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中国金融科技第一股”宜人贷发布了2017年第二季度财务业绩。这份财报依然延续了宜人贷自上市以来的稳健增长表现,除了在交易规模、营收与净利润三大核心指标上表现不俗之外,宜人贷还首次披露了分红方案以及推出了面向借款人新的风险评级――宜人分。
大手笔分红,宜人贷向巨头看齐
2017年第二季度,宜人贷业绩继续大幅增长,净收入11.83亿人民币(1.75亿美元),较2016年同期增长61%;净利润2.69亿人民币(3,969万美元),较2016年同期增长3%。
雅虎财经统计的数据显示,5名分析师此前平均预期宜人贷第二季度每股美国存托凭证摊薄收益为0.62美元。财报显示,这一数字实际达到人民币4.45元(约合0.66美元),高于分析师预期。
2017年第二季度,宜人贷为138,529位借款人促成借款总额81.90亿人民币(12.08亿美元),较2016年同期增长80%。借款总额的51.2%通过线上渠道促成,线上渠道促成金额的近100%来自移动端。同时,宜人贷为199,591位出借人完成114.47亿人民币(16.89亿美元)的资金出借,其中90%通过宜人财富手机APP完成。
公开数据显示,自2015年12月上市以来,宜人贷股价累计上涨超200%,目前最新市值超过20亿美元,并且连续多个季度取得盈利。宜人贷CFO丛郁由此宣布:鉴于公司健康的现金状况和盈利能力,宜人贷董事会批准向股东发放红利。
宜人贷的分红方案为:包括一次特殊现金红利和今后每半年发放一次的普通红利。特殊现金红利:每个普通股发放5.0845元人民币(0.75美元),折合每ADS发放10.169元人民币(1.5美元)。半年普通红利:自2017年下半年起,每半年发放一次。红利发放金额约为每半年税后净利润的15%。
分红是上市公司对投资者最好的回报方式,能在接下来进一步增强投资人对宜人贷的信心。宜人贷此举也绝对算得上是大手笔的分红了,并且是持续性的。
分析人士表示,在全球资本市场上,高速发展高科技公司和金融公司都有分红的先例,如腾讯、苹果、CapitalOne等。一般来说,采取持续分红策略的上市公司,意味着其具备了健康的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和健康的现金流,以及对未来的增长前景非常有信心。
Fintech模式升级―宜人分
事实上,国内一般将宜人贷这样的企业称为互联网金融公司,在国外其实有另一个称谓――Fintech(金融科技),即finance+technology的缩写。Fintech是当下欧美金融、科技圈里极其风靡的概念,它的核心就是用技术驱动金融创新,维基百科对其有这样一段解释: “所谓FinTech就是一种运用高科技来促使金融服务更加富有效率的商业模式。”
如果我们复盘宜人贷的成长史,其实就是一部由P2P公司逐渐转型金融科技平台的历程。宜人贷的特点就是利用数据、利用科技,从客户获取到客户服务到风险控制,全线上流程操作,累计促成借款总额已达到474亿人民币。总结来看,宜人贷在数据能力、反欺诈能力和精准获客能力上,已经走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前列。
不过,金融行业的发展规律告诫我们,即使你有再强大的风控技术体系,也难以杜绝人性的影响。反映在网贷行业,就是借款人出现的逾期、坏帐等状况。
此前,宜人贷是国内唯一遵循国际标准披露坏账率指标的平台,其各账龄的净坏账数字放在行业中也是比较健康的。为此,在刚过去的一个季度,宜人贷推出了自主研发的新的风险评级和信用评分模型―宜人分,来更加精准地反映借款人的信用资质特征。
从互联网金融行业来看,蚂蚁金服曾推出芝麻信用分、京东金融推出小白信用分等等。宜人分将风险等级划分为五档:I(790分以上)、II(750~790分)、III(720~750)、IV(690~720)、V(640~690)。宜人贷目标客户为宜人分640分以上的优质借款人,2017第二季度宜人分700分以上的用户借款促成金额占比超过七成。
谈及宜人分的意义,宜人贷表示,宜人分提升风险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更合理的风险定价,提升额度精准匹配,实现更加公正的授信,帮助用户提升信用意识。
在我看来,推出宜人分对于一直追求金融与科技更加完美结合的宜人贷来说是一种必然。蚂蚁金服和京东已经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信用体系对于一家致力于平台化的公司有多么关键的作用,它是未来连接更多金融服务的“水电煤”。
正如宜人贷CEO方以涵所言,金融与科技的结合,金融是最基本的,然后是科技驱动。宜人贷移动端发展速度很快,靠的就是科技,科技给金融插上翅膀。但是金融是基本,金融不对,风控搞不起来,再科技也没有用。
写在最后
去年,宜人贷在上市一周年的发布会上发布了未来的战略,到2020年交易规模1000亿的目标。其实,这个规模对于未来面向上亿用户的中国普惠金融市场来说,只是一个小目标。但要想接近于实现小目标,宜人贷仍需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从这个意义上讲,分红体现的是责任和对投资者的回报,宜人分则是Fintech理念和能力的体现。
本文属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为虎嗅、界面、钛媒体、领英、知乎、百度百家、今日头条、搜狐科技、天天快报、凤凰网、腾讯科技、网易、新浪创事记、和讯、UC大鱼号、Donews、一点资讯、Techweb、投资界、博客中国、品途网等数十家专栏作者,全网累计阅读量超七千万
欢迎沟通交流,可添加微信:Jeff_12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