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同城,「跌下神坛」

“58同城——一个神奇的网站。”

2011年,伴随着杨幂这句经典的广告语,58同城开启了自己的崛起之旅。而在上市七年,经历了巅峰之后,这家神奇的网站却“神奇不在”。

近日,58同城正式宣布已经签署私有化协议,以87亿美元(约合617亿元)的价格完成回购,以私有化的形式,直接、彻底退出美股市场。

那么,很多人不禁要问,从当初的“不可一世”到如今的“跌下神坛”,58同城究竟经历了什么?

崛起

2005年,姚劲波再次开启了他的创业之旅,而这次重点的模仿对象,是创造美国本土神话的分类信息网站Craigslist.org。姚劲波将报纸和布告板的分类信息搬到网上,并正式创办58同城。在他看来,只要有足够多的用户数量,且有流量收入做支撑,就能很快做大做强,甚至两三年上市亦可水到渠成。

不过,令姚劲波没想到的是,分类信息网站并不好做。因为分类信息网站的入门门槛非常低,导致难以做出差异化。同年,赶集网和百姓网这两大分类信息网站也相继成立。而且在随后的时间里,同类网站频频出现,最高时曾多达两千余家。

最终,58同城活了下来,而这主要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分类信息网站成立初期,大家纷纷通过烧钱赢得了不少的用户和流量,但随着后续资金链断裂,真正迈出这一步的玩家少之又少。

而彼时,姚劲波却受到了资本的吹捧。2008年,58同城在第一笔融资烧完后,再次获得了软银赛富4000万元的投资。这笔投资也支撑了姚劲波对58同城的首次转型,即深入探究Craigslist如何完成中国本土化。

而崛起的第二个阶段,则是姚劲波找到了适合的盈利模式。2012年,58同城把主要精力回归到信息平台领域,并强化衍生出的两种盈利模式:针对个人收费的会员服务、针对商家收费的在线营销。

这样的改变,让58同城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自身的潜力。通过解决信息不对称、服务商家和用户两端,58同城真正打造出一个分类信息的综合性网站。

根据58同城上市时公布的招股书显示,从2010-2013年上半年,58同城的营收呈现高速增长之势:2010年为1070.2万美元,2011年为4153.4万美元,2012年为8712.2万美元。而截至6月30日的2013年上半年,总营收达5884.3万美元,同时,58同城实现扭亏为盈。

在“类阿里的商业模式”的概念包装下,58同城于2013年正式登陆纽交所,上市当天暴涨42%。至此,58同城真正完成了崛起。

姚劲波曾对58同城的崛起,有许多感慨。他始终为那些执着免费到最后一刻、“不得不亲自结束自己的公司”的群体扼腕叹息。在他看来,最痛苦的就是“钱烧光了,模式还没有找到。”幸好,58同城找到了适合自身的模式。

巅峰

成功上市后,58同城迅速迎来了巅峰时刻。其中的标志性事件,是在2014年,58同城引入腾讯7.36亿美元资金,后者成为第一大股东。58同城之所以甘愿成为腾讯投资矩阵中的一员,在于十分渴望得到腾讯手中独有的流量、社交等优势。尤其是在流量方面,腾讯是独一无二的,占据了国内流量的半壁江山。

在姚劲波看来,流量就在那里,如何将流量变现才是最重要的。而腾讯,当时显然还没有将流量的变现价值彻底挖掘出来。为此,58同城想要依靠旗下与民生相关的平台和多种产品,通过与腾讯的流量深入融合,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至于社交方面,58同城虽然用户数量不少,但本身的社交属性却很匮乏——用户需要则来,完事即走,基本上没有黏性。通过与腾讯的合作,58同城想要让商家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产生更多信任。进而在提升体验的同时,拉动用户的黏性,甚至产生社交举动。这对58同城的发展,会有着深远影响。

从随后一段时间的表现来看,58同城的这步棋算是走对了。依托腾讯的流量和社交等 赋能,58同城开始进行毫无忌惮地扩张,让自身的商业版图辐射多个领域。甚至面对当初的对手,58同城也毫不客气地张开了“吞噬之口”。

2015年3月,58同城收购安居客。随后在4月,58同城又以现金加股票的形式获得赶集网43.2%的股份,二者实现合并。5月,58同城又收购中华英才网。短短三个月时间,58同城接连“吃下”三大竞争对手,一举成为中国最大的分类信息网站。其中的高光表现,是58同城与赶集网的合并,让其实现“赢家通吃”的局面,真正攀上了巅峰。

与赶集网的合并,使得58同城的规模迅速扩张,也实现了营收的大幅增长。根据财报数据显示,2015年58同城的总营收为44.78亿元,同比增长169.8%,远超2014年81.8%的营收增速。同时,58同城的付费用户也从2014年的52.9万增至130.6万。

此外,为了让赶集快速融入自身体系,58同城还进行了“打通”策略:将安居客和赶集网的账号与自身账号正式打通,三网合一,进一步扩大规模效应。而且姚劲波做得最明智的一点是,合并后没有保留赶集网这个品牌。通过单品牌运作,58同城减少了不必要的资源、资金和人才浪费。

没落

2015年,是58同城的高光时刻,同时也是没落的开始。

那一年,58同城占据了85%的市场份额,走上了巅峰。从那之后,58同城就一直躺在分类信息网站的甜头里,不再有大的创新。本质上,58同城就是靠流量“吃饭”。而随着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加速迭代,58同城躺在流量池中攫取红利的好日子,也迅速成为了过去式。

其实分析起来,58同城的没落也包括很多原因:

首先,58同城太过迷恋于通过扩大规模以实现流量垄断。姚劲波曾表示,“平台有平台的优势,在客户获取、产品开发上,会让我更有效率”。的确,通过“吃下”竞争对手,让58同城的规模、体量加速膨胀。但这造成58同城的增长动能,主要来自规模效应带来的流量增长。一旦流量红利吞噬殆尽,58同城的增长就失去了助推器。

根据财报数据显示,2015年,58同城的总营收为44.78亿元,同比增长169.8%。但到了2016年,58同城的收入增速跌至69.5%,回到2013年的状态。从此,58同城的增速再也没有高光时刻。2019年58同城发布的财报显示,公司营收同比增长仅为18.6%。而今年6月下旬58同城发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营销同比下滑15.5%!至此,58同城的“规模论”化为泡影。

其次,58同城的服务体验太过糟糕,负面乱象层出不穷。曾经,58同城的创立是因为姚劲波被骗。但后来,58同城却成为诈骗案高发的平台。58同城,已经被打上“骗子网站”的标签。

根据法制晚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搜索2008~2017年的相关一审判决书,国内11个网络招聘平台中涉及刑事案件较多的是58同城和赶集网,58同城涉及的诈骗案件为98起。此外,据澎湃新闻报道,仅2018年上半年就有近60起关于58同城和赶集网虚假招聘诈骗的案例。这些案例中受骗者超5500人,诈骗金额近亿元。

虚假信息、体验较差,是58同城多年来一直难以解决的症结。在浅层的信息分类之下,是必然难以对上架信息进行严格把关,这让不法分子诈骗的成本极低。但为了实现流量增长,58同城只能放松对上架信息的审核,进而导致一切不可收拾。

最后,58同城虽然赶上众多风口,但很多业务却未能获得成功。58同城的野心很大,每个风口都想去“蹭一蹭”。这让58同城的业务矩阵看起来非常强大,涉及房地产、招聘、汽车、二手交易、本地生活等。此外,58同城还在到家、学车等风口不断投资。

但这些业务,极大分散了58同城的精力和资金,让其看起来“面面俱到”,但却有些“一事无成”的感觉。毕竟在每个细分垂直领域,58同城都遇到了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招聘领域,有拉勾、Boss直聘等;二手领域有闲鱼等;房产领域,有贝壳等;二手车领域的对手,更是不计其数。结果就是,58同城难有真正独当一面的业务。

写在最后:如今,即将私有化的58同城能否解决公司的业绩颓势,现在还很难说。但58同城想要继续“神奇”下去,就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跳出单纯依靠“流量”的限制,并进行更多高附加值机会的尝试。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0-08-21
58同城,「跌下神坛」
在上市七年,经历了巅峰之后,这家神奇的网站却“神奇不在”。2005年,姚劲波再次开启了他的创业之旅,而这次重点的模仿对象,是创造美国本土神话的分类信息网站Craigslist.org。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