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上午,美团创始人王兴在香港交易所抡起鼓槌,重重地敲击了那200公斤“同股不同权”定制版大锣,真响!美团点评股价当日即应声上涨5.65%,报于72.90港元/股。上市就像是进了秀场登台演出,光鲜亮丽的背后谁也说不清。
连年亏损、烧钱支撑业务体系、生态底子难以应付激烈的竞争……上市后的美团秀过自己的增长后,终究避免不了未来存量市场竞争的考验,也无法笑着面对这一连串难题。如今美团点评的估值能否用“无边界”的故事支撑下去更是未知。
上市的高光也无法隐藏亏损的暗影
经历饭否和校内网的遗憾,王兴终于如愿以偿。细数成立至今8年多、经历多场战役的美团以及15年的大众点评,故事说起来很长,但唯一不变的是——亏损。
根据美团点评招股书显示,2015年到201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0.19亿元、129.88亿元、339.28亿元,净利润则为-105.19亿元、-57.95亿元、-189.88亿元,毛利率为69.2%、45.7%、36.0%。经“优先股公允价值”调整后,三年的亏损仍达59亿元、54亿元和28.5亿元。
连年亏损状况下,美团点评市值仍然高达534亿美元(约4188亿港元),甚至高于刚刚在港交所敲钟的小米,这并不意外。按照财务状况,2017年营业收入1146亿元预估盈利大约为75.8亿元的小米,要比美团的数据更好看,但资本市场对于小米和美团的估值并不是同一个模型。
资本市场一向对互联网公司许以宽容,小米的硬件气息太重。看美团,更多的是升值空间,毛利率的增加和业务边界的扩大,而小米全部被钉死在出货量上。
纵然估值高于小米,但美团的未来也不能说是一路坦途。亏损仍是不争的事实,美团如果要收窄亏损,目前能看的到办法只有放弃对边界的扩张,也就是减少增量市场的投入,并提高存量市场的单个用户价值。
所以,我们看到,美团在上市前对盘子最大的外卖业务进行了“改革”。
一是,美团外卖在多地将商家抽成从原本的18%上升到22%,并要求商户承诺与平台独家合作,未配合的个别商家配送范围居然还有被划定在湖中的,不少商户因此怨声载道。
二是,美团外卖人事合同变动很大,经理层级及以下的人员均要求线下纸质版/线上电子版强制换签。这些人员从上市招股书中美团外卖业务的上市主体北京三块科技有限公司分流到天津三块,上海三块等地方公司。
美团如此做,并非只是考虑到上市需要更好看的财务数据,避免上市主体惹到麻烦,同时也是为以后打下基础。
靠“烧钱”照不亮未来只能徒增风险
之所以难以止损,归根结底还是美团所在的赛道以及不断延展的业务边界,对资金投入的依赖太重。
去年开始,美团点评陆续推出了美团打车、美团跑腿、小象生鲜和榛果民宿,分别向网约车、同城快送、新零售、短租等领域发起挑战,而在今年4月,又收购了摩拜单车,吃下共享单车一枚重要棋子。招股书显示,2018年4月4日至4月30日,摩拜单车营业收入为1.47亿元,亏损4.8亿元。
有趣的是,上市计划露出水面后,美团今年年初搅起网约车新战役的热情退散了许多。9月初美团董事会达成明确协议,不再继续开拓网约车业务。虽然有政策和市场的影响,美团更不得不斟酌现阶段在该领域打补贴战的意义。
“吃喝玩乐全都有”的口号下,作为生活服务平台,美团这艘快船不断向舱内填补物资:除了C端覆盖到店、到家、旅行、出行等领域,在B端,还收购了智慧图、别样红、屏芯科技等餐饮业服务企业,搭建平台拉来200家餐饮软件服务商,并整合B2B事业部。
只要船舱装得够满,就有希望多赚钱吗?不一定,也许会带来更大的风险。
拥有足够的流量后,平台级别的互联网公司都自然有意愿进行横向扩张,这本无可厚非。只要有用户就会有需求,但究竟多大的跨度、怎样的速度才能够维持平台健康发展?对美团来说,餐饮外卖是立身之本,上市之前跨步至网约车、共享单车领域并没有带来多大益处,反而成了报表上无法抹去的短板。在为资本讲“无边界”的故事前,确定在某一领域的绝对话语权显然更重要。
上市的聚光灯,让美团再次把起点的“吃”作为重点,但烧钱仍然不可避免。美团自己说,接下来还将通过投资、收购标的等方式,拓展“Food+超级平台”边界。招股书称,美团点评此次IPO募资的20%将进行有选择的收购或投资于与公司业务互补并符合公司策略的资产及业务。若按49亿美元的募资金额计算,这一拓展及补充业务品类的资金数额达9.8亿美元。
规模化战略无法赢得存量市场竞争
外卖业务才是美团点评的“护城河”,这个高频次服务是带量神器。艾瑞咨询发布的报告显示,美团外卖业务的市场份额已从2015 年的 31.7%增至今年第一季度的59.1%。美团赢得外卖市场的胜利与团购时期的积累以及今年上半年对手整合期关系密切。
就在美团敲锣的同一天,饿了么与星巴克的外卖试运营,在北京和上海部分门店开始正式启动了。自从将饿了么纳入麾下,阿里就不断整合口碑、盒马鲜生、银泰百货、点我达等新零售本地生活生态,阿里也亮出了自己的军团阵容和作战野心。尤其在最新财报中披露,阿里决定设立一家包括饿了么和口碑两大业务的控股公司,作为本地生活服务的旗舰公司。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饿了么CEO王磊在7月宣布,在接下来两个月投入数十亿元,完善整个餐饮外卖体系,并打算未来短期内获得50%的市场份额。
不同于过去的厮杀,如今的饿了么获得了阿里体系的全方位支持,在商家端加强了供应链、SaaS、金融等多方面服务,同时支付宝、淘宝、会员体系、新零售全平台引流将产生更好的联动效果。
与之对比,美团在B端仍然需要巩固根基。招股书中也能窥探到其用意,此次IPO募集资金的35%将用于开发新服务及产品,尤其是包括商家赋能系统及技术,为商家提供云端ERP 系统及智能支付解决方案等。
另外,因为坐拥足够大的流量,美团利用极低的利润率获取相对较高的利润。这种做法并不能带来竞争力的提升。据了解,饿了么此前在东莞的拉新活动,线下拉新130人中一半人数同步新安装了支付宝。要知道互联网金融的获客成本是百元以上的,而通过饿了么按照一单外卖补贴20元看,能带来生态内多平台的拉新和留存,更划算。
即使没有阿里生态的支持,外卖也绝非一家吃得下的市场,这一点美团想必也十分清楚。回归以“吃”为重的战略,就是要守住这一护城河。
但从2018年发布的Q1数据来看,美团的月度活跃用户数几乎无增长,2017年四季度和2018年前四个月基本维持在2.9亿用户。交易量上,2017年四季度的餐饮外卖日均订单数为1470万单,而2018年前四个月的数据为1410万单。
同时,美团希望巩固的B端业务已露乱象,首先是没有新业务可以加入,并入摩拜、网约车之后又表示要收缩出行业务,重新将焦点挪回到外卖行业,这说明美团生态建设的预期可能没有达标,辗转腾挪的空间变小了。
长远来看,美团惯用的规模化战略可能有风险。这一风险来自美团过去的无边界扩张,无论速度还是范围。为了拿到更多的市场份额,美团尽可能多的装进新业务并持续烧钱,但可能在此过程中美团没有找到一个平衡点,所以没能带动各业务产生化学反应。
互联网已经进入对存量市场的争夺。美团从滴滴手中抢夺网约车份额,付出了多大的代价有目共睹。未来单纯靠增量市场维持股价已不现实,从存量市场挖掘价值才是重心。
挖掘存量市场意味着美团既要保住用户留存,又要提升利润,从美团外卖提高服务费的行为来说,美团是在小心翼翼试探商家的边界,未来也不排除会在C端收取更多的配送费的可能。
对于当下的美团来说,最重要的不应是继续烧钱,既然已完成上市就该仔细思考已有业务的联动,想办法将外卖、酒旅、出行等串联,像饿了么和支付宝一样,平衡发展减少亏损,再向盈利迈进。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