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巴塞罗那展览中,遇到不少华为高层。最大的当属任正非。他在自家展台停留较久时间,听业务人员讲解,并对其中的细节提问,还对技术趋势做出一些判断。可见,华为当家人并不是远离业务,而是活跃在第一线。
可惜没有采访到任老板。不要紧,这一次也采访到了华为轮值CEO郭平。采访的背景是,他在巴展做主题发言,面向全世界的媒体谈论华为对5G的态度,以及在5G来临之前的考虑。
由于信息量较大,我们一条一条干货列出,并有他的原话,深入探讨未来方向。
郭平认为,5G是公认的演进方向,但即便是最激进的运营商,5G商用也要等到2020年,真正大规模部署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所以,在来临之前需要做三件事情。
第一,增强接入的能力。未来,70亿人的连接可能只会占到总连接数的10%,而绝大部分的联接则会是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由于99%的设备还没有被连接,所以现在的任务是建立广泛的联结能力,比如华为正式成立了NB-IOT全球联盟,这使得运营商支持广泛应用的物联网市场成为可能。
第二,从供给驱动转变为需求驱动。其实就是根据客户的需求建设一系列解决方案,他以平安城市举例,说明在各行各业是如何共建一个解决方案。
第三,重新定义网络能力。这就是说,运营商要转型要发展,网络架构是不是也要随之改变?业务模式是不是也要多样化?华为有能力提供这些技术。
从这三点可以看出郭平的意思是说,5G之前有许多机会,运营商可以把基础架构做好,抓住4.5G这样的机会,看市场需要何种服务,然后再去组织力量提供服务。
这个问题较多人关注。因为,有人认为,运营商都在转型,华为能做什么?或者是,运营商也在建云,华为也在做云,两者业务是否重合?
郭平不这么认为。他认为以后运营商的机会很大,毕竟在全世界都在转向数字化的过程中,运营商将是一个核心的角色。基于这一点,华为也会持续投资,去支持运营商转型。
“未来五到十年是行业处于技术变革和商业模式变革的时期,我们和运营商的合作,从原来的产品到更多的解决方案,以及价值共同创造。我们是核心技术的提供者,建立各种形式的开放、合作和融合的联盟,帮助运营商转型。”
而在云的业务中,华为提供两种服务方式,一是提供硬件基础设施,也就是卖硬件产品,帮助运营商建立各种云。第二是卖能力,也就是卖的是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等各类资源,运营商可以在上面开展自己的服务业务。
郭平说的很诚恳:“现在云的重要玩家不是运营商也不是华为。而运营商和华为在一起,能够取得一席之地。”
华为从去年开始,宣布3年投资6亿用于5G技术研发。现在由于各种标准还没有出现,各类联盟还处于谈判的过程中,估计还要一段时间。但华为的态度很明朗,就是加快这个进程。
“尽可能的期望它的新技术和新业务模式,能够适当的进行一些解耦,这样的话,使得未来支撑新的业务模式成为可能。我们现在根据进度的发展,还会继续加大这方面的投资,并且在适当的时机,比方说国际电联和GSMA组织把5G的标准确定之后,我们就要从研究阶段,进入开发阶段。”
而现在各个联盟之间的争吵也好,各自提案,各建山头也好,都属于正常现象。华为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能以“开放、妥协、灰度”的态度广泛建立联盟,推进统一标准的建立。当前看,5G会比4G 、3G的更加统一标准,不会搞的那么复杂,增加运营商的成本。
顺便说一下现在华为推广的4.5G的优势:包括1Gbps以上的连接速度;随时随地有保障的高清语音和视频体验;NB-IOT技术支持下的大规模物联网能力;
在采访中,不少媒体关注华为高层对终端的态度,毕竟一些企业级的公司放弃了消费终端;同时,由终端业务又联想到华为的研发能力和对试错的看法。
郭平认为,未来是信息社会,每个人都在生产和消费信息。那么,信息的“管道”谁来做?这里面蕴藏着巨大机会。如果把他的这句话引伸下去,不妨看作华为的三大业务中,无论是消费者业务还是企业级业务,都是信息在不同的组织中进行流动,华为的任务就是如何快速的、制造更可能“宽广”的管道,这就是不同形态的产品。
华为的研究和开发是分开的。对研究的态度是多梯次、多路径、高强度的进行投资,也就是可以试错,但要抓住机会,目标是突破技术难题。而研究一旦落地,就进入开发阶段。这时候就是快速开发,而不是盲目试错,把管理松散或者管理无序也包括在里面。
这两者分开,也显示出华为对新产品和技术落地的把握能力。或者说,华为终端能迅速的崛起,和这两者分不开。一旦认准方向,就会持续投入,聚焦突破,不投机。现在华为2012实验室之前做的大量研究都应用到终端产品中。
郭平总结说,华为一直强调以用户为价值中心。放在终端这个新业务来说,就是所制造的产品必须要有价值,而不是以业务部门、甚至是某个人的价值为最终价值,这么看,就知道华为现在推出的笔记本还属于试水产品,要看市场的反应。而华为有诸多关系如内部关系、政府关系、客户关系等,要理顺这些关系,都是要以客户的价值为准,这样才能聚焦业务,快速成长。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