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是个大江湖,空间广博,宜浅宜深。信用卡,既是支付产品,又是信贷产品;既可做独立支付工具,亦可绑定第三方支付渠道;既是一款产品,又是业务场景。在这个场景里,衍生出发卡推介、账单管理、账单代偿、积分兑换、逾期催收等系列商业模式,养活了大大小小的三方公司。
这两年,信用卡发卡提速,周边江湖水大鱼大,红利效应尽显。不过就目前来看,信用卡红利已现衰相。
信号
过去四年,银行业以发卡量论英雄,信用卡产业迎来增长黄金期,催生整个大生态的繁荣。互联网机构凭借流量优势,以联名信用卡为突破口,尽情变现流量;51信用卡、萨摩耶金服、小赢科技、维信金科等创业公司,围绕信用卡产业链布局,更是在互金红海竞争中顺利上市。
2018年以来,现金贷推介减速,信用卡推介接棒,助力互联网平台延续营收高增长趋势,更是泽被整个互金行业。
以简普科技为例,2018年贷款推介收入负增长,信用卡推介收入则同比增2.28倍,拉动整体营收同比增46%。
回头看信用卡的雄起,是时势的必然。
新金融崛起后,银行零售业务多面受敌,信用卡兼具银行账户、消费信贷、支付收单等多重属性,举一破三,被不少银行选做零售转型的破局点。
以兴业银行为例,过去三年力推借贷两卡联动策略,并借助“织网工程”推动信用卡与收单业务融合发展,累计发卡量增长1.76倍,信用卡贷款余额增2.49倍,年交易金额增2.36倍。抓住信用卡这个牛鼻子,银行账户、支付收单和消费信贷三大零售业务都有了突破式发展。
不过,并非每家银行都在押注信用卡业务。过去三年里,有些银行信用卡未偿贷款年均增速超过40%,也有银行年均增速低于10%,而诸如工行、中行、农行等国有大行,增速不高不低,没有刻意发力。
作为足以撑起银行零售转型的利器,做好信用卡并不容易。发卡环节不愁,可与互联网机构合作获客,但激活环节需要面签,激活后的日常运营更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因此,发卡容易活卡难,区域性银行缺乏触及全国的物理网点,在激活环节受阻,在日常运营上也有心无力,发卡量和活卡量上不去,达不到盈亏平衡点,对信用卡业务就没了动力。
大量的区域性银行,搭不上信用卡的快车,才把零售转型的希望寄托在“助贷”上。所以,过去几年的信用卡狂欢,只是全国性银行的狂欢。
可增长总是有尽头的。截止2018年末,信用卡累计发卡量达6.86亿张,五家银行发卡量过亿。盘子越来越大,增速也开始放缓,2018年累计发卡量同比增长16.67%,增速下降近10个百分点。
从上市平台信用卡撮合量中,也能找到佐证。51信用卡,于2018年下半年迎来拐点;简普科技,则于2019年一季度迎来拐点。
狂欢之后,信用卡产业迎来休整期。
悖论
在宏观经济调整的大背景下,银行经受着很大的盈利压力,若信用卡业务在营收层面动力强劲,银行是断断不会踩刹车的。
实际情况是,发卡量快速增长,卡均营收贡献在下降。以招行为例,2018年流通卡卡均营收贡献降至791元,较两年前缩水约18%。
这要从持卡人结构中找答案。
基于是否分期,可把持卡人分为分期持卡人和不分期持卡人,前者贡献利息和刷卡佣金,后者仅贡献刷卡佣金。基于是否产生坏账,可把持卡人分为低风险群体和高风险群体,前者贡献收入,后者贡献坏账。
一般认为,20%的低风险分期用户可以贡献120%的利润,是银行最青睐的一个群体。仍以招行为例,信用卡贷款余额中,计息贷款占比为23%,可理解为约23%的用户选择分期,仅利息收入就贡献了七成营收。
不考虑交叉销售效应的情况下,高收入群体带来的只是刷卡额的增长,银行很难借此盈利。目前,国内信用卡行业POS刷卡费率平均为0.45%左右,据银联数据,2018年卡均交易6.34万元,假设高收入群体年卡均交易10万元,每年带来的刷卡佣金收入为100000*0.45%=450元,以发卡行占七成计算,为315元。
这笔收入,要覆盖资金占用成本、促销费用、积分兑换、权益兑换以及人力费用、IT费用等,基本没有盈利空间。
要盈利,靠分期。从盈利最大化的角度,银行要一边降低坏账用户占比,一边提高分期用户占比。坏账用户和分期用户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收入较低,用户属性重叠会带来营销层面的悖论:努力提高分期用户占比,意味着要加大对中低收入群体的营销力度,反过来会提高坏账用户占比。
2017年以来,信用卡增长日益依赖互联网流量,一大批贷超平台转型信用卡推介平台。贷款平台吸引借贷用户,输送的持卡人分期意愿高,银行自然欣喜非常,好像挖到了金矿、触及了蓝海。
刚开始的合作是甜蜜的,互利共赢。之后,更多的银行发现这个蓝海,都来找贷超渠道合作发卡,竞争激烈起来。贷超平台话语权增强,倾向于选择准入门槛低的信用卡合作,在发卡量KPI压力下,倒逼各家银行降低进件标准,开始放水。
各方努力下,新增发卡量井喷式增长,隐患也随之而来——坏账用户越来越多。以维信金科为例,2017年3季度之后发放的线上贷款,M3+逾期率明显提升,从之前的6%左右升至10%左右。由于其线上贷款主要是信用卡余额代偿,逾期率的抬升,可视作持卡人里坏用户越来越多。
踩刹车,成了理性选择。
休整
逻辑上分析,银行信用卡业务再次走到“夯实存量”的转折点;但在实践中,发卡量要增长,有的是空间。
大数据风控的普及叠加现金贷的无序繁荣,大大拓宽了“可评估信用”的用户范围,不完全估计,过去三年里至少2亿人从无贷户晋身有贷户。这些新晋借款人,只要还款记录良好,都是潜在持卡人。
即便是无贷户,只要有互联网行为数据,就在大数据风控射程之内,也是潜在持卡人。此外,以卡下卡也是拓展新客户的重要手段,不少银行都可凭借他行高额度信用卡秒批下卡。
既然发卡量还有很大增长空间,现阶段的休整,就并非受环境制约的被动降速,而应是战略层面的主动为之,最考验银行的战略决策和战略定力。毕竟,在一片繁荣中主动叫停,万一担心的事情没发生怎么办?万一市场份额被竞对赶超怎么办?压力不小。
不过,信贷类业务战略调整就是这样。领先半年到一年才有效果,等到市场普遍调整时,为时已晚。
关于信用卡踩刹车,先来看一个案例。
2003-2007年,是中国信用卡产业的第一个高峰。以招行为例,四年时间里,年发卡量实现从60万到千万的跨越,增长近16倍,到2017年末,累计发卡量已超过2000万张。
2008年,宏观层面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行业层面也在爆发式增长后隐患丛生,如睡眠卡问题、高注销率问题和坏账问题等,尤其以校园信用卡为典型。
2004-2008年间,银行大跃进式开拓校园市场,致使校园信用卡三高问题突出:注销率高达70%、睡眠率高达80%,坏账率比普通信用卡持续高2个百分点。同时,大学生因信用卡过度负债频频引发舆论热议,与当前现金贷引发的舆论风波颇有相似之处。
综合宏观和行业层面变化,2008年前后,银行业普遍开始调整信用卡业务策略,不再片面追求速度情结。
例如,2008-2013年,招行主动放慢发卡速度,六年时间里,流通信用卡增长1100万张,仅为2007年一年的发卡量。客户基础夯实,客户质量优化,营收仍在快速增长,2013年,信用卡业务营收167亿元,是2007年的6.4倍。
回到2019年。当前,一人多卡现象普遍。据51信用卡统计,北京、上海等地人均持卡超过3张,银行使出浑身解数,如广发分享日、招行周三五折、交行最红星期五、中信9分享兑、光大十元看大片等活动,诱导持卡人用自家的卡,竞争激烈。
不少持卡人,冲着各式各样的优惠办信用卡,有活动刷一下、没活动就装死。银行花大价钱争抢的新客户中,羊毛群体混杂其中,多是办一张、亏一张。
同时,经过多轮次发卡洗礼后,潜在新客户中坏客户占比快速提升,一味聚焦拓展新客户,必要性越来越低。
这轮信用卡的狂欢,是全国性银行的狂欢。这里面,累计发卡量过亿的5家,过五千万的5家。就这十家银行来讲,存量基础已经足够,把有限的资源聚焦存量优质用户,提高单户贡献,更为可取。
影响
当银行放弃速度情结,信用卡周边产业会遭受怎样的池鱼之殃?
信用卡推介业务。信用卡推介,一锤子买卖,卡均推介费在110元左右,多推多赚、不推不赚。银行发卡量降下来,互联网平台的信用卡推介收入也会降下来。
有些强势的渠道,不甘心挣一锤子流量费,转而做联名信用卡,不仅在发卡环节收推介费,还要参与后续收入分成。这种业务模式,聚焦存量,所受影响有限。
信用卡账单管理及还款。账单管理和还款,属于免费服务,也是一些创业公司的基本盘,意在为信用卡推介、贷款推介、信用卡代偿、理财等收费业务引流。该业务聚焦于存量持卡人,不受新发卡增速下滑影响。
不过,支付巨头陆续上线自动还款功能,形成了绑卡-支付-货基理财-自动还款的完整闭环,会对第三方独立账单管理公司带来冲击。
信用卡代偿。信用卡代偿,聚焦存量持卡人群体,所受影响有限。不过,这个业务有自己的风险。
一是属性风险。信用卡代偿,代偿的是持卡人的消费账单,从这个角度,信用卡代偿是典型的消费金融;而站在发卡行角度,消费账单属于应偿贷款,信用卡代偿则是一种非典型的以贷还贷。消费金融,政策层面是鼓励的;以贷还贷,政策层面是严禁的。如何定性,事关重大。
二是业务风险。正常情况下,信用卡代偿解决的是持卡人的短期流动性问题,此时,业务模式是可持续的;而在特定情况下,信用卡代偿会成为持卡人化解不良风险的工具,以维持表面上的良好征信,此时,信用卡代偿便存在“接盘侠”的风险。在过度发卡、过度负债的行业环境里,后者的风险正越来越大。
催收。从高速增长向中低速增长的转型期,通常会带来逾期率的快速上升,对催收业带来短期利好。
中长期看,金融科技重塑催收业是大势所趋。金融机构通过部署智能催收系统,提高催收效率,降低外包需求;第三方催收公司,也需要借助金融科技,在合规和运营层面升级,提高竞争力。
前景
回到发卡行自身,从速度到质量,并非一句话而已。
发掘存量优质客户,做好用户运营,在成本投入和业务可持续盈利两个维度中找平衡,不容易。
市场中有不少经典的信用卡运营案例,涌现出一个又一个的所谓“神卡”,吸引了大量粉丝,风头一时无两。但卡界没有常青树,原因无他,几乎所有的“神卡”,都是靠补贴性投入在支撑,长期亏本经营不可持续。
银行早过了躺着赚钱的时代,刷卡回佣也在趋势性下降,靠补贴运营“神卡”活客的思路不再可取。如何借助金融科技,基于多维度数据,为持卡人设计千人千面的权益,击中靶心、不及其余,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才是科技驱动背景下信用卡转型的方向。
所有的粗放,终究要回归精益。
至于前景,光明依旧。2018年末,我国人均持卡量仅为0.7张,相比发达国家和地区2.5张-3张的水平,仍有很大空间。
但0.7到3的跨越,需要多次休整沉淀。所以,静下心来,不要怕错过红利,夯实基础,也不会错失红利。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