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阿里巴巴集团(NYSE:BABA)公布2015年第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阿里巴巴旗下云计算业务阿里云营收6.49亿元,同比增长128%,连续两个季度成为阿里巴巴收入增速最快的业务。
而对比国际云计算巨头,亚马逊最新一季的财报显示,云计算服务AWS收入同比增长78%,而微软Azure业务的增速仅为8%,远低于阿里云128%的增长速度。因此,阿里云已成为全球增速最快的云计算服务商。
云计算进入高速增长期
虽然多家科技巨头的云计算业务增速不如阿里云,但不可否认的是,全球云计算服务正在进入高速增长期。
彭博社10月23日撰文称,云计算正在给亚马逊、谷歌和微软带来真金白银。文章指出,在亚马逊、谷歌和微软最新公布的财报超出预期后,这三大巨头的市值增长了近900亿美元。而在增长的背后,则标志着云计算正在成为支撑其股价的重要因素。
谷歌、微软和亚马逊的营收之所以增长,彭博社认为,这一定程度上源于他们变身为计算资源提供商,为越来越多寻找低成本替代方案的企业提供服务。而这三大巨头业绩增长的背后,则凸显了云计算行业先行者与后来者之间不断扩大的差距。
《经济学人》本期也撰文指出,由于迁移成本很高,云计算行业将强者恒强,已经跑马圈地占据市场大半份额的云服务商将继续保持优势。
而作为中国最大的云服务商,阿里云其实已在享受计算经济带来的真金白银。财报显示,本季度阿里云的高速增长得益于企业付费用户数量增长,以及为用户提供更为丰富的云计算、大数据产品。在刚刚结束的云栖大会上,阿里云更是密集发布了DT PAI、 E-MapReduce、混合云、云服务器2.0、IOT解决方案等15款新品,再次彰显了其在计算领域的领先地位。
根据IDC数据显示,2014年,阿里云在中国公有云市场的占有率达29.7%,超过亚马逊、微软和IBM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总和,稳居中国公有云市场的领导地位。根据IDC预测,中国公有云市场未来几年将保持高速增长,预计到2018年,中国云计算市场将达到20亿美元,而SunTrust分析师则认为,到2018年,阿里云业务的收入将达到12亿美元,占据国内60%以上的市场份额。
IDC常务副总裁Jeffery Yao在“云栖大会”上表示,“美国的公共云市场占全球公共云市场的60%以上,现在中国公共云市场比较小,但在发展速度上,中国的速度已经达到了美国的2倍,所以我们预计这个比例也会发生相当快的变化。”
马云编织了一张大网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曾在致投资者的公开信中表示,云计算是阿里巴巴未来十年的核心战略之一,将不惜一切投入发展数据技术,让数据和计算能力成为普惠经济的基础。
而在云栖大会上,马云再次强调了“数据和计算能力给人类带来的普惠价值”。10月26日,马云终于让我们领会到了什么是“普惠”。在当天新闻联播后的超黄金广告时段,阿里云反复提到的这句“为了无法计算的价值”,就是在宣告,阿里云希望从幕后走向台前,从定制走向普惠。
其实,马云的“普惠”之路早在去年起就已经初现端倪了。2014年,马云那看似一笔笔风马牛不相及的收购,实则是在编织一张“普惠”的大网,而这张大网不仅涵盖了各个行业的方方面面,更是为阿里云成功开启了一条商业化的运营之路。
比如:为微博提供CDN(内容分发网络)服务,为影视公司提供视觉云,为医疗行业提供医疗云,收购高德和UC则可以完全抛掉原有的服务器,选择阿里云的服务。这一系列的布局不仅节省了一大笔开支,同时还可以在行业内起到先锋的作用。
只是当时虽然阿里云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由于受制于国内的发展现状,其云计算业务并没有明确的用武之地。不过,在时隔一年之后的2015年“云栖大会”上,大量激增的参会人数和参展企业令阿里云看到“从幕后走向台前,从定制走向普惠”的机会来了(注:云栖大会参会人数达2.2万人,参展企业200多家,120多万人通过网络观看直播)。
尤其是通过超黄金广告时段我们可以看到,阿里云提供的服务已经涉及到了方方面面。比如:在微博上发布每一条信息和图片,在天猫的每一次购物交易,通过12306购买火车票,这些的背后都是阿里云在提供计算服务支撑。
所以,阿里云希望加速成为“基础服务设施”的提供者,就像普通人每天都离不开的水、电、煤那样。正如Jeffery Yao所说的那样,“中国公共云市场正在高速发展,因为以后所有的生意都会发生在云上。要上云还是不要上云,这个讨论应该要结束了,不要再去做这样无谓的,或者没有意义的争论了。现在应该考虑什么时候,何时上云,以及怎么去上云。”
-----------------------------
作者简介:刘勇,微信公众号:kejishuoshuo(科技说说)。QQ:7048105。您的关注和分享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