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车市场好戏连台,前有滴滴Uber合并后陷入涨价疑云,后有消息人士造谣易到巨额亏损,今儿神州专车又“接棒”成为了行业焦点。
9月22日,神州专车对外公布U+开放平台战略,宣布向符合条件的全国车主免费开放流量、技术和品牌资源,并且承诺永不抽成。这意味着,神州专车将摒弃曾经坚守的B2C模式,开始效仿滴滴、易到两大专车平台的C2C模式,允许私家车加盟。
在神州专车的新规划之下,将以B2C模式创利润,C2C模式换取流量增长,互为补充。左右逢源,这样的愿景不可谓不美好,现实能否如其所愿却不得而知。然而,神州专车切入C2C后或许得先处理好这三个尴尬。
一、模式
“我们相信B2C模式是中国目前出行领域唯一靠谱的商业模式”。陆正耀曾经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提出这一论断,言犹在耳,如今神州却选择拥抱C2C,让“原配”该如何感受?
在此之前,陆总对于C2C也有一番评价:“我们觉得C2C这样的模式在中国不管是商业逻辑还是商业合规性方面都是不成立的。”而按照陆总现在的说辞,“作为神州优车出行平台的既定战略,2015年6月,我们C2C模式的U+开放平台就已搭建完毕。今天时机已经成熟,我们正式推出。”
“什么时候有人开始想赚钱,开始有人收提成,那个时间我一定会出来的。”陆正耀的这番话或许是在影射滴滴Uber合并后逐渐取消司机端补贴,并提高乘客端价格等情况,但业内人士则认为,C2C模式得到网约车新政的“官方认可”、神州专车持续亏损,如若放弃C2C这一块巨大市场仅靠B2C很难与对手打持久战等原因才是促使其“转型”的关键。
至于如何平衡这两种差异化的模式呢,陆正耀表示:C2C模式是赚不到钱的,对于神州专车来说,C2C模式是流量的一部分,B2C模式才是赚钱的主战场。或许在陆正耀的心里,对待C2C和B2C,还是难以两全的。
没有永远的承诺,只有永远的利益。如果只以商业逐利而言,神州专车并无过错,但其却错在了当初给了市场公开的“承诺”——不断教育市场B2C模式的“优”与C2C的“劣”。如今,神州专车对C2C从当初的“横眉冷对”到现在的拥抱,或许它自身已经克服了“被打脸”的心理障碍,但在外界看来,这也着实让其陷入了模式尴尬。
二、信用
对于神州而言,转型的背后不止要面临模式上尴尬,更要承受住外界对其商业信用的批评质疑。毕竟,说话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可它太想前前后后都做到“政治正确”了——当初肆意批评对手的模式,如今嗅到市场和监管政策风向的变化,也迅速转向。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神州首次面临“信用尴尬”。今年3月,现代金报曾报道神州专车司机维权的新闻。“原本双方约定好底薪是5000元,去年11月,司机被迫改签了合同,底薪变成2000元。”神州司机应先生说,公司表示,只要业务多,收入还是会提高的,但近段时间根本就没什么生意,收入大幅减少使得大伙一下子无法接受。
而神州专车当时作出回应,称“个别司机不仅不能达到基本岗位要求,同时消极怠工,并散布不实信息”。双方各执一词,司机方认为神州专车招募司机的广告有夸大,并在后期更改考核制度,神州专车则将责任归于对方。
无独有偶,据媒体报道,滴滴投资人朱啸虎在看到神州专车切入C2C、承诺永不抽成的消息后,很快在其个人朋友圈表示,“没有兑现3季度盈利承诺,增长乏力、手上没有足够的筹码、还企图和滴滴正面对决?”
有人可能会说,屁股决定脑袋,朱啸虎作为滴滴投资人当然要为滴滴说话,但其观点也代表了很多业内人士的疑虑,那就是神州是否会不惧成本压力、坚持对司机端“永不抽成”呢?毕竟,很多话术一旦加上“永不”这样的字眼,确实足以显示自己的决心,但假如又发生“万一”,神州的商业信用或许就不只是尴尬了。
三、安全
据我观察,神州专车的绝大多数品牌广告都力图传递“专业”、“安全”这两大关键信息。“除了安全什么都不会发生”的系列广告,在立意上我个人也是点赞的。
随着神州专车引入C2C,其倡导已久的 “专业司机,专业车辆”模式被颠覆,刚进入C2C市场的神州专车是否还有此前的底气呢?
在服务细节方面,陆正耀自己坦言,不能保证私家车和神州专车的自营车辆服务一致,私家车标准化会差一点。而在安全方面,神州专车方面表示,将严格司机培训和服务品质管控,并应用人脸识别及虚拟安全号码等技术手段,确保客户安全和服务体验。
目前来看,无论是滴滴、易到还是神州专车,“安全”原则都被放在无可争议的首位。比如滴滴与360合作为专车装备行车记录仪;易到与深圳警方打车信息安全战略合作、推出“易号码”等举措,都证明了采用C2C模式的专车服务对安全品质的追求并不弱于B2C。B2C比C2C更能保障安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大大的伪命题。
对于神州专车而言,与其在切入C2C伊始就放言“谁也别想在这个模式上赚钱”来影射对手,不如好好思考,如何更好的保障C2C模式下神州专车的安全和品质问题。
结语
在我看来,专车市场的潜力仍然巨大,现有格局也存在众多的变数。无论是滴滴、易到还是神州专车,也应该更清醒的意识到,制约自己进一步扩张的不是某一家对手,而是所提供的专车服务与消费者理想的“专车”存在的种种差距。道阻且长,专车市场需要更好的服务竞争,而不是所谓的模式对抗。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