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气象服务,这个在欧美和日本市场已经成熟的生意,在中国刚刚蹒跚起步。
2015年6月中国气象局颁布27号令:开放中国气象信息,并于2020年完全放开,鼓励民营资本和气象局合作。
之后的两年间,国内涌现出数十家气象创业公司,2015年也因此被视为中国“商业气象服务元年”。专注于C端市场的墨迹天气也在那一年悄悄布局了2B业务,但彼时整个商业气象服务市场还处于垦荒阶段。
一句话来说,就是因为“气象是盐”——所有行业都需要气象,但气象公司却很难有机会站到舞台中央。
世界范围内被广泛认可的商业气象服务公司有两家,一家是80年代后期在日本成立的Weathernews,如今已是横跨交通、建筑、能源、零售、媒体服务、赛事服务等在内的全行业气象服务生态帝国。另一家是2016年被IBM斥资20亿美金收购的The Weather Company。
气象是经济发展的一把“盐”
气象的影响和相应的服务需求从古至今都真实存在,但是,它只有随着技术进步和商业发展才会逐渐释放出来。不变的是趋利和避害,躲避自然灾害是最原始的气象需求。据统计,中国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3%—6%。全球每年气象灾害占自然灾害的70%,平均损失超过300亿美元。
Weathernews和The Weather Company之所以能在舞台中央,是因为它们将气象服务的重心很好的从避害转移到趋利。
The Weather Company能为航空公司提供飞行全时段的实时紊流、雷暴检测和预警系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航线规划和燃料添加。IBM称整套服务能为航空公司减少50%因气流造成的损失。
Weathernews则是通过各种办法建立了基于外推的10分钟天气预报系统、夏季雷雨预警系统,开发了社区级的赏樱指数等等,将社会化观测的用途最大化。
“气象是盐”的精髓就在于此,任何一个行业都离不开天气。也可以说,商业气象服务是一个天生不需要开拓市场的领域。
前不久全国两会期间,墨迹天气CEO金犁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也提到了这个概念,但他更具象化了一些,将气象比作经济发展的一把“盐”,强调其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美剧《生活大爆炸》里,智商高达187的谢耳朵讲过一个关于天气的有趣现象:“高空急流的改变可以影响地球自转的速度,所以坏天气的确能让一天的时间变得长一些。”
弗里德黑姆·施瓦茨(Friedhel Schwooz)在其著作《气候经济学》中指出,天气在全世界五分之四的经济活动中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除了“靠天吃饭”的农业外,航空、航海、商业零售、快递物流业、建筑业等,都对天气颇为敏感。
零售业是个典型的“看天吃饭”行业。相关统计表明,流通类销售额的65%取决于天气,因为天气直接影响人的生理、心理,支配他们的消费行为。
在德国,气温超过22摄氏度,啤酒开始劲销,气温再每上升1摄氏度,大瓶装的啤酒每天会多销230万瓶,德国气象公司由此开发了相关的“啤酒指数”。
此外,还有乘车指数、冰激凌指数、泳装指数、食品霉变指数等,商家可据此提前制订生产营销计划。精明的商家根据天气预报的情况,就能提前确定库存和商品品种,以利用气温、降雨等变化增加销售量。
金犁在采访中向新华社记者透露,墨迹天气2016年布局商业气象服务,到2018年基本已经拿下国内所有大外卖平台的商业订单, 并且也在积极在物流、零售行业拓展合作,同时也开始面向对气象精度要求更高的航空领域提供技术支持。由此可见,墨迹天气在互联网公司的标签之外,还多了个气象企业标签。
AI+气象的无限前景
千亿规模的市场,单纯以互联网公司的标签和格局去做是远远不够的。马云很早就将阿里巴巴视为新实体经济,通过互联网和技术打造电商平台,帮助许多传统实体经济解决流通上的难题,令许多传统实体企业实现转型和效益提升。
马化腾在腾讯转型产业互联网的布局上也说,腾讯要做实体经济的数字化助手。诸多互联网公司在大环境下对自己的定位都发生了改变,从颠覆线下到融合线下再到助推线下,这其中释放的信号无疑是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连接应该更加高效且密集。
金犁向新华社记者介绍墨迹天气的业务时,提到墨迹天气是通过所拥有海量气象数据和数据加工分析能力,以及AI、机器学习的技术,为企业提供气象解决方案,帮助企业业务发展中产生更多的商业价值流通。那么,墨迹天气毋庸置疑是气象领域里“新实体经济”的代表。
包括阿里、腾讯、墨迹天气在内的新实体经济代表,它们的共同点均是以技术和数据为基础助推实体经济。阿里在物流、零售、云计算等领域展开投资和研发,腾讯在出行、零售和支付上进行探索,都是新实体经济的典型案例。
而在商业气象服务市场,金犁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特别提到人工智能在气象预测上的重要作用。
墨迹天气的技术研发费用占到总营收的15%,其中重要的一项机器算法主要用于“短时预报”,也就是让墨迹天气能够实现精确到分钟级和公里级的天气预报数据的重要技术。这是墨迹天气基于官方数据和实时数据做出来的新的气象产品,也是满足B端用户市场需求,助力其服务实体经济实现商业模式多样化的重要因素。
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不仅能够在技术层面满足市场需求,也能在业务上实现服务细分化、垂直化、个性化以及定制化。B端市场是非标品,每家公司、每个行业都有不同的状况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案,例如在农业上,关键指标是长时预报下的降雨量、温差和湿度,而在物流行业,则更关注短时预报内某一地区的天气变化。
为此,在产学研层面,墨迹天气与有“中国气象摇篮”之称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达成合作,在南京联合成立墨迹天气智慧气象研究院,共同开展科技创新与产品研发,推进技术成果的应用转化。
合作聚焦“智慧气象”、“人工智能”等领域研究,旨在打造出能够服务于航空、交通、物流等行业的精细化预报平台、气象产品三维可视化平台等平台产品,同时建立数据SaaS服务平台,提供辐射航空、物流、交通、新能源、水利等行业的商业气象服务。
商业气象服务的市场空间
墨迹天气今天的转型与Weathernews的发家史类似。经过70年代的高速发展,日本经济由80年代开始逐渐向低速增长阶段过渡,当时的日本企业面临发展方式转型,需要气象等精细化的2B服务来提质增效。
墨迹天气今天所处的环境也是类似。一方面,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过渡,墨迹天气本身需要挖掘B端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国内经济实施供给侧改革,企业市场需要注重提质增效,瞬间出现大量商业气象服务需求。
这是一个多大规模的市场呢?在美国,有350家以上商业气象服务公司,市场规模超过1600亿美元,并保持每年近25%的增长率。在本土,2014年的《中国气象服务产业发展报告》已经预测商业气象服务的市场规模——到2025年将达约3000亿元。
重点在于,在国内像墨迹天气这样的商业气象服务公司仍处于起步阶段,同时市场需求也还在逐步苏醒。除了常规上的农业、物流、航空,一些更加商业化轻量级的B端企业仍需要时间和研究才能发现商业气象服务的必要性。
墨迹天气也需要时间消化市场。美国第二大商业气象服务提供商AccuWeather,它的客户主要集中在零售领域,其所提供的服务也都是为企业选择打折、增加库存时机提供一系列的数据支持,以及为社交媒体提供可借鉴的天气信息。
对于墨迹天气来说,无论是针对零售客户的天气营销服务,还是像The Weather Company一样为航空公司提供服务,它现阶段所要做的仍是要建好护城河以及不断提升技术能力。
同时,正如金犁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抛出的观点,在产业之外的政策环境上,加大气象数据的开放力度,实现政企联合打造智慧气象大数据平台,以及加大对气象核心技术攻关的扶持,提高气象科技服务水平。
产业发展、政策扶持等利好因素,能够让墨迹天气更好的加快打造“气象千亿产业共同体“。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