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式崛起”:中国企业能否通过专利实现逆袭?

很多人不知道,通过专利逆袭获得市场地位,早在十几年前就有一家中国企业比华为走得更远......

在美国专利商标局曾经的驻地,也是今天美国商务部的所在地,大门上篆刻着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的一句话:“专利制度是给天才之火添加利益之油”。

专利可以使天才致富,早在一百年前既已众所周知。专利可以在20世纪初为爱迪生带来每年一万美元的收益;专利可以为宣布破产的柯达公司带来比其业务本身高出五倍的价值,比如成像技术之与柯达;专利可以造就一家世界知名的制药企业,比如阿司匹林之与拜耳;专利可以成为跨国巨头狙击后来者的大杀器,比如苹果之以专利诉讼打压HTC......

但同时,对于那些有准备的新兴企业来说,专利也是实现逆袭的利器。

专利战的剧情国内观众看了不少,最多的是中国企业被海外巨头狙击的画面。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范围中的崛起,剧情正在改写,中国企业不再是频频侵犯他人专利的无赖形象,比如,近期正在跌宕起伏上演的华为诉三星专利大战可谓刷爆朋友圈,吸睛无数,让人看到中国企业通过技术方面的不懈努力,已经积累起叫板跨国巨头的实力,很多中国消费者因此以华为为豪。

然而,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通过专利挑战跨国巨头霸权方面,已经有中国企业走得比华为更早,而且更远,它就是比亚迪。

华为此次诉三星目前还胜负未知,最大的可能是双方互相妥协,签订专利互换协议,但比亚迪在多年前的专利官司中,却连胜三洋、索尼,从此比亚迪电池在海外畅销无阻,方才奠定今天1700亿的市值。

高速发展遇上专利战,比亚迪面临抉择

以代工电池起家的比亚迪自1995年创立开始便开启了一段开挂式的高速发展道路,创始人王传福当年借了250万辞职南下深圳创业。创立当年便拿到三洋手机订单,继而通过技术研发发泡镍锟焊、正极端面焊工艺等成为镍镉电池领域内龙头企业,很快,比亚迪在手机电池领域的暴走模式使得其成为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的供应商,发展如日中天。

但就在这时,高速崛起的比亚迪连续“撞上”两位海外巨头的专利狙击。

2002年,日本三洋公司在美国起诉比亚迪,称比亚迪侵犯其两项专利权,要求禁止比亚迪向美国出口及在美国销售比亚迪公司的锂离子充电电池。“祸不单行”,2003年,另一巨头索尼在日本东京起诉比亚迪,同样是指控比亚迪侵犯其两项专利权,要求禁止比亚迪向日本进口、销售最主要的6种型号的锂离子充电电池。

此时的比亚迪正处于公司崛起以及转向的重要交叉口,成功成为摩托罗拉和诺基亚供应商的比亚迪正想借助此次机会站稳IT行业并打进国际市场,另一方面,高速发展的比亚迪并不满足于电池行业,正谋划进入规模体量更大的汽车行业。

但面对两大巨头,比亚迪不得不紧急刹车,是该屈服避让行业巨头还是正面迎战?当时的中国企业尚无应对海外巨头专利挑战的经验,而专利早已是海外巨头用来击退后来者的利器。这一战役曾在国外市场竞争中多次打响,但后发者多因忌惮巨头及高成本选择了放弃应战,因此专利利器也成为海外企业压制中国企业的工具。从成本来说,后发者迎战巨头专利战也颇为不利,一旦失利,需要承担的巨额费用足以压垮新兴企业。

“用实力去保护属于自己的东西”

经过一番抉择,比亚迪迎难而上,深入了解国际竞争方式和对手专利,有了迎战的决心,选择“用实力去保护属于自己的东西,谁也别打歪主意”。

公司内部迅速开始了战斗模式,2002年12月,比亚迪改组成立了知识产权及法务处应对专利战。为了应对索尼的日本起诉的难题,比亚迪聘请了日本国内最优秀的律师团队之一,为其提供日本当地的法律协助。

比亚迪内部的法务团队、知识产权团队和工程师团队分配任务,大海捞针式的分别对索尼专利和其它国家的几千项相同领域的发明专利的检索、分析与翻译,同时公司多个团队在开拓市场之时也在各地奔波寻找涉及起诉产品的线索。最终选定了时间在1997年5月9日之前,在创造性上足以宣告索尼发明专利无效的6篇对比文献。

同时为了寻找能够证明索尼申请相关专利的无效证据,比亚迪律师团在国内外四处打听线索。2004年初,律师团得到消息,香港某公司早在8年前采购过符合索尼申请专利的信息,激动的律师团迫不及待赶到公司,从诸多产品发票中找到了销售日期为1997年1月5日的产品,也就说比索尼申请专利的申请日1997年5月9日早了4个月零4天。

有了十足把握后,比亚迪来了一招釜底抽薪,反将索尼的专利无效掉。海外巨头的“纸老虎”形象也兜不住了,比亚迪与三洋在美国的诉讼案以非常有利于比亚迪的条件和解。索尼的涉诉专利则被日本特许厅裁定无效,这一结果对于习惯了“享受”专利诉讼优势的索尼来说颇为难以接受。2005年3月,索尼不服无效决定继续上诉,不过很快日本知识产权高等裁判所做出判决:“驳回原告(索尼)的请求,诉讼费用由原告(索尼)承担。”

经此一役,比亚迪扫清了短期内的专利障碍,其领门人王传福将“技术为王、创新为本”放置公司企业文化的第一条,并加大专利的研发申请。比亚迪也顺利从电池产业拓展至千亿级的汽车产业,并正在嫁接入更有潜力的新能源市场。

在这一次次的产业转型中,比亚迪都申请了大量专利。通过灵活运用普通许可、排他许可、独占许可、交叉许可等多种许可方式完成了1000余件专利的许可实施,推进了专利应用及产业化,为其产业转型铺垫准备。

一系列的布局早已使比亚迪在业绩和产业上双双现在了弯道超车。2015,比亚迪以近6.2万辆的成绩,夺得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宝座,全球市场占有率达11%。其利润也颇为靓丽,2015年年报显示,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8.23亿元,2014年为4.34亿元,同比增551.28%。

“比亚迪式崛起”的背后

比亚迪多年前能够在对海外巨头的专利战中连胜,华为在当前能够有底气叫板三星,两者都是中国企业立足自主研发,及早进行专利布局,从而实现弯道超车的正面案例。

但是,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横亘于“专利森林”仍将是它们实现市场蜕变的最大潜在障碍之一,华为掌门人任正非说: “未来5至8年,会爆发一场专利世界大战,华为必须对此有清醒!”不错,一国企业的崛起,和一个大国的崛起没有什么不同,它们都将面临老巨头们在各个领域,用尽各种办法的围追堵截,包括专利。

华为和比亚迪在专利战中取得了主动权,但是更多的企业,面临的是被动局面,比如小米在印度遭遇爱立信的专利狙击,魅族最近刚刚与高通的专利纠纷。

每个专利大战的胜利者背后,都是十年磨一剑,比亚迪也好,华为也好,都是如此,截至2015年4月,比亚迪全集团累计申请专利12580项,其中8846项专利已被授权,是国内汽车行业中专利申请最多、研发投入最多的车企。而华为,去年在研发上的投入是600亿。

在中国,有几个企业能够真的做到?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6-07-28
“比亚迪式崛起”:中国企业能否通过专利实现逆袭?
很多人不知道,通过专利逆袭获得市场地位,早在十几年前就有一家中国企业比华为走得更远在美国专利商标局曾经的驻地,也是今天美国商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