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瞩目的小米正式在港交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码1810.HK。
北京时间7月9日9点30分,带领小米走过8年历程的雷军在港交所敲响上市钟声,小米成为港股"同股不同权"创新试点的首家上市公司。
尽管小米此次IPO定价在发行区间下限17港元,市值543亿,不过还是难逃 "破发"难题。小米开盘价16.6港元,比17港元的发行价跌了2.35%。截至长庚君发稿,小米股价尚未拉回发行价以上,最低报16.00港元。
对比一开始市场曾给出的2000亿美元高估值,小米最终市值可能缩减将近75%。尽管雷军回应小米破发称公司长期的价值比短期股价更重要,不过破发毕竟不是好信号。
回顾这半年来"新经济"股们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似乎不尽人意。
在美国市场,先后登陆纳斯达克的B站和优信接连出现破发。
港股市场情况也不容乐观,今年5月下创下"2018年以来港股最大规模IPO"的平安好医生一路破发,市值蒸发超100亿港元;众安在线去年9月IPO后市值最高达到1400亿港币,当前缩水近一半;去年11月在港股IPO的阅文集团市值最高时接近千亿港币,目前缩水近三成。另外,有消息称即将在港股IPO的美团估值已经从600亿美元掉到400多亿美元。
雷军在上市前的致辞中也说道目前"大势不好",不过眼下仍有拼多多、映客、宝宝树、沪江教育等一众公司在准备IPO。到底是为什么在"局势不好"的当下仍有这么多"新经济"公司顶着破发的压力也要上市呢?长庚君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资本寒冬已经来临,但众多新经济企业仍然需要巨额融资,到二级市场寻求投资者成为最佳选择。
今年以来,整个一级市场充裕的资金面都在不断收紧,创业和融资环境在变得更加严峻严峻。公开资料显示,今年第一季度VC/PE机构新募集的基金数达634支,同比增41.8%。但总募资额同比下降31.7%,完成募集的基金数量同比下降54.82%,完成的规模也同比下降了74.85%。
尤其4月《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下称资产新规)出台之后,完成募集的基金在规模和数量上更是同比大幅下降,募资规模降幅超过80%,数量降幅达69.41%。
国内一级市场的资本寒冬才刚刚开始。但对于众多的小米和优信们,公司未来发展还将需要更多资金支持。比起继续融资,到二级市场寻求投资者成为小米们的最佳选择。
有投资人士预测,受政策方面影响,此次国内一级资本市场紧缩的情况预计到2020年都不会有太大改善。因此,新经济企业扎堆上市的背后是企业对 "缺钱"的恐慌,尽可能的快速上市并融到资金成为这些企业度过寒冬的当务之急。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