。
到底这个行业有没有投资机会?行业现状如何?
待GPLP君为大家层层解开它的面纱。
基因测试 一个高达300亿美元的行业
基因测序技术源起于20世纪70年代。根据测序原理的不同,基因测序技术被分成了3代。由于技术优缺点的不同,3代技术被应用于不同的领域,也保持了目前3代测序技术并存的市场现状。
第二代测序技术是目前商用的主流技术,三代测序技术也是未来的趋势,五到十年内市场会出现二代与三代测序技术并存的状态。但是二代测序技术依然会是未来市场的主流,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目前三代测序技术的错误率高达15%-40%。
不过,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成熟和精准用药的需求,基因测序在疾病早筛和精准医疗领域应用前景广阔,伴随着基因测序应用的逐渐明显,基因测序整个行业也开始高速发展,这个市场到底有多大呢?
据相关数据显示,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规模已从2007年的7.9亿美元增长至2016年的68亿美元,平均年复合增长率(CAGR)约为27.02%,预计2022年全球市场规模将增长至300亿美元。
图一: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规模情况(亿美元)
与此同时,最近几年,中国的基因测序市场规模也在飞速发展,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已于2016年突破50亿人民币,预计2022年国内基因测序将达到300亿人民币的市场规模,而以华大基因为龙头的测序类公司均实现100%以上的年复合增长,目前,中国和印度的市场增长率均超过了20%,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国家。随着东南亚地区生物医药行业持续的快速发展,未来中国基因测序市场的增长仍将引领全球。
图二:国内基因测序市场规模情况(亿人民币)
掘金基因测序 有可能吗?
“看起来很美”。
这是所有基因测序从业者的心里话。
一个300亿美元的市场为何让从业者“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需要从头说起。
如果从基因测序整个产业来看的话,测序仪是基因测序产业链最为重要的一环。基因测序的上游是测序仪与试剂的制造公司,中下游则是面向制药公司、科研机构以及消费群体等的基因测序服务与生物信息分析公司。
基因测序仪不仅支撑整个中下游的测序服务,是整个产业链的起点同时也是其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可谓是整个行业的上游,资料显示,该行业目前处于高速发展状态——从2007年的4.7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28.5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达到22.17%,预计2018年市场规模约为34.5亿美元左右。
图三:全球基因测序仪市场规模情况(亿美元)
不过,在这一领域,其他进入者的机会渺茫:
目前在基因测序仪这个行业上游基本处于寡头垄断状态,80%的营收被巨头所垄断——目前全球范围内的测序服务企业主要有Illumina、Roche、LifeTech、华大基因以及贝瑞和康等公司,其中,前三个公司占据了超99%的市场。
图四:上游测序仪制造商的市场分布情况
此外,从技术角度来说,基因测序仪的核心显然正是其测序技术,从全球来看,目前应用最广、最稳定的基因测序技术是第二代测序技术,也就是常说的高通量测序技术,但高通量测序仪市场恰好被上述几个国外龙头所垄断。
当然,这跟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史有关——技术发展初期,由于技术的不成熟,企业多以自主研发为主。当市场发展成熟之后,企业间并购随之增多,例如2006年Illumina收购Solexa、2007年Roche收购454 Life Sciences、2010年 Life Technologies 收购Ion Torrent 等。也正是因为这种发展模式,使得第二代测序在发展初期,出现诸强争霸的格局。随着技术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以后,优秀的产品不断提升以及大鱼吃小鱼的行业整合,进一步促使行业集中度不断攀升,形成了如今强者恒强的市场局面。
从公司业绩上来看,Illumina和Thermo Fisher公司的营收和净利润相较于2016年有显著的提升,但是由于与罗氏合同终止使得PACIFIC BIOSCIENCES2017年公司业绩出现显著下滑。
表一:上游龙头公司2017年财务数据
从产品的角度上来看,Illumina公司生产的Hiseq 2000和MiniSeq分别拥有74%和4%的市场占有率
图五:2016年测序仪产品市场分布情况
在中国,由于技术和成本的优势,国内测序服务市场基本被华大基因、贝瑞和康和安诺优达所占据,但这些企业同样在上游端缺乏核心技术,研发投入也相对于海外巨头有不小的差距,这就使得短期内国内公司想打破上游龙头公司的垄断地位几乎不可能的,自然,也就造成中国公司只能赚取整个行业当中的微薄利润,比如,从具体测序仪的销售情况中可以看出,国内所占据的市场规模不到2%。像达安基因、贝瑞和康的测序仪开发也是采用与国外龙头合作的形式,其核心技术应该还是掌握在别人手里,而华大基因在2013年收购CG后开始自主研发,但是其产品销售所占的市场规模跟寡头们没有可比性。
表二:国内测序仪开发的详细情况
如果上游没有机会,那么,中游有可能脱颖而出吗?
一切并没有那么简单。
基因测序行业的中游公司可以分为两种:基因测序服务和测序数据分析。
当然,这也是整个基因测序行业的未来增长所在,整个行业如今正处在高速发展当中。
但是,由于目前测序门槛相对较低,因此,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其技术门槛较低,众多小企业便开始疯狂的生长,目前,提供一代测序服务的公司就已经达到上百家,企业要想脱颖而出尚需经历一番残酷厮杀,目前,在中国,这一领域尚没有出现此类规模企业。
测序数据分析这个细分领域呢?
由于第二代测序仪对大规模样品处理上的优势显著以及高通量测序仪的广泛应用,这使得基因测序的重心由人工测序转向数据分析——高通测序仪并不能直接提供关于疾病的有效信息,所以后期需要进行基因组详细分析得到变异信息,进而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基因的分析解读,直接影响到下游关于测序的应用,这也让其成为了基因测序行业快速发展当中举足轻重的一环,正如故事当中的staff,正因为基因分析的功劳,才最终为他今后是否患病提供了直接依据。
目前,全球有超过一百家从事基因数据分析和处理的公司,但大部分生物信息公司的业务都相对杂乱,专注于某一细分领域且拥有一定技术特长的公司少之又少。当然,在中国,聚焦在基因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的公司则更少。
或许,如果想在这一领域胜出,拥有自己核心算法的公司将会引领该市场,但前提是你得拥有足够门槛高的技术。
图六:全球信息处理以及分析市场规模情况(亿美元)
决战基因测序 技术技术还是技术?
如果上游和中游都不那么美好,那么下游是否相对轻松一些?
资料显示,这个行业的未来很美好,但是,实现依旧不容易,符合所有创业公司的规律,“今天很美好,明天很美好,然而更多人死在明天的路上。”
道理非常简单。
进入门槛高且竞争激烈。
从市场上来看,国内基因测序市场规模未来将呈爆发性增长,必然会有一批龙头会诞生。
一般而言,基因测序的下游主要应用涵盖科研服务和临床检测这两大块,其中临床检测占70%的市场份额。
关于临床检测这个市场,由于测序仪以及试剂的开发越发成熟,这使得测序成本大幅度降低,基因测序的应用范围迅速拓宽,这将继续带动临床检测市场不断增大。
此外,在科研服务上,测序市场的竞争在持续升温,但是由于其在研究上的刚性需求,整个科研服务测序市场会处于一个稳定增长态势。
目前,中国的基因测序下游业务主要集中在NIPT、PGD以及肿瘤个体化治疗检测。
据数据统计,目前无创产前检测产品已经覆盖全球60多个国家,预计2019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5亿美元。
中国自2016年二胎政策的全面开放,预计此后每年出生人数将保持1800万左右。受益于二胎政策,无创产前检测的覆盖率也将稳步提升。此外,高龄产妇会增加胎儿唐氏综合征的概率,尤其在35岁以上的高龄产妇,其概率更是成倍数的增长。公开数据显示,自2011年起,高龄产妇的产儿比例逐年上升。这也为无创产前检测提供了有力支撑。
图七:我国高龄产妇产儿比例(%)
另一方面,根据卫计委数据统计,我国在1984年的不孕不育比例为4.8%,而2012年不孕不育比例增长至12.5%。其中主要是由于环境、饮食和生活习惯等原因所导致的。体外受精作为一项重要的辅助生殖技术,其市场未来将继续扩大。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作为体外受精必不可少的环节,未来市场也将迎来爆发性增长。
此外,据统计,2015年全球范围内新增癌症病例1410万,预计未来20年新发病例数将增加70%。由于人口老龄化、不良生活习惯、环境污染等因素,全球肿瘤病患未来将逐年递增。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统计显示,2015年中国癌症新增429.16万例,并且数量呈现每年递增的趋势。肿瘤易感基因筛查、肿瘤早期诊断、肿瘤伴随诊断和用药指导以及肿瘤愈后监控作为肿瘤个体化治疗检测的四大块,不难想象未来的市场会逐步放量。
但在这个市场当中,几乎每个参与者也都大有来头,创业公司要想超越并不容易——目前,在中国基因测序市场上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的上市公司有华大基因、迪安诊断、安科生物、北陆药业、仟源医药、紫鑫药业、昌红科技、贝瑞集团和新开元。
根这些上市公司2017年年报数据分析,华大基因的规模最大,实现20.96亿元的营业收入,3.98亿元的净利润,其他净利润超过3亿的公司还有迪安诊断和紫鑫药业。
图八:2017年国内基因测序公司净利润及增长率的情况(亿人民币)
图九:2017年国内基因测序公司营业收入及增长率的情况(亿人民币)
除了达安基因和紫鑫药业以外,其他公司经营性现金流情况良好,达安基因主要是因为控股子公司新增保理、融资租赁、小贷业务的现金净流出增加,而紫鑫药业则是因为采购消耗性生物资产支付购货款较上期增加所致。
图十:2017年各家公司净利润与经营性现金流情况(亿人民币)
基因测序公司中,其中紫鑫药业的毛利率最高,在2017年达到79.36%;其次为安科生物的77.43%。测序公司中,净利率最高还是紫鑫药业,但是其主要是归功于神奇人参的带来的业绩增长。以基因测序业务占比最高的华大基因利润率表现比同样是以基因测序为主营的达安基因和迪安诊断要高,但是整体来看基因测序的利润率处于中游。
图十一:2017年各家公司毛利率、净利润率以及营业利润率情况
10家公司的期间费用率整体低于其他板块。平均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和财务费用率分别为21%、15%和2%。可以看出几乎10及公司在营销上费用支出远大于其他费用支出,这主要是因为国内公司缺乏核心技术,更多的将费用开支放在营销上。
图十二:2017年各家公司研发费用和营销费用占比情况
图十三:2017年各家公司销售费用率情况
图十四:2017年各家公司管理费用率情况
图十五:2017年各家公司财务费用情况
由此可见,在中国,大部分基因测序公司都集中在中游的服务端以及下游的应用端。目前,有华大基因为代表的基因测序公司主要将市场聚焦于NIPT、PGD以及肿瘤个体化治疗检测上。这也是因为国内的二胎红利、不孕不育比例的攀升以及肿瘤病患的逐年增多所导致的。
因此,如果想在基因测序行业当中脱颖而出,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创业者具备核心技术优势,技术技术还是技术。
掘金基因测序,创业者及投资人准备好了吗?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