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显然,下沉市场从增量上来说,已成未来中国经济中最大的一块蛋糕,而社交电商,又是逐鹿下沉市场的重要武器。
①
最近杭州的电商圈真是风起云涌。云集刚刚于5月3日在纳斯达克敲钟,贝店马上又宣布已经完成8.6亿元融资。
据来自新华社的报道称,国内社交电商平台贝店日前完成8.6亿元融资,高瓴资本、襄禾资本、红杉资本、创新工场、高榕资本、IDG资本、今日资本等投资机构参与投资。贝店表示,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贝店的供应链体验升级,深耕源头供应链,打造社交驱动的柔性供应链基础设施,全面提升KOL(关键意见领袖)社交零售体验。
在完成这一轮融资之后,尽管与阿里巴巴等还存在数量级上的不小差距,但从规模上看,贝店应该可说已跻身杭州一线电商平台之列,同时也为杭州电商之都的称号增加了砝码。在杭州,全国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电子商务网站,数不胜数的电子商务服务商聚集。
集聚效应和阿里生态的溢出效应之下,不断有新的电商势力崛起于此,其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贝店就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例子。从数据上看,贝店已经相当上规模:据媒体报道,2018年贝店单季度订单量突破一亿,2019年初,贝店会员数量超过了5000万。依据QuestMobile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2018年度大报告》显示,贝店截至2018年12月MAU同比增长高达1837.3%。
但对于很多人而言,“贝店”又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词汇,就好像从石头缝里突然蹦出来的一家企业。而其中一部分原因应该归因于其发展过于迅速。如果按公开资料所显示的贝店创立时间2017年8月开始算,至今不过才一年半多的时间。
崛起越来越快!这是近期中国互联网公司发展的又一典型趋势,不止是贝店,看近期的几家明星公司就知道了从趣头条到拼多多,再到瑞幸,其发展壮大一家比一家更快。快节奏成为中国互联网下半场竞争的一个共同特点。
②
在瑞幸宣布IPO的时候,微天下曾经分析过,“无论是瑞幸还是拼多多,它们的快速成长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高起点、大投入、快扩张创业,一切都是成熟创业者的谋定而后动,秋风扫落叶式的扩张,最后毕其功于一役。对于普通的、草根的创业者来说,这世界实际上变得更残酷了。当年马云的传奇、马化腾的传奇,将很难再被复制出来。”
实际上这一判定在贝店身上依旧适用。贝店的崛起也不是平地起高楼,而是有起点很高的背景。贝店的背后是国内垂直电商巨头贝贝集团,占有相关行业大概七成的市场份额。如果考虑到贝贝集团创始人张良伦是从阿里巴巴离职创业,更远甚至可以追溯到阿里系。
2011年8月,张良伦拉拢原阿里旺铺技术经理郁佳杰和学弟柯尊尧,一起进行电商创业,到2014年4月瞄准母婴电商领域创立了“贝贝网”,2017年6月,贝贝网升级为贝贝集团,仅仅两个月之后,张良伦又创立了贝店,这才有了后来的故事。
贝店和贝贝网是两个平行的企业,并没有很复杂的关系,但有一点却是确定的,即贝店的初始用户中的很大一部分是来自贝贝网的用户。在贝贝网,宝妈等女性用户群体是基础用户,而贝店也主要是为用户提供居家、服饰、美食、美妆、母婴等全球好货。
贝店得以迅速崛起的的另外一大原因是选对了风口。2017年8月,贝店创立时正逢中国社交电商发展的关键时间节点,“电商+社交”成为中国电商行业新风口。在这一点上,贝店迅速成长的背景原因与拼多多非常相似:避过传统电商行业用户增速大幅放缓,流量红利消失殆尽,线上获客成本逐步攀升的不利大环境,充分认识到社交电商正成为电商新流量的探索者和下沉市场的开拓者,从而抓住了正在觉醒的下沉市场用户,以及正从线下走向线上的“五环外”消费者人群。
按贝店董事长张良伦的说法,社交电商的出现重新定义了每一个消费者和用户,在社交电商领域,每一个用户既是购买者,同时也是分享者。
③
讨论贝店的崛起,有一个关键问题无法回避:社交电商既然是风口,那么就很容易成为红海,现实是市场上除了不少创业公司之外,包括京东、苏宁、唯品会、娃哈哈等电商或者传统快消品巨头,也都纷纷入局,相比之下,贝店的特色在哪里?
在相关融资报道中,贝店董事长张良伦曾经说过的一段话或许可以成为观察贝店的入口。张良伦说,“零售社交化、社交KOL化已成为不可逆的趋势,社交电商正在通过前端流量创新反向驱动后端供应链创新,形成自己的商业模式壁垒”。
在这段话中,“零售社交化”可谓已成所有社交电商赛道上玩家的基本共识,被贝店的特色则集中表现在更进一步的“社交KOL化”,以及“通过前端流量创新反向驱动后端供应链创新”。
实际上这一点在贝店的融资过程中也已表露无遗。贝店的融资资金就是要用于贝店的供应链体验升级,深耕源头供应链,打造社交驱动的柔性供应链基础设施,全面提升KOL社交零售体验。
也就是说,首先在商业模式上,贝店主打的是社交电商大概念之下的KOL社交电商,以KOL为节点进行多社群精细化运营。这是拼多多和云集所不曾主张的。
社交电商的共同特点是以人为传播核心,依托人与人分享的社交传播,实现商品传播自主化与用户需求多元化。在此之下又可以分为四大派别:以拼多多为代表的拼购型,以小红书为代表的内容导购型,以有赞为代表的商城服务型,再就是以贝店为代表的KOL社交型。
KOL社交型的优点是可以最大限度放大“人”的传播效率。就像顾荣曾经说的,贝店的每个店主都是一个意见领袖,而不是单纯的零售者。过去,意见领袖是少数人的代名词,但在社交电商的环境下,个体被得到了极大的赋能,只要个体所推荐的东西有人喜欢,个体说的话有人认可,那么ta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意见领袖。
以KOL为基点最大效率的促进用户裂变,这应该是贝店一年多以来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④
再看“通过前端流量创新反向驱动后端供应链创新”。这实际上应该指的是在零售服务上也将“人”作为核心,通过不断触达商品源头,以打造源头供应链,为用户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消费服务。
说白了,就是在通过社交电商获取用户之后,再通过供应链创新以向用户提供更物美价廉的商品,从而提升用户粘性,继而实现用户的持续增长。
贝店总裁顾荣将这种供应链创新描述为“品牌直供+工厂优选+产地直采”,在本质上就是通过赋能源头供应链赋能实体经济的源头供应链模式。在与全球数万个优质品牌商、源头工厂以及农产品基地达成 合作之后,建立起一套完善、高效、安全、健康的供应链体系,将社交人群与实体企业链接起来,以使消费者可以花更少钱买到更好的商品。
而结果就是,在贝店上经常能看到一天时间卖出800多吨的纸巾,一天时间卖出140万个柚子,一个月内卖出1亿斤农产品⋯⋯这样的盛况。
所谓源头供应链模式,对于消费者而言,实际上就是在去除层层中间环节之后的更优价格,以及在获取更优价格的同时也能享受到的更优服务。
为了实现这两点,贝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在供应链端实行的“一县一品”扶贫助农计划、深入农产品源头打造网红农产品的“产地直供”,深入工厂为用户寻找价廉物美的优质商品的“厂牌500”计划等;而在服务上,则是制定更为严苛的货品采购和售后服务体系,成立了“贝店好货联盟”,并推出“三赔计划”(即“假就赔、贵就赔、慢就赔”)等,以此来扩大用户规模、提升增长速度。
这次贝店拿到的8.6亿元融资,应该有大部分是用在这两个领域。
⑤
现在看,“下沉市场”已然是2019年中国互联网业最热门的词汇,没有之一。大小巨头们都在盯着下沉市场发力。
下沉市场的火爆原因很复杂,但从资本角度看,这次跟投了贝店的高榕资本其创始合伙人张震刚刚披露了一组数据颇耐人寻味:三、四线城市过去几年在社会零售领域的增速非常快,达到了12%~13%。一、二线城市的增速在放缓,三、四线城市占到整个社零消费盘子63%以上,比一、二线加起来都要大得多。随着互联网、电商向三、四、五线城市的渗透,消费人群接触到更多的服务,市场机会很大。
张震称,一线城市去除房贷以后,可支配收入为负,但是三、四线城市的消费总额和可支配收入之间,还有空间,意味着消费额依然可以往上涨。同时农村市场的消费增长率高过城镇居民,因为没有房贷压力,未来的消费增长空间很大。
很显然,下沉市场从增量上来说,是未来中国经济中最大的一块蛋糕。这也足以解释为什么资本纷纷开始追逐下沉市场。
再回到贝店,对这家新兴电商平台而言,最大的前景也在于下沉市场。其主打的零售社交化、社交kol化模式虽然未必能够在中国通吃全部市场,但考虑到下沉市场很可能是未来数年内的主要增量市场,零售社交化、社交kol化也不排除有成为未来电商主流模式的可能性。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