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哥有个毛病,喜欢捯饬自个儿、穿新衣服,但就是不爱逛购物中心,也不喜欢花时间在网上淘衣服。为啥?为了买件衣服,要在服装店里挑来挑去,跟店员掰扯半天,或者刷1、2个小时的手机,看十几二十个品牌,挑几十上百种款式,这可真不是哥爱干的事儿!
不过根据戏哥的观察,跟哥一样有这毛病的,绝不是少数。有需求就有市场,迟早有一天,有人会“发明”个什么东西来解决这个问题。
帮人挑衣服也能成为一门生意?
让别人来帮咱挑衣服算不算一个方法?
比如你只需要在网上填写你的尺寸、预算、风格偏好,交138元人民币造型费,就会有人帮你挑选适合你的服装,然后每月送5件衣服或配饰到你家,你试穿完,喜欢就付款,不喜欢就退回去。购买其中任意一件,138元造型费都可以拿来抵扣。
如果的确能做到挑选出的服装都是我喜欢的,我觉得这种方式真的挺省心的。但从商家角度,这样的做法好像有点费劲了,戏哥担心盈利会有问题。不过提供这项服务公司Stitch Fix的处境,看起来并没有戏哥想象的那么困难。就在上周,有消息称Stitch Fix正在申请IPO,据说年销售额超过5亿美元,而且这个数值还在增长。
其实能不能盈利,关键在于推荐成功率。Stitch Fix和200多个女性品牌、50多个男性品牌合作,它会从里面为客户挑选服饰,它还有自己品牌 Hawker Rye等。Stitch Fix 采用了“ 数据科学+造型师 ”的模式,推荐成功率非常高。Stitch Fix的5000员工中有3000名师造型师,80名数据科学家。
Stitch Fix挖来了Netflix 的数据科学部门前副总裁 Eric Colson担任公司首席算法官,加强公司的数据能力。数据科学与造型师建议相结合 ,能更精确地帮助顾客挑选单品 。算法根据多源信息(顾客调查、天气、Pinterest 讨论板等)作出推算,接着造型师利用自己的丰富经验再次审核,最后挑选出五件单品。当推荐机制越来越精准,回头客也会越来越多。
满足个性化太难?
Stitch Fix模式会不会是一个例外?
Stitch Fix做的这个业务是“个性化推荐”,跟大家所熟悉的淘宝、京东App上的个性化推荐是一个性质。不过因为淘宝、京东没能拿到你的尺寸、对服饰的风格偏好等,加上基本都是算法处理的,所以它们的推荐结果都是很粗糙的。Stitch Fix把这个功能单独拿出来,做成了一个专业的业务。在美国,除了Stitch Fix,还有Trunk Club 、Bombfell、Dia&Co,等个性化推荐公司都已经初具规模。Trunk Club算是这个领域的“元老”,也曾经是Stitch Fix模仿的对象。
Stitch Fix模式的奇妙之处在于,如果让消费者自己去网购或线下购物,有些品牌或款式他们压根儿就不会注意到,这种推荐机制无疑给很多品牌提供了接近消费者的机会。另一方面,Stitch Fix所推荐的衣服不是独家发售,价格不是最好,物流不是最快,却能卖的很好,因为它有一个优势:很强的关联性。顾客一旦缴了造型费,只要款式喜欢,就一定会从Stitch Fix买下服饰,而不会转而通过其他途径去买。
戏哥前段时间沉迷于互联网个性化定制不能自拔,因为察觉到千禧一代对个性表达的需求非常强烈,觉得个性化定制肯定会成为消费升级中很重要的一个领域。而京东、阿里都开始正式搞定制。但咱主编一直不看好它,说现在国内的柔性供应链还不够强,网红店等已经占掉了很多现有的柔性供应链产能,定制始终都是反现代化生产、降低生产效率的做法,现在不可能大面积铺开。
戏哥承认这些的确都是目前必须正视的问题。但个性化的需求是不会因此而消失的,它会找到其他的实现途径。既然个性化定制的最大难点在于生产安排,那么像Stitch Fix那样,跳过生产、用已有的成衣来满足个性化需求,也许未尝不是一种可行的途径。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