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硕果仅存的中国第一代网红,罗永浩终于回到了自己熟悉的“战场”。
从罗永浩宣布转型直播带货开始,坊间的讨论就没有消停过,也再度证明了罗永浩强大的自我营销能力:仅仅依靠几条微博和“不予置评”的传闻,就稳稳占据了热搜和不少科技媒体的头条,并让直播电商又一次成为焦点。
不过这样的现象级事件,在炒热直播卖货热度的同时,也间接加深了外界对于直播的认知误区,进一步把直播和卖货画上等号,以至于忽略了直播作为信息分发媒介的本来身份。
毕竟卖货还只是一种商业形态,而直播几乎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01 直播破圈加速进行
直播在2020年的热度,终归离不开疫情的助推。
参考QuestMobile在《中国移动直播行业“战疫”专题报告》中披露的相关数据:疫情期间网民在线的用户时长比年初增加了21.5%,并直接撬动了抖音和哔哩哔哩的直播业务增长,前者的直播流量占比从24%增至28.2%,后者的直播流量占比从10.7%增至12.4%,另一家平台快手的直播流量也稳定在50%以上。
然而焦点却不在三家视频平台身上,新闻和搜索类APP的疫情直播和新闻报道仍是用户获取最新资讯最快的途径,用户规模、和使用时长均明显上升。当这些平台将直播从疫情直播变成一种新常态,对直播的内容生态扩张有着不可或缺的价值。
同时一些服务场景高度依赖线下的行业的花式自救,也是直播逐渐演变成行业基础设施的驱动因素。
为了抵消疫情的影响,银泰百货执行了“线上再造一个银泰”的既定战略,原本被困在家中的“柜姐”们主动直播复工,据说直播三小时触达的客源量,相当于在大型商场的柜台里站上六个月。在“直播3小时,等于复工6个月”这一极具号召力的口号下,直播几乎成了所有线下品牌门店的标配。
无法准时开学复课的学生群体们,也先后涌进了“直播间”,被纳入“停课不停学”计划的阿里钉钉、科大讯飞、好视通、Zoom课堂等平台,一度出现不同程度的卡顿和崩溃,钉钉甚至遭遇了被小学生集体在应用商店刷一星“好评”的现象。
在线下复工、在线上课等刚需之外,云旅游、云蹦迪、云健身、云峰会等新玩法也层出不穷……直播的场景正在不断扩宽,俨然跳出了泛娱乐和电商的圈子。
可将直播的破圈流行完全归功于疫情,似乎还有些牵强。正如一个普遍认同的观点:即便没有这波疫情的出现,2020年直播也会迎来井喷式的发展。
原因是一些房地产和汽车行业的商家,也在疫情出现后将阵地转移到直播平台。但直播带货的可实施性与否取决于商品的决策成本,一些单价相对较低且高频的商品,往往是主播们首选的带货对象。像房产、汽车这样高客单价且低频商品,被直播种草并线上下单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为何这些行业的商家们依然青睐直播?答案有二:一是直播取代线下邀约成了天然的获客场景,二是追求直播所带来的广告效果。
出发点不可谓不现实,却也揭示了直播的本质,和图文、短视频一样,直播也是信息分发媒介的一种,即便没有疫情按下的快进键,在5G等新兴技术的引导下,直播的爆发也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何况直播与某些场景的融合,已经演变出了一些高阶的商业形态,直播带货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
02 注意力经济的延伸
理解了这一点,也就不难解释直播带货的风靡。
到了移动互联网下半场的时候,用户时间的碎片化被越来越广泛的提及,如何占领用户的碎片化时间,直接左右了互联网的商业格局。
却也带来了一连串的挑战,比如时间的碎片化导致用户的场景越来越多变,在不同的场景中跳来跳去,直接堆高了营销的成本;再比如用户注意力的分散,无形中增加了商品的获客成本,与用户连接的 不够就很难拉动消费并培养忠诚度。
直播可以说是应对时间碎片化的一剂猛药。
首先是直播的即时性,有利于营造出特定的”购物氛围“,配合主播们的讲解,不断降低了观众们的决策门槛。同时主播们为了个人的品牌效应,也会在商品上给到足够大的折扣,等同于另一种形式的“限时秒杀”。
其次是直播的互动性,通过直播间中的留言、评论、弹幕,主播可以针对用户的疑问进行解答,无形中让销售行为更加公开、透明,进一步加速了商品的购买转化,甚至形成了当下流行的“边看边买”的消费方式。
于是直播成了天然的购物链路,在双11这样的电商购物节崭露头角后,引发了不小的讨论和思考,最终出现了罗永浩扎根直播带货的一幕。可从本质上看,直播并不是什么特效药,而是搭建了商品触达用户心智的桥梁,属于注意力经济的延伸。
这样的信息分发逻辑注定不会局限在电商领域,还存在其他的适用场景。
一个直接的例子,在疫情爆发初期的时候,百度、知乎等平台先后进行了心理相关的直播,邀请心理专家帮助观众疏导因疫情引发的焦虑和不安情绪。百度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一场心理健康直播的平均观看人数在60万左右。
也就是说,用户对直播的需求显然不止于购物。直播为互联网赋予了即时化的属性,打造了所看即所得的“内容消费”,将原本被分散的注意力重新深化,直播的应用场景并不缺少多元化的空间。
就像是在内容生产方面,纯粹的图文分享存在天生的“描述瓶颈”,比如文字很难描述一辆汽车的驾驶感受,而短视频又缺少互动性,一场体验式直播带来的沉浸感和互动性,无疑可以满足不少人的胃口。特别是一些经验性的知识分享,直播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进行前期的准备,也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内容生产的成本。
简而言之,带货还仅仅是直播的初始阶段,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可能的场景。
03 直播的边界在哪里
或许无需为直播的场景局限所懊恼。
按照艾媒咨询的预测数据,2020年中国在线直播的用户规模将达到5.24亿,市场规模将超过9000亿元。不过这个数字仍然存在被低估的可能,毕竟疫情已经迫使一些线下商业转向直播,对用户习惯的培养同样不可小觑。
可能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直播仍然意味着抖音、快手和淘宝,直播唯一的目的就是卖货。但是在两三年前的时候,直播的关联词还是斗鱼、虎牙、花椒等平台,直播的价值在于打发无聊的时间。
当直播逐渐成为一种普适工具,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直播作为一种与用户连接的手段,边界的进一步扩张将是既定的事实。
其中最大的驱动引擎,无疑正是互联网巨头们对直播赛道的“特殊情感”。
移动互联网超级APP林立的格局,让巨头们占据了庞大的私域流量,偏偏又在流量红利消失和用户时间接近天花板的双重挤压下,彼此的竞争进入了红海厮杀的阶段。解决问题的方向在于私域流量的转化,而直播正是缓解流量压力的闸口。
比如阿里在打造淘宝直播深挖购物场景的同时,UC浏览器和飞猪也在进行试水;腾讯借小程序直播掀开了私域流量商业化的序幕,并早已在电商、游戏、短视频等直播领域进行了一连串的投资;字节跳动签约罗永浩进行带货的同时,西瓜视频、今日头条等产品也打起了直播的主意......
百度可能是为数不多没有“带货”包袱的互联网巨头,虽然贴吧、好看视频、百度App等产品接入了直播组件,在方向上仍然以信息知识为核心,并未借机切入电商市场,而是将直播作为移动生态的“粘贴剂”。
关键恰恰在于百度如何利用直播释放私域流量,一种方向可能是利用小程序将流量输出给小程序商户,间接完成直播带货的目标;而更重要的方向是将直播作为核心的内容分发渠道之一,带动百家号、好看视频以及百度的知识类产品,将直播定义为连接用户与信息的新路径。
倘若百度可以在第二种方向上持续发力,是否存在直播在泛娱乐、电商之后找到下一个成熟商业场景的可能?毕竟对于百度App这样日活2亿的超级平台来说,直播不仅意味着新的内容形式,也隐藏着多元的变现方式。
可如果将直播定义为带货的渠道,半数网民可能就是其天花板。
既然巨头们选择借助直播来打破现有的一些瓶颈,加速直播的场景渗透可以说是不二法门。何况在“直播+”成为标配的时候,即便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战略调整,也不乏建立差异化护城河的基础,比如阿里深挖直播带货,字节跳动立足于泛娱乐直播,百度选择解决用户问题的直播为方向……
直播的边界在哪里?现在还看不到尽头,但大概率不会止步于带货。
04 写在最后
罗永浩看到招商证券的调研报告,毅然加入了电商直播的洪流。
倘若你不是自带流量的网红,还需要把视线从“带货”两个字上挪开,摸准信息分发方式迭代的底层逻辑,避免被罗永浩们带偏了方向。
特别是经历着直播风口洗礼的创业者和企业掌门人们,还要学会将直播作为一种通用工具,与自身所处的赛道进行有益结合,切莫只盯着“带货”这一早已被发现的商业触点。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