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妈群殴保安的背后
因为自己买花四十元买公园门票,而小青年游客只花一元就能进入,上海大妈与保安展开群殴,这表明上是因为大妈不懂在百度糯米上买团购,实际上反映出的却是越来越深的数字鸿沟。
几年前,美国作家克里斯·安德森写了本《免费》,一时风靡全球科技界,这位“信息时代的精神领袖”提出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免费思想,严格说就是一种新型商业模式,这种新型的“免费”商业模式是一种建立在电脑字节基础上的经济学,而非过去建立在物理原子基础上的经济学,如果你推销的商品是软件而非硬件,那么随着数量的增大,它的成本将
不可避免低趋于零,这样,你就可以免费提供这项服务,然后再通过庞大的用户群赚取其他方面的收入。
虽然“免费”思维诞生于美国,但其最多的信徒聚居地却是中国。在中国有最多、实力最强的各种免费商业模式,比如360杀毒、迅雷下载、微信、QQ、淘宝等等,这些企业都通过提供免费服务成为互联网巨头。
免费模式的登峰造极不可避免的把竞争从“免费”时代更进一步推向“种子”时代,以前仅仅是通过免费来吸引用户,但大家都免费了怎么办呢?中国的互联网土豪就想出了更具有诱惑力的办法:送钱,即所谓羊毛出在猪身上,让牛来买单。
最典型的就是滴滴和快的的补贴大战,作为打车软件,滴滴和快的不但免费提供给用户使用,还给每位打车的用户提供补贴,每个人补贴五元不多,但综合到全国市场就是个天文数字,现在滴滴和快的合并了,打车补贴基本上没有了,但其力推的专车业务仍旧在补贴,因为它要跟出租车行业竞争,这种补贴不但给到乘客,给到司机的更多,一张网上广为流传的滴滴专车司机发工资短信截屏显示,某月这位师傅收入三万多,其中补贴就一万多。
这还是特定行业的送钱,微信、支付宝、京东等巨头送起钱来更慷慨。比如今年连央视春晚都卷入的微信摇一摇送红包活动,腾讯马化腾后来在两会上接受采访时披露说“央视春晚摇一摇我们发了5亿,交了1亿的税。”支付宝在微博上、微信上送出的钱也不比腾讯少多少。去年京东618购物节期间,也送出了号称十亿的红包。
互联网巨头撒钱当然不是做慈善,有其商业目的,而且它们撒出去的钱平均到每个人其实不多,三五块而已,很多人甚至懒得抢。但这是大城市,对于三四线城市,甚至一线城市的底层市民群体来说,却是一笔不错的财源。这一群体多的是时间,少的收入来源,平时生活中有个酱油、鸡蛋促销都能花几个小时去排队,现在通过互联网摇一摇就能赚钱,那简直太省心了--只要手机没有摇脱手砸碎电视屏幕。
事实上,巨头们的送钱战略,给普通人在互联网时代利用闲散时间挣钱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互联网送出的不止是钱,而且是赚钱的种子。
为什么说是赚钱的种子呢?因为对于普通人来讲,太多的闲暇时间本来是无价值的,闲着闲着也就在无聊中度过了,但互联网技术,却可以把这种闲暇时间调动起来。比如昨天晚上回家时候已经11点钟了,打出租车很难,我就叫了一辆互联网专车,路上跟司机聊天,他家在北京郊区昌平,平时工作是小区物业,相当清闲,有叫车软件后他就成了一名签约专车司机,晚上出来赚钱,收入不菲。而在以往,这种赚钱路径只能靠开黑车,即不合法又不安全。
如果说这种专车司机占用的时间还嫌太多,有公司干脆推出了“非营利性搭车服务”,这种模式强调的是“公益”,乘客的所有付费,都归车主所有,软件平台不收取任何费用。在这种模式下,普通人甚至不需要专门的大块时间,而只需上下班时间捎带几个路人,就能赚得一笔外快。
这就是所谓共享经济的理念,用互联网等方式打破信息屏障,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然后社会各阶层都从中获取利益,当然,主要是普通人和互联网公司获利,原来的垄断利益群体则肯定会利益受损。
还有很多普通人是靠电商公司促销赚钱,比如国美的418、京东的618、淘宝的双11,在这样电商大战的日子里,各大电商公司一般都会推出大量低于成本的特价商品供抢购,这就给了勤劳的“屌丝”们机会,他们彻夜收在电脑前,刷屏刷到手抽筋,但只要一件特价品,就有几十甚至几百上千元的收入。也算充分的利用起了闲暇时间。
这也算互联网魅力之所在吧,互联网公司免费甚至送钱,为的是用户和注意力,而普通人恰恰可以提供用户和注意力,两者一拍即合,各取所需。在三四线城市,已经有很多很多普通网民利用这些来自互联网的种子增加收入。
当然,这有一点前提,就是在未来的社会中,所有人必须学会上网,如果说以前不会上网还只是落伍过时的话,那么现在再不去学上网,则意味着你已经比别人少了很多机会,你已经自愿处在了不平等的地位。从这个角度说,互联网对生活渗透越深,数字所造成的人类鸿沟也越宽,不会上网简直就成为残疾人一样,现在不会上网你连个火车票都买不到,未来,你可能饭都吃不上。这真不是恐吓之词。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