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内循环,是不是该征房产税了?

促消费,成为解决当前经济一系列问题的逻辑起点。短期来看,消费受心理因素影响,但把时间拉长,消费最终取决于收入,在宏观层面看,提高居民部门收入占比,是构建双循环、拉大内需的必经之路。

经济问题环环相扣,提高收入虽能立竿见影促消费,但提高收入又面临重重制约,最核心的问题就是钱从哪里出?

消费驱动经济,谁来驱动消费

自2001年以来,我国出口增速经历了两个阶段:2001年~2011年为高速阶段,年均增速21.7%;2012年~2019年为低速阶段,年均增速仅为2.9%。

出口降速,叠加4万亿刺激政策退出,2012年GDP骤降至7.9%,同比少增1.7个百分点,2000年以来首次破8。自此以后,GDP增速持续下滑,民间投资意愿下降,消费开始挑大梁,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消费以收入为弹药,支出端消费的崛起,必然要求收入分配时住户部门蛋糕份额的提升。

2011年之前,住户部门在GDP初次分配中占比一直高于消费对GDP的贡献。可以粗略地理解为,住户部门从GDP增长中分到的蛋糕,大于其消费贡献,其中一部分转化为消费,还有一部分转化为储蓄。

2011年之后,住户部门从GDP增长中分到的蛋糕开始低于消费对GDP的贡献,支出大于收入,过往的高储蓄能支撑一段时日,但消费高增长必然难以持续。

2015年之后,居民部门开始快速加杠杆,消费贷款为消费高增长提供了新弹药,但负债驱动消费不具有可持续性。进入2019年,居民杠杆率快速提升的各种弊端就开始显现了。

在这种情况下,要继续提升消费,必须回归原点,提升收入分配中住户部门的蛋糕份额。

2008年以来,居民收入比重因何提升

从住户部门收入占比趋势看,1996年处于高点69%,2008年处于低点57.2%,之后,住户部门收入占比持续提升,2017年升至60.35%。

国民总收入=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其中劳动者报酬归住户部门,生产税净额为政府部门收入,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主要归入企业部门。

就住户部门的收入构成来看,可进一步细分为工资收入(包括工资、五险一金及各种现金非现金补贴)、财产性收入、营业盈余(农户及个体工商户)、转移支付类收入等。其中,工资收入占比约在80%以上,营业盈余占比约为15%,财产收入和转移支付类收入占比较低。

2008年金融危机后,劳动者报酬占比反而开始上升,某种程度上源于工资刚性,即经济陷入衰退时,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但轻易不会削减工资,只要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经济衰退期的劳动者报酬收入占比反而提升。此外,我国2004年开始实行的最低工资制度,并持续多年调升,也驱动了住户部门收入占比的提升。

不过,这种源于工资刚性的被动提升,挤压的是企业的蛋糕,2008年~2017年,企业部门收入占比从24.5%降至20.6%。在经济下行、实体经济经营困难的背景下,这种趋势难以持续,劳动报酬占比继续提升面临较大的压力。

此外,农村地区新农合的落地、城市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提升、精准扶贫等政府转移支付力度的加大,也是居民部门蛋糕提升的重要原因。如2019年我国参加全国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达到13.54亿,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不过,整体上看,我国社会保障水平覆盖面已经较高,但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仍低于发达国家15~20个百分点左右,社会保障程度仍然不高。未来,需继续在医疗、养老、教育等方面补足短板,既有助于继续提升住户部门的蛋糕份额,也免去了居民后顾之忧,从根本上激活消费潜力。

还有什么潜力

尽管2008年以来居民收入占比有所提升,但与消费对经济的增长贡献仍不匹配,继续提升居民收入占比,还有没有其他潜力可挖呢?

(1)缩小城乡差距,让6亿农村人口享受经济发展的红利

都说消费的潜力来自下沉市场,其实,提高居民收入占比的潜力也在下沉市场,在农村和县域。

收入主要依靠第一产业的农民未能充分享受到经济发展的红利,1991年以来,第一产业增速就持续低于GDP增速,平均每年低4.3个百分点左右。2019年末,农村常住人口5.5亿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既能提高他们的收入,也能从根本上激活下沉市场消费潜力。

根据统计局2012年的测算,当年全国城乡差距为3.1:1,如果不存在城乡收入差距,基尼系数(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在0.4~0.5之间为收入差距较大)会从0.474降至0.32左右。

缩小城乡差距,一种思路是增加农民收入,如在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不变的前提下推动承包经营权转让,让农民获得稳定的财产性收入,以及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补足农村医疗养老保障的短板等;另一种思路则是加速城镇化进程,让农民变市民,分享城镇二三产业高增长的红利,享受更高的生活福利待遇。

2019年,我国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为60.6%,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4.38%,其中,约四成城镇化人口分布在乡镇一级,城市化进程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2)拓宽理财投资渠道,提高财产性收入

从逻辑上讲,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存量财富不断积聚,居民财产收入占比应持续提高,但事实上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比一直在3%以下(最新数据截止到2013年)。作为对比,美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比稳定在16%左右。

统计局曾对2007—2012年居民收入增长来源做过分析,结果显示劳动报酬(含工资收入、农户及个体工商户经营收入)贡献了80%,政府转移型收入贡献15%左右,财产性收入贡献仅为3.7%。

究其原因,我国居民投资渠道狭窄,七成家庭财富集中在房产(房产增值属于纸上财富,不算财产收入,租金收入有限),金融资产中,银行储蓄占大头,股市和债券投资比例过低。

所以,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持续吸引居民储蓄转移,对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亦可借鉴美国401k退休计划,在基础社保之外另设养老账户,通过税费优惠鼓励民众参与,将资金交由专业机构统一管理,充分分享经济发展和股市增长的红利。

关键问题,钱从哪里出?

提高居民收入比重,所有的措施都要花钱,但钱从哪里出呢?

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居民部门,三方分蛋糕,要提高居民部门比重,该降低哪个部门的比重呢?

先说企业,无论是居民部门的劳动者报酬,还是政府部门的税费收入,根本上都来源于企业。就目前情况看,在经济下行、产业升级的关口,核心问题和导向恰恰是要为企业降成本、减税费。

一方面,我国企业的税负较重,从税收的角度看,由于我国间接税占主导地位,有学者测算,约90%的税收来自企业(当然最终还是通过价格的形式由消费者买单,但此时已不涉及收入初次分配的问题)。

另一方面,企业的社保缴费负担也重,以养老金为例,企业交工资基数的20%(不同地区有差异),个人承担8%,加起来28%,而国际通行标准一般是10%~12%。社保负担之所以重,因为当前领退休金的这代人,他们年轻的时候不缴社保,这个历史欠账总要补上。

较高的税费负担叠加经济下行的环境,企业成本不仅不能增,还要降,所以我们看到供给侧改革中的“三去一降一补”,“一降”就是“降成本”。

不从企业身上切,只能从政府部门切,但政府并不能直接产生收入,要从政府部门切蛋糕,终究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要么发债,像日本和美国那样,把问题留给下一代、下下一代,要么增税,由这一代人来承担。

所以,钱从哪里来?并没有容易的途径。最好的办法当然是继续做大蛋糕,保持经济高增长,这个一直在努力做,但很难短期见效。另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依靠税收调节,在居民部门内部二次分蛋糕。

目前,居民部门主要缴纳收入税(工薪所得、劳务所得、稿酬所得、财产租赁所得等),财产税基本为零。但在经济高速增长四十年以后,社会积累了大量的存量财富,仅靠工资征税来调节收入差距已经力有不逮,开征财产税(主要是房产税和遗产赠与税)势在必行。

正如很多人观察到的,疫情之后,大众消费低迷,但豪车脱销、豪宅涨价、奢侈品消费排起长队。对少数群体征收财产税,以补贴中低收入群体,激活他们的消费潜力,内循环才能再上一个台阶。

参考资料:

1、吴敬琏等,《中国经济新方位:如何走出增长困境》,中信出版社,2017.

2、许宪春,《经济分析与统计解读(2012-2013)》,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0-09-07
激活内循环,是不是该征房产税了?
促消费,成为解决当前经济一系列问题的逻辑起点。短期来看,消费受心理因素影响,但把...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