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数月的互联网金融暴雷潮,让整个行业的发展都陷入低谷;但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对风控的格外关注也带火了一个配套领域——催收。应该说,作为金融机构风控的最后一环,催收领域一直缺乏配套的政策法规,游走在灰色地带。
目前,电话催收、外访催收和委外催收都是比较初步的催收方法,而网络拍卖、曝光个人信息、诉讼则是后期硬性的解决途径。但不管是哪种途径,都面临一个新问题:由于互联网金融打破了传统金融的边界,以致于催收机构不得不面对来自天南海北的借款人,催收的效率大打折扣。
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正在让“区块链+催收”成为催收领域新趋势,区块链为何成为提升催收效率的“神器”,区块链除了能够提升催收效率外还有哪些独特的价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传统行业遇到新问题区块链助力催收领域转型
在金融科技浪潮席卷全球之前,人们对于催收领域的了解并不多。事实上,催收并不是一个新行业,而是一个存在了数千年的传统行业,只不过金融科技的崛起,让催收这一行业开始广为人知,并成为整个金融科技生态中的重要一环。
如果说金融行业最核心的商业模式是经营风险,那么催收行业最好的商业模式一定是提高效率。高效的催收不仅意味着更低的催收成本,更意味着金融资源的快速流转,从而产生更大的价值。如今,催收行业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时间紧、任务重。尤其近年来,在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和银行信用卡普及的过程中,不良资产的规模也在与日俱增。
不久前,央行发布的《2018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756.67亿元,环比增长6.35%。与此同时,在快速扩容的不良资产中,共债现象明显,也就是说,同一债务人在不同平台预留的身份联系信息被分隔在不同的催收机构;由于催收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低,缺乏数据整合的技术能力,致使催收效率低下。
不仅如此,不同催收机构所掌握的客户信息各有不同,比如,有些催收机构拥有以往的催收记录,而另外一些机构可能并没有,导致催收工作重复进行,严重影响催收效率。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应用新技术来建立催收领域的催收任务分包平台就显得尤为迫切。
区块链技术特有的数据加密传输、去中心化数据存储、多方计算等机制,可以打破传统催收行业地域限制,实现信息补全,有效提高资产处置效率和行业透明度。因此,依托区块链技术建立起的催收任务分包平台,可以将互联网金融平台、银行以及催收机构等行业资源整合起来,打破信息孤岛,大大提升催收的效率。同时,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还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信息安全。
不仅如此,区块链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配合应用,也将改变传统催收行业过多依靠人工的催收方式,真正实现智能催收。通过更加精准的用户画像,催收人员可以更加迅速地了解用户特征,从而制订更加有针对性的催收策略,提高催收的成功率。
除了提升催收效率区块链还能做更多
从表面上看,区块链技术的运用打破了传统催收机构间的信息孤岛,尤其是催收任务分包平台的建立,可以让催收任务的安排更加科学,这无疑会大大提升催收的效率。但区块链技术运用所带来的价值却不止于此,它在一定程度上将带来不良资产处置行业变革。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催收机构从事的可不仅仅是逾期客户的回款问题,他们有一个更大的工作范畴——不良资产处置。不管是逾期还是坏账,其实都属于不良资产的一部分,而发达国家不良资产处置行业从不良资产的定价到不良资产的交易,都有着完善的行业规范和制度,工作非常细化。
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如何对资产进行定价至关重要,但一直以来,如何评判资产的优劣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更多依靠相关机构工作人员的经验,甚至还要靠运气。业界也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处置不良资产就好比赌石,运气好了可以获得数倍乃至数十倍的升值,运气不好处置不良资产的企业也会因此变成不良资产。
区块链技术的引入,其不可篡改性特征可以让不良资产处置方更加清晰地了解不良资产的状况,节约了大量的审查和流转成本,进而提升不良资产的处置效率。
不仅如此,区块链技术对整个借贷和催收环节的合规存证,也从借贷发生之初就为催收进行了各种法律手段的准备,当发生逾期或违约,催收方能够获得不可篡改的原始存证信息,利用区块链存证确认债务的真实性与合法性,高效合法地介入,大大缩短了对债务的尽调过程,也让债权人的利益得到更好的保护。
在不久前的百度云智能峰会上,百度云推出了全面云端区块链产品和方案,目前已经应用到智能催收等多个领域。百度云区块链解决方案通过“数据”资产化上链、“资产流转”多方参与等,助力金融催收任务可信分包和激励体系搭建;从而实现差异化的资产包定义、资金的自动化清算结算等,并保证数据真实透明安全,增强接入各方之间的信任。
百度云区块链解决方案作为云原生的区块链赋能中心,由区块链技术栈,区块链产品体系和丰富的区块链落地实践构成。其中,区块链技术栈更是与百度云端能力完全兼容,覆盖了网络、计算、存储和PaaS云等,可以支持私有部署,公有云多场景及SLA保障。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