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雷军在微博中发布了小米手机最新的销售量,截止2015年6月30日,小米上半年手机销售量为3470万台,同比去年增长33%。
没有比较的数字没有意义,看一下小米的3470万台销量到底意味着什么?
其一,从绝对数字上讲,3470万台手机创了一个销量纪录,就单一品牌而论,在中国市场,在此之前应该没有一个手机品牌在半年内卖出这么多手机,3470万台手机代表着小米手机在中国市场仍然占据了销售第一的位置,。按小米的说法,这已经是小米连续第五个季度拿下国内手机销量第一。
其二,但从事前预期看,3470万台又是一个未超出预期的数字,也就是没有以前小米的成绩那么亮眼。因为根据之前的媒体报道,雷军对2015年的销售目标为8000万至1亿部,上半年3470万台,考虑到下半年是销售旺季,小米最终全年完成8000万部当无问题,但能不能破亿则有待观察。
其三,而从雷军的视角看,3470万台却依然代表着“一份极为靓丽的答卷”。在小米提供的官方通稿里雷军说了,“在2015年智能手机市场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小米能在2014年6112万总销售量的基数上保持33%的同比增长,可以说跑赢了大市,交出了一份极为靓丽的答卷。”
雷军是笃信风口论的,他把小米的3470万台归因于智能手机市场增速的放缓,也就是说2015年智能手机已经从风口边后退了,小米没交出如去年那么好的报表,是因为市场不好,非战之罪。
雷军的说法并非毫无道理,2015年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增长确实在整体放缓,今年4月,StrategyAnalytics的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报告显示,由于市场渗透率趋于饱和,中国智能手机的年化增长率已经从去年一季度的39%下降到今年一季度的17%。国际调研机构IDC也表示,2015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将仅增长11.3%,而中国市场增长率更是首次低于全球,仅为2.5%。
最近全球知名市场调研公司KantarWorldpanelComTech发布了最近的全球智能手机季度销售报告还带来了更不好的消息,报告显示,在中国内地,虽然Android系统仍占据76.8%的高市场份额,但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5个百分点,iOS则大幅上涨6.5个百分点而来到21.5%。整个安卓阵营的市场甚至都缩水了。
其四,从市场角度看,小米依然是安卓双雄之一,以前小米在中国安卓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是三星,小米崛起以后三星基本上被干掉了,但小米并未奠定一家独大的市场地位,华为追上来了,成为与小米并列的安卓两巨头。
根据华为披露的数字,今年上半年华为出货量超过5000万台,实际上比小米的3470万台要多,但这是荣耀和华为两个品牌之和,而且是指的全球市场。根据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老杳提供的数据,2015年上半年,华为手机(含荣耀)国内销量约3100万台,跟小米还有一定差距。
关于出货量数字,在小米看来,因为小米主要是电商直销,小米网承担了小米七成手机出货量,所以3470万的销量是货真价实被用户拿到手中的数字,而竞争对手则由于相当部分销量走了渠道商,其销量中包括积压在渠道商手中的手机。
从这四个角度看,小米在之前积累起来的先发优势还没有被抵消掉,但智能手机渐成红海的局面却有可能使手机业成为一个远离风口的地方,下一步如何继续实现快速发展,将成为摆在雷军面前的一道难题,一个不能继续高速发展的公司,是无法承担资本市场之希冀的,比如四百亿美元的估值。
好在雷军对此已预先布置后手,抢占其他风口,在智能家居、智能硬件领域广泛布局,已经取得一定优势。
最后需要说的是,在小米模式都被竞争对手学去之后,中国的手机市场大战已经越来越残酷,人人都玩直销、低价、粉丝经济,师夷长技以制夷,以小米打小米,但这样固然会拖慢小米的脚步,但却并非致胜之路,更关键的是怎么学会小米当年的成功之道而非术,也就是任何创新,如果做不到技术上创新,那就尝试商业模式上的创新。
打价格战在中国当然有效,但却是双刃剑,这里又不能不提苹果,市场本来以为乔布斯去世后苹果的攻势会有所减弱,但谁知道在中国市场却实现了对安卓机的更多蚕食,而且苹果又卖得死贵,这是一个价格战效果的反例,而且我非常奇怪的一点是,在中国安卓机厂商大肆烧钱之后,为什么安卓机的市场不但没有增加,还会被苹果挤掉五个点,这不科学啊。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