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北辰频道Jared
一度放弃氢燃料电池汽车的车企和科技企业的巨头们,近来好像又纷纷寻找氢燃料电池汽车这一“旧爱”了。这让人不禁问,喧嚣一时的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会重获新生吗?还是依然只是看起来很美?
据外媒消息,氢燃料电池厂商Plug近日宣布,亚马逊已经获得该公司最多23%股份的收购权,同时该公司将为这家在线零售巨头的仓库铲车供应燃料电池。
据悉,亚马逊与Plug的协议有可能重新点燃市场对燃料电池厂商的兴趣,其中包括BallardPowerSystems和HydrogenicsCorp,消息当日两家公司股价均上涨约6%。
氢燃料电池汽车从最初的广泛看好到失去资本支持,再到巨头们又纷纷开始吃上“回头草”。这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个长时间名存实亡的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市场会怎么发展?中国市场在此占据怎样的位置?
万千宠爱被冷藏氢燃料电池车命运一波三折
在回答上述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什么事氢燃料电池汽车?它和纯电动汽车,其实都是电动汽车,区别在于纯电动汽车是直接向电池里充电,而氢燃料电池汽车是给汽车加氢,通过氢氧离子的化学反应“现场发电”。
更重要的是,氢燃料电池车的安全性能够得到保证。比如,储氢瓶为开放式布设,不会形成密闭空间,氢气泄露的话也可以及时疏散。此外,氢燃料汽车和化石燃料一样添加快速,而且比纯电动汽车跑得远。
也正因为这些优势,燃料电池汽车曾一度成为了资本的宠儿,当时业界预计这种技术将获得电动汽车和铲车的广泛采用。
只不过从1994年第一辆燃料电池汽车(奔驰NECARI)的诞生开始,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制造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并受基础设施的限制。该技术未能取得大规模发展,从而失去投资者的支持,最后被“打入冷宫”。
2014年12月,在众多的质疑声中,丰田Mirai在日本上市,售价为723.6万日元(约折合人民币37万元),相比十年前100万元美元的成本,如此飞跃性的进展,让人们再次看到了燃料电池汽车的未来。
尽管如此,直到2016年初,思迈汽车信息咨询公司的一份研究仍然显示,氢燃料电池汽车(FCV)在与传统的燃料汽车与电动汽车的竞争中优势不大,预计到2027年,FCV在车市中的占有率甚至不到0.1%,并据此推断,氢燃料电池车难以普及。
被打入冷宫的燃料汽车缘何重获市场关注
只不过这一切到了2017年似乎有了改观。各家车企都在为燃料电池汽车领域的领先地位摩拳擦掌。
现代汽车宣布,计划于2018年平昌冬奥会期间,推出一款全新的氢燃料电池SUV。
现代与丰田、本田、宝马、戴勒姆、林德、壳牌、道达尔等13家汽车制造商和石油能源公司一道成立了氢能源委员会,计划在5年内联合出资107亿美元用于氢能源相关产品的研发。
美国尼古拉汽车公司宣称,计划建造364座加氢站,覆盖美国和加拿大,2018年开工。
北汽福田的60辆8米氢燃料电池客车将以团体班车的形式5月份在北京上路,2017年计划全国推广500辆以上。同时表示,氢燃料电池客车产品已具备商业化规模推广的条件。
宝马透露氢燃料汽车将在2021年上市销售。
不仅如此,政府也在大力发展氢燃料汽车,并积极推动配套设施的建设。此前,韩国政府曾表示将在国内新增100个加氢站。今年2月,韩国国内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计划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推动燃料电池汽车的部署。日本东京正致力于在2020年的奥运会之前创建“氢能社会”,普及氢能燃料电池。
国外专业网站发布的第9期全球加氢站统计报告显示,2016年全球新增92座加氢站,创增长数新高。截止到2017年1月,全球正在运营的加氢站达到274座,其中有4座是2017年初开放。
或许正是这些配套设施的逐渐丰富,以及技术的发展,燃料电池的造价也在大幅下降,行驶的里程大幅提升,让巨头们再次关注到这一领域。
PlugCEO安迪·马什在采访中表示,亚马逊将在今年为旗下11座仓库的铲车配备氢燃料电池,从而提高铲车的工作时间并加快充电速度。根据协议,亚马逊今年将采购7000万美元的燃料电池,并很有可能在明年翻倍。
中国市场受期待或能加快市场化节奏
氢燃料电池技术在中国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今年1月,我国自主研制的首架有人驾驶氢燃料电池试验机在沈阳试飞成功。飞机飞行高度320米,全程零污染排放。据媒体报道,我国成为继美、德之后第三个拥有该技术的国家。
但是,当前大多数中国车企将主攻方向集中在纯电动上,一些企业在燃料电池上有不同程度的研发储备,仍无法与日韩企业相提并论。国内产业链在燃料电池关键技术上也与国际巨头存在大的差距。
好在,我国对燃料电池汽车的政策导向明确。与此同时,业界也看好中国市场,并认为中国市场强大的驱动力不仅能带动全球电动车发展的步伐,假如能在燃料电池汽车上多出一点力,将会加快燃料电池汽车领域市场化的节奏。
(微信公众号:易北辰)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