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两年频频听到企业家大佬这么讲:“如果再重新创业一次,最重要的工作是去找人。”
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最大的困难是什么,钱?资源?不,是没有足够的人才。
为什么北上广深企业多、人才多,因为已经形成了一个大的生态,人才多,企业有的选,企业多,人才也有的选。
电影里那句经典台词“21世界最贵的是什么?人才”在今天体现的淋漓尽致,特别在技术含量高、变化快的行业,比如我身处的ICT领域。
日常采访中,常常听到企业领导抱怨招人好难,合适的太少。反过来从身边的朋友了解到的是,找工作好难,合适的好少。为什么?
一是技术迭代太快,昨天的知识体系很可能一夜之间就过时了,保持学习状态对于这个行业尤为必要。二是ICT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技术发展和商业模式愈趋复杂,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变成了刚需。
事实上,在此之前学生能力和企业需求就存在巨大鸿沟,现在只能说差距更大了。不是学生们不想学,是不知道该学什么,学生在校园里学的和实际工作需要存在较大程度的脱节,不是靠强制的几个星期、几个月的社会实践就能补足的。
这其中需要一条纽带把学生和企业串联起来,不仅要告诉他们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还得告诉他们该怎么学习,为他们提供学习资料,帮助他们更好的学习。
02
架起一座人才和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难吗?想一想这事就不简单。想要给各行各业都对接起来,那得是国家层面的干预。即便是某一个领域,也需要主流玩家都倾囊相授,才可能做出成果。
从这个角度看,如果一个企业能做到围绕自己的生态,给上下游产业链不断的输送人才,已经相当了不起了。为什么?因为到了这一步,说明企业的生态已经足够大、影响力足够强,必须为你的合作伙伴、客户负责,才能促进生态的健康发展。
细数ICT圈能做到这一步的,华为算一个。
论华为本身,全球范围广为人知,拥有领先的技术实力、商业成就和实践经验,端到端的的技术能力、产品和解决方案,数以万计的客户、合作伙伴。一个庞大的生态意味着人才缺口巨大,这是华为为什么如此看重人才生态建设的原因。
分析其人才生态建设成果,这么多年下来也是收获颇丰:
截至当前,华为已经在全球设立近50家培训中心,累计培训学员超过400万。
2013年推出华为ICT学院校企合作计划至今,已经在全球30多个国家300所知名大学、大专院校展开了ICT学院合作。在中国有云南大学、上海交大、西安邮电等;在海外有澳洲的悉尼大学、英国雷丁大学、萨利大学,巴西圣保罗大学等,ICT学院已经累计培养学生超过2万人。2016年3月成立华为中国合作伙伴大学,到目前用户数超过2万人,服务超2000家合作伙伴。
这也是华为ICT人才生态的第一层价值主张——纽带。在这条连接客户、产业伙伴、院校、教育主管部门、教育机构及更多第三方社会力量的纽带中,华为充当的是发起者和核心构建者的角色,最终希望实现多方共建、智慧共享、合作共赢。
03
联接不是最终目的,只是必要的手段。就像修路并不是只为了修路,而是为了通商,把人、货物送到目的地才是根本。这是华为ICT人才生态的第二层价值主张——通道。
ICT人才生态是华为与生态各方交流的通道,输送智慧和资源的窗口,是华为使能各方发展与成功的媒介。说简单点,把华为自身的技术能力、管理经验、商业实践以及行业洞察输出给生态的参与各方,帮助它们成长,迎接未来的挑战。
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华为的输出。这将直接决定通道意义的大小,华为一直提倡与生态中各方分享积累多年的知识、智慧、经验。
比如,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简称华为ICT学院)是华为为推动ICT技术的发展和传播,培养优秀ICT产业人才、,满足ICT产业生态链对人才的长期需求而设立的校企合作教育项目。值得一提的是,华为联合院校的专家、老师等,经过半年时间共同研讨形成的ICT学院课程包将于2017年推出,让学校在选择课程包时可以有自己的专业建设方向,相信这必将提升整个ICT学院在全球的运营水平。另外,华为已经发布了业界最全的ICT领域的职业技能认证,覆盖IP、IT、UC方向,比如交换、存储、云计算等基于单技术领域的,同时也有数据中心DC、企业通信EC等融合认证产品。华为的HCIE认证已经成为了业内的金字招牌。
人才联盟则是以华为为核心,将院校、学生、教育培训机构、合作伙伴和行业企业客户等有效联结,形成良性运转的人才生态链。主要举措有三方面,一是校企高峰论坛,高校与企业对接,了解需求才能更好的满足需求,其中2016年的高峰论坛覆盖120所高校、260家企业,800+嘉宾参与并进行 交流;二是ICT人才双选会,学生与企业双向沟通选择,在2016年,华为ICT人才双选会覆盖12个区域,为5000多名华为ICT学院的学生和企业建立连接,近千家企业参与;三是创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华为、院校、教育合作伙伴和华为产业链上N家企业有机的联接在一起,能够把ICT人才有效输送给人力资源短缺的合作伙伴。很明显,人才联盟的核心就是搭建起合作伙伴之间沟通的桥梁。
除此之外,面向合作伙伴,华为在2016年还成立了华为中国合作伙伴大学,为其合作伙伴的能力发展进行系统性的提升。一方面,华为合作伙伴大学为伙伴的售前、售后、销售、商务等业务类别员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一流的学习服务,满足不同业务人员的差异化学习需求;同时针对不同业务方向,建设了专业认证体系。考虑到伙伴人才进阶的需求,华为规划从L1到L5的职业进阶通道,帮助ICT人才规划他们的职业发展路径。另一方面,华为还面向伙伴的管理者们开设管理类的课程,从战略解码、经营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等方面全面性的提升伙伴的能力。
有源源不断提供基础岗位人才的,有帮助合作伙伴培养进阶人才的,再加上一套良好的沟通、互动机制,所有这些通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们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举例而言,华为的合作伙伴过去很多以卖产品为主,现在云计算时代那一套有点行不通了,转型摆在面前。怎么转,补充一两个人才能解决吗?显然不行,企业从上至下的理念认知、知识体系、组织架构等都得重塑,需要的是体系性的提升。华为通道的价值在此刻体现的尤为明显。
04
老话说有什么土壤结什么果。土壤是什么?是基础、基石。过去种地比的是谁家的地好,现在企业竞争拼的是谁家的人才多。
这是华为ICT人才生态的第三层价值主张——土壤。如今人的作用就像是土壤,企业的未来取决于人,人才生态将成为整个大生态的重要推动力。
站在这个角度,往小了说,ICT人才生态是华为为自己的生态发展而造就的土壤,这其中华为持续地为其输入养分,使能ICT人才生态茁壮成长,全方位提升客户、合作伙伴、院校、教育机构生态参与各方的竞争力。
往大了说,当下是个开放的时代,掌握了一门知识相当于敲开了一个垂直领域的大门,华为如此大力的建设人才生态实际上是在为整个ICT产业输送力量。
这片土壤正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伙伴从中受益。
05
未来正在加速到来,人才需求只会越来越旺盛,对人才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面对来势汹汹的人才大战,华为将继续提速对人才的培养和输送。
比如,在3月9日-10日的华为生态伙伴大会2017上,华为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东北大学、湖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等12所院校进行创新人才中心合作签约,进一步扩大ICT学院的覆盖范围。
据悉,华为ICT学院创新人才中心是专门针对重点高校的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属于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简称华为ICT学院)的最高阶形式。面向在校大学生推广最新的ICT技术与产品知识,鼓励学生参加华为认证,培养创新型实用人才,助力他们快速融入社会,并提高职业生涯起点,实现院校教育与ICT行业用人需求的快速有效衔接,算是华为ICT学院的再延伸。
再比如,针对合作伙伴没有能力建设线上学习平台的问题,华为今年会把合作伙伴大学的平台能力开放给核心伙伴。让伙伴可以在其中创建自己的课程,并对内部员工进行教学的管理、学习过程的检测和成果的检验。
此外,华为在2017年还将在课程建设方面加大力度,开发精品的用户课程和微视频,同时行业入门级的课程会对院校开放。去年华为只是面向合作伙伴开放大学的内容和服务,今年开始做了开放式的变化,在整个人才职业发展的孕育周期里面,华为将大学向前延伸,开放给院校。这种开放式的改变充分体现了华为乐于共享的理念,也体现了华为愿意与生态链各方共同推动ICT人才的培养与建设的决心。
总结全文,身处技术创新推动社会发展的时代,变革的节奏越来越快,想要一直立于不败之地,人才是最基础的基础,甚至可以说最终的一切比拼都是人才之间的竞争。
而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华为在ICT人才生态的建设上已经趟出了具有华为特色的一条道路。可以预见的是,伴随华为ICT人才生态建设的不断完善,必将推动华为ICT生态更快、更稳、更好的向前迈进。与此同时,华为也用实际行动为业界树立了一个范本,其中有很多可以借鉴学习的地方。
最后,希望更多企业重视人才建设,希望更多企业能加入到人才建设中。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