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消息,国际知名数据公司IDC(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发布“2017 IDC Fintech全球百强榜单”,作为唯一入选 TOP50 的中国企业,平安科技以38位的排名使中国企业在此榜单中的排名再次向前刷新。
IDC的FinTech Rankings Top 100排行榜至今已经是第十四次发布,考虑到金融科技这一概念本身才流行不久,已经有相当历史的该榜单是国际上含金量最高的金融科技排行榜单之一。在历次排行榜中,也曾有少数中国Fintech企业入选,排名一直不高,但近两年,随着中国整体金融实力和科技实力的进步,中国Fintech企业的排名节节上升,从前六十到前五十,这次平安科技的入选则直接将排名推进到第38名,成为中国金融科技公司强势崛起的一个缩影。
在众多榜单中,IDC的FinTech 100是要求比较严格的一个榜单,除了评估技术能力、创新能力之外,对上榜企业的财年总收入、金融服务行业相关业务的收入都要进行评估,如果侧重考虑在FinTech领域的融资额、商业模式创新、投资潜力值等因素,中国FinTech企业的进步则更加明显,比如在毕马威和H2 Ventures联手发布的Fintech 100排行榜中,就有大批新创立的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入选,成为最大的一个版块。
中国FinTech公司的集体崛起使一些欧美同行深感其行业垄断地位正在受到威胁,早在两年前毕马威榜单推出时,《金融时报》就报道说,英国计划把伦敦打造为全球金融科技之都。“但随着中国公司的崛起,这一地位已无保障。”
科技含量更高的榜单,为什么是平安科技?
在本次IDC FinTech百强榜单中,中国有四家企业入围,平安科技排名38,恒生电子排名54,文思海辉排名55,华讯网络排名64。
检索往期排行榜单可知,其余三家均曾经在往期榜单中有所露面,只有平安科技是第一次上榜,而且一上榜,就刷新了中国企业的排名记录。以前唯一排名进入过前50的中国企业是恒生电子,去年曾排名第46,但今年却后退了8名,可见上榜企业角逐之激烈。
在一般概念中,Fintech企业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为金融公司提供技术服务的公司,包括硬件、软件及其他IT 设备和技术支持,恒生电子、文思海辉、华讯网络应该都属于此类;第二类是采用互联网技术等科学技术手段开展金融服务的公司,俗称“互联网金融”公司,因为中国互联网金融最为发达,在毕马威榜单中上榜的多数中国FinTech企业都属于此类。
但平安科技应该比较特别,它不是互联网金融公司(比如毕马威榜单中的陆金所),也不是纯粹的以为金融公司提供技术服务为目标的公司。平安科技介于两者之间,它比恒生电子更具互联网性和创新性,而比互联网金融公司又更具科技性,属于科技+互联网+金融。
看平安科技在平安集团内部的角色定位就知道了:作为平安集团的高科技内核,平安科技坚持“科技引领金融”,往“移动互联”、“云”、“大数据”三大方向发展,打造先进的IT组织、强化基础支持核心业务、携手平安集团各业务公司开拓创新,探索互联网新业务模式。
因此,在这次IDC FinTech百强榜单评选中,决定平安科技入选的实际上是其在前沿技术创新力和技术输出力上面的得分。
在平安科技,这类前沿技术涉及范围相当广,比如其开发的人脸识别技术,在国际权威人脸识别公开测试集LFW(Labeled Faces in the Wild)的评比中,就以99.8%的识别精度和最低的波动幅度,位居世界前列。
除此之外,平安云、欧拉图谱、伺客等平台产品也为各大企业提供了一整套解决方案,平安科技在金融、医疗、地产、汽车等众多领域也都有技术布局。
在7月份同样是IDC 评选的另一个China FinTech Pioneer(金融科技先锋者)TOP25榜单中,平安科技也入围其中,排名第四。
金融科技领域需要更多“硬派”企业
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是中国在金融领域后发优势的体现,也是中国互联网经济堪以自豪之处,但长期以互联网金融方面的、主要是商业模式的进步与创新代表中国金融科技的水平是不够的,中国需要更硬的 FinTech,以实现整个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如IDC所称,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技术和社交为代表的第三平台及其基础之上的3D打印、机器人、物联网、AR/VR、认知系统和下一代安全等六大技术将成为金融行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利器,在这些领域,在新一轮的金融科技时代,未来十年中国金融行业将涌现出一批具有创新性的金融科技先锋企业,尤其是中小型金融科技创新型企业。
从这一角度看,作为平安集团的科技后盾,主攻硬科技的平安科技,应该说是中国金融科技领域的“硬派”代表,这也可以从两个月前中国平安在香港举行的一次开放日活动可以看出。在这次名为“揭秘平安科技变革”开放日活动中,平安科技CEO、首席产品官悉数出席,并首次全面披露了平安的五大创新科技,包括人脸识别技术、声纹识别技术、预测AI技术、决策AI技术以及平安区块链技术等。
除了前文提到的平安人脸识别技术,平安声纹识别技术通过利用双声道分离技术可提取客户有效语言,经过比对可进行身份判定。该项技术已开始在陆金所、产险等多个场景试点应用,准确率达到95%;平安对于人工智能的研发,已从识别技术迈向更复杂的预测和决策技术。其中,预测AI技术已经以重庆为试点进行疾病预测,决策AI技术基于计算机视觉已应用于车辆定损;平安还公布了平安区块链技术的12个金融医疗应用场景,包括同业资产交易、票据、供应链金融等。平安早在2016年就加入了区块链国际联盟组织R3,与全球最大的四十多家金融机构合作,共同为金融服务行业开发基于分布式共享分类账技术的开拓性商务应用。
随着科技实力增加,在中国的FinTech领域,正有越来越多的公司转向“硬派”FinTech路线,比如,除了平安科技,互联网巨头百度在去年开始也提出“要做真正意义的金融科技”,要通过人工智能驱动金融科技未来。
被FinTech驱动的不但是整个平安生态 还要向全行业开放
与商业模式上的金融科技创新相比,投资FinTech硬技术研发代价是巨大的,像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不但在金融科技领域,哪怕在整个科技界都是需要仰望的大山。但同样,一旦在金融科技上取得突破,受益也是巨大的--所谓“技术赋能”,一点突破,整个生态,乃至人类全体受益。
平安科技能有今天的进展,主要应归功于两点:其一,投入早,平安是国内最早拥抱Fintech理念,并高度重视的公司。早在2013年,平安董事长马明哲就在元旦致辞中就提出了“科技引领金融”理念。此后,平安FinTech不断推进,技术创新的同时也不断完善生态建设,最终使创新科技聚焦于平安集团的大金融资产、大医疗健康两大产业,运用于“金融服务生态圈”、“医疗健康生态圈”、“汽车服务生态圈”、“房产金融生态圈”等四大生态圈。
其二,投入大。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据平安科技CEO陈立明称,平安集团每年会将前一年营业收入的1%投入研发(2016年中国平安营业收入达7744.88亿元),研发人员有两万名以上,申请的专利数为1458个,专利申请量这在中国金融机构中居首。平安科技目前拥有中国金融机构中最大规模的大数据平台,数据规模达到8.5PB,大数据科学家超过500人,用户数据项为20000+,目前至少有70%的核心业务系统入云(平安金融云)。
而这些技术上的创新成果,反过来又在驱动平安集团的数字转型,在平安整个生态中得到应用,刺激平安的业绩增长,甚至对外赋能。
比如平安科技的人脸识别技术就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了线上实时放贷、线上理赔等,在极大提升安全等级、提升业务效率和客户体验的同时,真正实现了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应用的价值,也为金融行业带来更大的需求,构建综合金融生态圈。目前该技术已服务200余项应用场景,并将声纹识别、微表情分析等AI识别和预测技术应用于“医食住行玩”多个领域,该项技术不仅服务于中国平安多家专业公司,而且在近百家知名企业中得到应用。
作为成果,从平安集团2017年中报来看,中国平安2017年上半年净利润434.27亿元,派息大幅提升150%,新业务价值强劲增长46.2%,业绩说明平安转型科技驱动公司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在实际业务中。
在2017年半年报的开篇致辞中,中国平安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明哲提出了集团新一轮战略,平安将逐步从资本驱动型的公司变身为科技驱动型的公司,不再局限于平安内部的综合金融,而是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向全行业开放,携手金融同业,共同利用新科技,打造更加强大的、开放式金融服务平台。这其实也等于宣告了平安3.0时代的全面开启。
而对于普通人来说,金融科技的进步最大的益处是对普惠金融的推动,在传统金融模式下,基于成本和安全原因,金融机构在向普通人提供金融服务方面局限性极大,但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推动下的金融科技进步,将使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能像大企业一样享受到更多金融服务。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