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的历史其实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那时作为互联网雏形的“星际计算网络”(intergalactic computer network)的概念刚刚出现,可能当时的人们可能都不会想到,在之后岁月中,互联网以及云计算可以对整个世界都起到了如此之大的影响。
在过去的十余年间,大多数企业对于云计算的态度从抵触与排斥转变为了认同与接受,因为云计算早已成为了维持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命脉。
因而对于CIO们来说,问题的关键不再是他们是否应该去应用云计算,而是他们能够多快让企业完成“上云”的过程。下面我们就从一些关键方面来大致说明下云计算的发展历史,以及它如何对我们产生了如此之大影响。
谁创造出了云计算?
云计算的发展历史上其实有很多的阶段,其中包括网格计算与效用计算、ASP以及SaaS,但是如本文一开始所述的那样,这种通过全球网络来提供计算资源服务的概念却源自于1960年代。在那一段时期内,JCR Licklider提出了“星际计算网络” 的概念,而后他又在1969年负责了对美国“尖端研究项目管理局网络”(ARPANET)项目的开发工作。
对此,管理服务供应商Cogeco Peer 1 的VP兼总经理Susan Bowen表示,Licklider所传达出的愿景就是让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实现彼此的互联互通,并随时随地去访问任何站点中的程序和数据。
Bowen说道,“Licklider的设想奠定了网络计算的基础,这是早期云计算的前身,它将地理上分散的计算机连接了起来,并形成了一个松耦合的结构。而后这又促使了效用计算的发展,这更接近于Licklider最初的设想”。
“而且这与我们今天所认知的云服务更为接近,服务供应拥有、运营和管理着计算设施和资源,然后依照客户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并收取费用”。Bowen补充道。
而其他一些专家将云概念的产生归到了计算机科学家John McCarthy身上,他提出了计算可以作为一种公共事业来交付的概念,这点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服务局(Service Bureaux)。
1960年及其稍后时代中的云计算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云计算已经在许多不同领域中“开花结果”,其中最新的就是Web 2.0的出现。不过,由于互联网在20世纪90年代时才开始提供可观的带宽,所以对于大多数公众来说,云计算是个“发育迟缓者”。
云计算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里程碑可能就是1999年Salesforce的成立,它首创了通过网站提供企业应用的概念。而随着Salesforce的崛起,其他的软件供应商也纷纷开始提供了自己的云服务产品。
而随着Web 2.0的发展,云计算与SaaS中出现的另一个里程碑就是Google与其他供应商开始提供例如Google Apps这类基于浏览器的企业应用程序,而Google Apps正是如今广为人知的G Suite的前身。 同时,微软也依然是主要参与者之一,通过自身与G Suite相对标的Office 365,微软依然让自己了在企业应用中的保持了一定的地位。
传统供应商VS云原生供应商
除却微软,像甲骨文和SAP这样的传统软件供应商也在过去十年间鼓励用户将自身本地部署的软件产品升级到基于即付即用模式的云产品。
这也让企业IT部门逐渐摆脱了总是将软件和硬件视作为一种定期“爆发”式的资本支出。随着企业愈发习惯于即付即用式的云产品计费模式,他们会将IT购买视为一种日常的支出。
但其实在SaaS领域中,依然还有很多的市场增长空间。IT市场观察机构Synergy Reserach Group首席分析师John Dinsdale指出,仍有大批企业依旧没有进入到云端。他说道,“像微软、SAP、甲骨文和IBM这样的传统企业软件供应商依然拥有大量的本地产品客户,而这些供应商如今正极力促使这些客户去使用SaaS产品。与此同时,像Workday、Zendesk和ServiceNow这样的云计算供应商将继续在市场中‘煽风点火’,这会有助于推动企业在SaaS上进行更多支出”。
IaaS与公有云
众所周知,云计算发展中还有一个里程碑就是在2002年出现的AWS,它可提供一整套基于云的基础设施服务,包括存储、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等。
之后,在2006年,Amazon针对于商业网络服务推出了Elastic Compute Cloud(EC2),并允许小型公司和个人用户租用那些用以运载自己应用的计算资源。
如今的AWS早已成为了IaaS市场中绝对的领导者,而且它每年依然会持续为自己的云服务组合增加数千种全新的服务和功能,自身价值也高达数十亿美元。
根据Gartner在2017年发布的数据,众多企业每年在AWS上的花费超过了500万美元。Gartner在报告中写到,随着AWS海量的服务组合仍旧在不断地丰富,以及AWS对于各类IT市场的影响力愈发增加,它成为了企业应用IT战略时最优先考虑的供应商。而且尽管AWS不总会是一个能够符合全部企业需要的完美选择,但是它已经成为了市场中的“安全选择”,这会为AWS吸引到那些渴望最广泛服务能力并寻求长期市场领导地位的客户。
云计算三巨头如何推动了云计算的发展?
更值得一提的是,Amazon一开始就是向创业公司推销产品与服务,并宣称公有云是企业开展业务的最佳方式,因为企业可以节省大量的服务其、存储和网络设备成本。而正因为与此,AWS催生了大批的“云原生”公司,这些公司能够通过业务敏捷性为自身带来创新,从而使得自身在与同行业对手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而同为IaaS供应商的Google Cloud Platform(GCP)也应用了类似运作方式,它专注于去获得哪些创业公司客户,然后提高自身服务的企业适应性,以提高对更大范围内客户的吸引力。
而微软则主要依靠于自身在于Azure公有与以及企业办公软件,它的打法与AWS和GCP有所不同,但也有自己的一些优势。虽然AWS和GCP都在不断地提升自身产品的企业适应性,并着眼于征服全球的企业IT市场,但微软却更加了解CIO,公司知道CIO们想要去寻找一家什么样的供应商。
最初,微软于2012年推出了PaaS服务,而之后在2013年春天,Azure的业务扩展到了IaaS层面,并同时推出了Azure Virtual Machines服务的通用版本。而在微软长期用户的支持下,微软也将自身的业务中心转向了Azure,因而分析师们通常会将微软评选为仅次于AWS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的IaaS供应商。
在Gartner 2017年的IaaS魔力象限中,Gartner写到,微软通常会被客户选择战略性的云供应商,这些客户会关注于微软的技术或微软的那些整体云战略,后者是一套涉及到IaaS、PaaS、SaaS和本地服务的完整方案。如今的微软正在将Azure与公司其他众多的业务产品和服务捆绑在一起,因而Azure客户的规模仍在不断提升,这其中大部分客户每年支付的费用多于50万美元,而还有一小部分客户的支付的年度费用超过了500万美元。
其他供应商的“云端进化”
另一方面,云也促使了众多其他的供应商调整了自身产品组合和商业策略,以便应对企业IT购买的变化。
例如,HPE、Dell和VMware等公司一开始均打算与Amazon、Google和微软这三头进行正面竞争,并以为巨头们创造竞争压力为由,在过去的五年多时间里不断地推出自己的公有云服务。
尽管目前有公司已经完全退出了云计算这场游戏,但VMware和Rackspace仍旧在坚持,不过他们的策略与三巨头很不一样,他们将自身定位成一种管理服务商(MSP),旨在帮助企业管理那些运行在其他服务供应商服务中的工作负载。
以Rackspace为例,它早已失去了那种在IaaS市场中的早期优势,并在2015年左右开始转向帮助企业管理他们在AWS、Google和微软IaaS中的部署工作。这个转型收到了回报,对于AWS服务的管理工作是Rackspace整个业务中增速最快的部分之一。
同时,VMware在2017年4月将自身公有云业务卖给了法国IaaS供应商OVH,而在此之前,VMware已经花了数年时间重新将自身定位成了混合云供应商,以帮助企业管理他们在AWS或微软云中运行的系统与程序。
云计算热潮还会持续吗?
Synergy Research的Dinsdale的表示,未来十年内云计算将依然会很重要,因为企业对于云计算需求依然在增加,而且,随着供应商不断的经验积累与功能改进,许多传统云计算的弱项也被转化为了强项。但是,尽管云依然还是会为供应商来了大量的收入,但是由于云市场本身体量已经足够巨大,市场增长率将会放缓。
原文作者: Arif Mohamed
翻译与整理:T媒体 张飞逸
推荐阅读
云计算三巨头PK,哪个才是你的"Mr.Right"?
2018年,SaaS行业的全球趋势及增长预测
据报道,网络攻击者可以在数小时内攻克目标
2018年6月15日 一场「中国软件渠道伙伴大会」将在北京举行,欢迎您的到来,我们共谋未来发展。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拥有独到技术优势的台积电,迫使美国芯片低头,接受涨价要求
- 这个双11,品牌力和经营力,京东帮品牌们一站拿捏
- 加码电站硬科技,阳光新能源重磅发布电站“魔方”技术平台
- 李彦宏眼中的AI之路:泡沫不可避免,要成为1%
- 某“口红一哥”带货越来越贵 妈妈内衣涨4倍 百元以下洗发水消失
- 刚筹建28纳米芯片工厂,印度就吹更大的牛,将在8G领先全球!
- 骁龙8G3手机纷纷降价,这些手机已降至2000元,双十一值得买
- 绿色领航 数链未来 2024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开幕
- 困境中的哪吒汽车:起了个大早,赶了一个晚集
- 净利 下跌,从九阳股份近三年的业绩变化看企业面临的困局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