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平台的平台”,华为重新定义未来趋势?

摘要:华为企业BG最近的几个新闻颇有意思。一个新闻是在2017年全球智慧城市博览会上,华为带着四个客户去领奖。华为为延布皇家委员会搭建了光纤、部署了智能停车、智能称重、智能垃圾箱、智能能源管理、智能路灯等等

华为企业BG最近的几个新闻颇有意思。

一个新闻是在2017年全球智慧城市博览会上,华为带着四个客户去领奖。华为为延布皇家委员会搭建了光纤、部署了智能停车、智能称重、智能垃圾箱、智能能源管理、智能路灯等等,还合作开发了城市管理平台ICP,包括IoT数据平台、大数据平台、信息集成平台和融合指挥中心等。如此一来,华为的业务边界在哪里?

另一个新闻是华为企业BG总裁阎力大在乌镇峰会中说:“未来的企业要么转型成为一个平台,要么成为平台的一部分,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两个新闻放在一起,就能感觉华为在重新定义业务边界。那么,华为企业BG要成为何种“平台的平台”?如果,所有的ICT厂商平台化之后,这种生态会向何处演变,对用户的价值何在?这是否是下一轮产业变革的聚焦点?

1.华为业绩有亮点

在看华为成为“平台的平台”之前,我们看看企业市场在发生什么变化。总体来说,危机四伏,各有凋零。从几个方面看。

首先看用户的业务增长以及对ICT的投资,这直接决定了主要厂商的增长。现在普遍反映用户的钱袋子捂的更紧了,投资偏向更长远、更具有价值的ICT项目。同时,这种投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有些用户会借助开源架构和社区的力量自建系统,某种程度上也是削减对厂商的投入。

第二,纯云服务商和ICT基础设施服务商之间的竞合,此消彼长,竞争愈发激烈。从营收看,以AWS为代表的云服务厂商一年的营收不到150亿美元,大概等同传统ICT服务商一个季度的收入;可数字化转型和云化是大趋势,云服务商的增速幅度快,利润可观。反而传统ICT厂商老迈,IBM、戴尔、思科和HPE的日子都不好过(见表格)。

公司

IBM

HPE

戴尔

营收

191.53

82.09

616.42

公司

AWS

思科

华为企业BG

营收

122

121.36

75~90

备注:以上数据均来自公开财报,单位为亿美元。其中,IBM和HPE营收为2017财报第三季度;戴尔和AWS为2017年全年财报。思科为2018年第一季度;华为企业BG为2017年预估数。

第三,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各个企业都在加快自身的转型,这涉及到企业的文化、管理、组织流程变革、人才、投入和战略思维等。这需要再看3~5年。这些上市公司,既要满足股东的利润,又要满足不断投资新业务的需求,压力巨大。

从以上几个角度看,华为企业BG的营收有亮点,增幅远超同类厂商。那么,华为企业BG做对了什么,是不是因为“平台的平台”的战略思维获胜?

2.从“被集成”到“平台+生态”

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一代技术让华为企业BG和业内“老师们”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

2011年,华为集团决定成立企业BG,进入比运营商市场大太多的企业市场。愿景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这个陌生的市场让华为企业BG摸不到头脑,用过去的“人海战术”扑上去完全没用。“晕”了两三年之后,2013年,华为企业BG推出“被集成战略”。

为什么要推出这个战略?记得一次采访阎力大时,他回忆说:“当时,用户问我们为什么要采购华为产品时,我们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友商有的我们也有,但我们更便宜”。

这话什么意思呢?从业务来说,华为企业BG和一些友商的产品、销售方式相似,都在卖各类盒子:服务器、存储、交换机、路由器、一体机等。拼客户关系?拼产品性能?拼优质服务?拼销售能力?算来算起,华为企业BG胜算不大,只好“低价杀入”,获得进入不同行业的一张张门票,这不长久。

华为“被集成”的战略非常巧妙,让华为迅速以“低姿态”进入企业市场,获得了一席之地。而且,这个战略,让华为认真思考业务边界是什么,价值是什么,面向未来的投入是什么。

这个战略弥补了华为在企业市场没有用户的短板、没有优势产品的短板、没有垂直市场的短板。这个战略方向让华为企业BG从“卖盒子”转为“一揽子解决方案提供商”;与友商的关系也从“瓷器店的公牛”成为“开放合作共赢”的合作伙伴,更是与客户关系最近的如系统集成商、软件开发商、行业“隐形冠军”等共同经营生态圈。

华为让友商们担心。用思科CEO Chuck Robbins的原话说,“华为是一个非常强大的竞争对手。我们会采用不同的策略同他们竞争”。而且,思科不少高管离职后,在LinkedIn吐槽华为在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和新兴市场上为思科带来太多压力了。

接下来几年,华为发挥云管端协同的优势,顺势喊出“Leading New ICT, the Road to Digital Transformation”的品牌主张,践行“BDII”行动纲领,激发了“平台+生态”的打法,合作伙伴基于华为的ICT基础设施平台,专注提供行业解决方案。

华为的“平台+生态”一步步扩大,深入到金融、政企、交通、教育、公共安全等领域。在短短两三年之内,华为转身迅速,成为行业的“生态者”和“底层平台”。

2013年,华为企业BG前3年平均增长率约为28%;2013年~2016年,这3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45%。其中的亮点是,2015年,开始盈利。2016年,来自于全球合作伙伴贡献的收入占比提升到76%。按照近三年的增速水平,2017年营收有可能在75~90亿美元之间。

3.面向数字化转型 BAT变为BATH

要说华为的转变,一定要说用户的转变。只有贴近用户需求,更懂用户,才能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

这几年,业内谈论最多的是数字化转型。比如,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在乌镇互联网大会中就说“全球物联网是数字转型最重要的一个抓手,比人工智能更为重要。”

“物联网中第一是传感,第二是计算,第三是数据通讯。数字转型是我们每个企业必须面临的问题,如果不是数字的,就会被未来这个时代淘汰了”。而华为强调的云-管-端协同的ICT架构刚好贯穿了物联网将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融合的全部过程。“华为确实是无处不在,原来我们大家都讲BAT,我看后面要加一个H,变成BATH”,周宏任如此评论。

数字化转型的命题太大,而云化是数字化转型的必然步骤。

云化,并不是简单的“系统上云”,而是企业构建以数字化为核心的生产系统,贯穿企业的生产、制造、物流、供应链管理以及内部的人、财、物等,更是要打通企业内部和内部、内部和外部、甚至是外部和外部之间的数字化系统,形成面向最终用户为核心的数字平台。

以政府主导的智慧城市为例,涉及到的ICT基础设施有云数据中心(计算、网络、存储、安全、备份)、数据传输层(通信网和物联网)、各类平台(ICT开放平台、大数据平台、业务平台)以及管控中心等等。涉及到的技术、设备、各类服务商、上下游合作伙伴、垂直部门的系统繁多,还有后期的运营、服务等,这是典型的数字化项目。

像这样的数字化项目,用户希望得到的是可持续发展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也就是“交钥匙”工程,希望得到完整的解决方案,包括底层数字化基础平台、应用平台和生态系统等,而不是希望找各类厂商合作,那样不现实。这就要求从前期设计、规划、建设、方案验证、系统上线、投入使用、后期运维和运营等交给有能力、有意愿的厂商。

用户的愿望是美好的。从现实情况来说,业内没有一家可以做到自下而上,能提供从基础硬件、到平台到解决方案到深入了解行业需求的厂商。业内的趋势是,专注做自己擅长的领域,其他的交给合作伙伴去做。

这就是生态,这就是业务边界。

4.“平台的平台”是什么?

洞察用户需求之后,再看华为的转变。

阎力大提到:“很多行业的领军企业利用自己累积的深厚经验和专业能力,结合数字化技术,成为平台型企业,并把平台共享到行业内外——这是明显的趋势。未来的企业要么转型成为一个平台,要么成为平台的一部分,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图注:华为企业BG总裁阎力大在HC2017大会中演讲

震耳发聩。

这是因为,用户在数字化转型中,必须有一个数字化底层平台,谁能提供?如果ICT厂商自身价值大,距离用户最近,最懂用户需求,那么,自身就是一个平台,可以在这个平台之上整合其他厂商,发展自己的生态;反过来,如果价值不大,仅仅是单一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创新类企业居多),那么,必须依附在某个数字化平台之上,才有可能纳入到以用户为中心的生态中。

这就是“没有第三条路可走”的原因。

而华为,经历了“被集成”、“平台+生态”的战略之后,要做“平台的平台”——做行业平台下面一层数字化平台的服务商。

第一个平台是面向行业的平台,是基于行业的理解和需求,一般是行业系统集成商或软件应用商搭建这样的平台。再上,就是细分的垂直应用,譬如在智慧城市平台之上,有交通、教育、应急响应、公共设施等细分的解决方案。

第二个平台是ICT基础设施——数字化的平台,提供端管云协同的服务。“把简单留给客户,把复杂留给自己”。可以理解成,这是华为解决所有的底层平台问题,从数据中心到网络到终端,从架构到硬件到软件到运维,贯穿所有数字化流程。以华为的产品线、ICT的技术和研发实力,可以把这个数字化平台做到极致。

所以,公司即平台,平台即生态。公司有大有小,平台也有大有小,各有边界。生态略有不同,即具有独立性,又相互交融,共同促进成为更大的生态。

每个公司都是生态的一部分。

5.使命:数字化的世界

显然,华为的“平台的平台”的战略,一步步成为业内具有影响力的另类玩家之一,打法完全不同。

再也没有人会质疑,华为企业BG是卖什么的。虽然对最终用户来说,看不到华为的平台,以及行业的平台。但对业内来说,有了华为的平台,等于进入到一个生态之中,“拿到入场券”。

再以智博会中另一个获得“平安城市奖”的深圳交警 “交通大脑”项目为例,深圳交警与华为及相关合作伙伴从顶层设计入手,全面规划深圳城市交通体系,如今道路通行能力提高8%左右,交通数据集中处理,效率提升200%,人工智能辅助执法,提升10倍的违章图片识别效率。这正如阎力大所说,在智慧城市的生态中,华为和不同的合作伙伴共同打造 “神经系统”,以及智慧城市的土壤。

不仅在智慧城市领域,在其他领域如公共安全、能源、政企等领域,华为已经成为这些行业的数字化平台。如今,全球财富500强中,有197家企业选择了华为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合作伙伴,包括雪铁龙(PSA)、中国石化、太平洋保险、霍尼韦尔(Honeywell)、意大利国家电力、通用电气(GE)、中国工商银行、英特尔(Intel)和索尼(Sony)。

其中,有45家企业位列全球100强。比如法国第二大银行BPCE借助华为敏捷园区解决方案, 8000多个营业网点实现了高速网络覆盖,所有网点都在网络统一管理模式下,业务得以快速开通和商业运营,为其零售银行业务转型打下基础。

而在开放性方面,华为在苏州、慕尼黑、墨西哥城、新加坡、迪拜、约翰内斯堡、曼谷等全球多地建立了13个OpenLab。OpenLab成为华为与客户、合作伙伴联合创新、开发、验证以及体验的中心,华为与全球400多家解决方案伙伴开展了广泛合作,共同开发工具、数字化转型服务和平台。借助这些创新举措,企业成为ICT生态系统的一份子,推动共生联盟和持续创新,加速数字化转型。

用阎力大的话来说,无论华为做平台+生态还是做平台的平台,核心是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7-12-26
走向“平台的平台”,华为重新定义未来趋势?
摘要:华为企业BG最近的几个新闻颇有意思。一个新闻是在2017年全球智慧城市博览会上,华为带着四个客户去领奖。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