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UCloud的用户大会,大数网基本都在现场,可以说见证了它的诞生、成长。最大的感受,从呱呱坠地到枝繁叶茂,UCloud一直有自己的坚持。今年2019 UCloud用户大会暨Think in Cloud北京大会中,UCloud再次提出“优刻得中立云,不和用户竞争的云”品牌标语,强调做“不和用户竞争的云”。
这并不容易。接下来我们从产品布局、核心竞争力来聊一聊UCloud如何倾听用户的声音,如何要坚持做“中立”的云。这种“中立”的价值观为UCloud带来了什么?
保持中立不动摇
中立,对UCloud来说,一直是价值主张。这个标签在之前大会中就有谈到,这一次峰会更是重点谈,并已经上升到全新的品牌和Slogan层面,也表现了其在对待客户、对待生态伙伴的策略和举措中。
UCloud创始人兼CEO季昕华说:“UCloud将专注云服务,不涉足用户业务,把‘中立安全’当作UCloud赋能产业的核心理念。”于是,我们看到,UCloud启用中文名称“优刻得”,并发布“优刻得中立云,不和用户竞争的云”品牌标语,强调要做“不和用户竞争的云”。
“中立”成为UCloud云计算的差异化标签。UCloud中立的含义是:从成立开始即纯粹做云、不做业务,不做SaaS、不与客户和合作伙伴竞争,“天生可被集成”,可与各类合作伙伴强强携手,为产业互联网的用户提供核心云计算能力。
在上半场针对互联网用户的云计算竞赛中,“中立基因”成为UCloud特有标签;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赛道中,“中立安全”将成为UCloud独特优势。这是因为随着传统企业上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将无处不在,数据的价值越发凸显。这些传统客户很忌讳数据被第三方所获取。所以,UCloud一再强调“不与用户竞争,就是要让用户放心。”
在“中立”的基础之上,UCloud可以通过各种合作伙伴赋能为用户提供更多价值。比如渠道云,合作伙伴可以通过API连接数据中心和设备,帮助合作伙伴搭建一套用户定义的云。再比如数据开发和利用,就会与相关合作伙伴共同努力。
赋能表现之一就是UCloud的“+U合作伙伴计划”:天生被集成,将以云计算为基石和底座,全面聚能产业链各方力量,赋能产业用户转型升级。此次合作伙伴包括:ISV/集成商、运营商/大型企业、硬件代理商/IT服务商、技术公司/软件厂商和孵化器/园区/投资机构五大类。
用季昕华的话来总结:“用更稳定的服务、推出更快的产品、推出更低的价格,和合作伙伴一起打造一个生态”。可以说,中立,也为UCloud冲刺“科创板第一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让技术成为驱动力
中立的底气,是要有基础的。对于UCloud而言,这个基础就是技术。
与过去相比较,如今的云计算市场在技术的驱动下,悄然改变。市场在转移,从消费互联网转移到产业互联网;技术在延伸,从传统的云侧延伸到大数据、人工智能、5G和IoT。格局在发生变化,从传统的互联网巨头、电信运营商到创业公司、软件企业等等,场内玩家林林总总,默默坚持成长壮大的为数不多。
这时候,云从资源中心变成了能力中心,对厂商的技术要求更高,不仅要钻的深、还要广。技术成为UCloud的第一坚守的原则。季昕华就说过,广度要求从底层的机房、选址、水电、储能、全球的网络调整、机房广域网的调度、最新的芯片技术、内核和大数据都要做到。 则指和机房公司、网络设备公司同台竞争,都存在人才壁垒。
比如在技术方面,此次UCloud全新发布的“快杰”新一代云主机核心产品,在计算、网络和存储三大领域全面升级。其中,平台运算性能提升16%;云盘IO性能提升50倍,IOPS最大可达120万,顺序吞吐量提升18倍,延迟降低至0.1ms;内网转发能力到达1000万PPS,外网最大带宽提升至10G,为上一代10倍。在新品背后是,UCloud要做到软硬件栈的协同设计,最大程度发挥出了硬件的性能。
值得一提的是,“快杰”新一代云主机的各项性能指标都优于其他厂商,但相比价格,UCloud快杰型只比普通机型贵5%。可以说,在云计算最核心的产品地带,UCloud为用户创造了新的价值。
同时,UCloud还发布了智能网关SDN Box和USQL数据湖分析工具以及StepFlow工作流服务产品。从这些发布中可以看出,UCloud不断用技术将产品做到极致。
除了本次会议发布的产品之外,UCloud的产品之所以能赢得用户信赖,核心之一就是“技术做到极致”,这来源UCloud的一批业内顶尖的技术人才。细数UCloud的混合云、专有云、安全屋等,无一不是在技术驱动下的商业落地和变现。
为用户提供最合适的云基础设施
用技术驱动产品策略的底座是,UCloud底层云计算基础设施的稳定和可靠。
UCloud认为,云计算到底是一个以“技术”为本质的行业,作为一种底层基础设施,云计算将像水、电、媒一样,成为产业互联网用户的通用资源;在这个走向通用的过程中,UCloud始终坚持技术创新,将“将复杂的技术实现留给自己,将底层设施的巨大动能赋予用户”。
UCloud在成立以后的七年里对整个基础设施建设持续重大投入,并形成了自己的建设思路 “给客户提供最合适的基础设施”,UCloud也在践行这个理念。一开始在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城市构建核心节点,后来伴随客户的出海业务在海外布局节点。同时兼顾不同客户的差异性和定制化基础设施。
这种差异性表现在哪?做到可用区只是基本工作。目前UCloud已在全球部署30个可用区,500多个CDN节点,在各个云厂商的可用区排名中,名列前茅。更关键的是,UCloud要保证全球各地的用户体验都一致,这是一项很有挑战的工作,尤其是网络安全方面,因为网络基础设施能媲美中国的其实并不多。
为此,UCloud发布了AnycastEIP全球加速与安全解决方案,它有三大功能:全球加速、DDoS清洗和高可用,解决的就是用户最常遇到、又最难解决的网络问题。
在全球化基础网络方面,从数据中心的DCN到城域网的3POP、DC Group,再到广域网的UTN、UBN和洲际节点,最后到边缘的罗马产品,UCloud基于对网络架构的理解,为客户提供了一套完整综合的解决方案。目前还在考虑构建下一代架构VPC4.0。
除此之外,通过7年的积累和完善, UCloud还积累了丰富的海量运营的体系经验,包括:多维度立体化的监控体系、海量资源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全球数据中心自动化持续交付流水线、高效稳定SRE运维支撑、全流程的持续服务改进和极致可靠的安全防护。
从这些介绍中,可以看出UCloud的技术积累,是包括资源整合的能力、架构优化能力、技术研发能力、海量运营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体现。在产业升级大趋势中,UCloud将继续随业务成长,不断演进全球基础架构能力并对外综合输出,为上层业务和客户提供服务,赋能产业变革。
想客户之所想,才能真正了解客户
说完了技术和基础设施,接下来该说说客户优先的问题了。毕竟,掌握技术的核心是为客户服务,而技术研究永远没有尽头。如何将技术变现,体现技术的价值,为客户服务则是一个大问题。
UCloud称之为“客户为先”,或者以“客户为中心”。
继续以快杰云主机为例。这是因为UCloud调查过,云主机是云计算服务商收入占比最高的产品,达到65%以上。换句话说,云主机是用户花钱最多的地方,这是UCloud要研发这款产品的根本出发点,让用户用的好、还少花钱。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UCloud安全屋这款产品。当前,大数据的发展为什么进展缓慢,根本原因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很多机制不健全,信任问题没法解决。安全屋的初衷就是来解决信任问题。它的研发思路是分离数据所有权和使用权,从而解决数据的可信流通。
客户为先不是一句空话。在UCloud这里最好的呈现,就是客户需求就是UCloud的下一个产品。客户需要的就是UCloud要做的,客户关心的、花钱最多的就是UCloud专注的。
如果要看UCloud这几年推出的产品:公有云、私有云、专有云、混合云等一系列产品,都是围绕客户的需求在走。客户在哪里,UCloud就跟随在哪里,就会提供技术最好、品价比最高、安全性最高的产品。UCloud的目标很明确,给用户最好的产品,最好是能让用户忽略技术本身,把更多精力放在自身业务上。
同时,在看到现在产业互联网的趋势之下,更多四五级的城市还处于萌芽状态,UCloud愿意同这些传统企业共同努力,“弯下腰,和一线的工人同甘共苦”,才能了解更多需求,而这样的贴近客户,是很多互联网巨头做不到的。
这样,你才能了解为什么UCloud能从技术到产品,不断符合用户需求的原因了。
总结:UCloud在思考什么?
每一年听UCloud的大会,都有新鲜感。在技术上,UCloud总是出人意料,走在业内前沿,推出一系列的新品和解决方案,用以证明在技术、解决方案落地上的优势所在。
本文并没有过多集中在市场格局、外来竞争焦点所在、UCloud的战略落地方面的分析。其实在季昕华的访谈中,有太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可以这么认为,技术和用户为先、中立都是建立在季昕华对整个产业趋势判断的大环境之下。只有这样,UCloud才会明白自身的竞争力在哪里,如何与众不同,赢得客户信赖。
估计再过1-2年,也许在资本、产业互联网逐步落地的时候,就会发现UCloud的这种预判是否正确。我们也期待,中国这家为数不多的、独立自主的创业公司会走的更稳,为用户带来更大价值。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