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云报道原创。
云计算和互联网快速发展到今天,IT基础架构变革时不我待。于是,我们看到诸多的新概念,比如双态IT、超融合、云架构等。对于传统烟囱式的IT架构来说,超融合被视为构建下一代SDDC的重要基础,可以视为继服务器虚拟化之后的又一次IT技术变革。
云计算的发展也将让传统企业的IT架构重新洗牌,通过虚拟化和池化,“云”的出现解决了传统IT架构在固定资产投入大、成本高的痼疾,大幅提升了资源的利用效率。或早或晚向云架构升级,已然成为企业的必答问卷。
根据IDC预测,2016年-2021年全球超融合市场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会保持在28.9%,营收规模将超过百亿美元,中国市场同期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会达到24.7%。2020年,超融合的渗透率约为30%,至少有20%运行在传统IT架构上的关键业务应用迁移到超融合平台,一场由超融合对传统IT的改造已经拉开大幕。
软件交付已成主流 超融合厂商软硬方案各有所长
目前,以软件形式来交付的厂商以VMware、Nutanix为代表,以硬件主导的厂商则包括戴尔易安信、华为、联想、新华三、深信服、思科等。
出于客户部署习惯的考量,具备开箱即用、高效调优等能力的一体机,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样的一体机不仅在单个系统中实现了计算、存储的集成,还提供了各种数据服务,然后以此来横向扩展出若干个虚拟机。
借助虚拟化的手段,不少厂商也逐步把网络功能打包其中,主流的工具除了VMware ESXi,还有Nutanix AHV、SmartX Elf等。
交付形态上,软件趋势更为显著。软件交付的最大好处是,对通用硬件或异构硬件的升级成本能够取得较好的平衡,也就是说软件可以运行在任意x86架构的服务器上。
与此同时,设备商也在尝试“可定制”节点,例如:去满足计算需求更多或存储需求更多的使用场景,像有些客户会部署超融合去实现 学习、机器学习等AI应用,这就要考虑到对TPU、GPU的优化。
更进一步说,运行在超融合基础设施上的工作负载越来越复杂,那么如何在其上整合云能力甚至更上层的应用聚合能力,是服务提供商要思考的问题。
部署形态上,超融合逐渐在向企业的关键业务渗透,包括对Oracle RAC、IBM DB2、MySQL等核心数据库的支持。
比如联想和Nutanix,均将对数据库、高密度等关键业务的支持列为重点,并针对各个应用场景推出了相对应的机型和配置优化。
混合云和云原生不可或缺 超融合迎来新机遇
国内厂商无论是华为、新华三还是联想,都算是超融合一体机的交付方式,尽管他们在平台层自行开发了管理软件,但在交付方式还是与Nutanix、VMware等有着本质区别。
像联想就与Nutanix进行了合作,提供了从几个节点到数百个节点规模的解决方案,开发了像XClarity这样的客制化管理工具,包括像传统架构上的Oracle软件版本可以直接迁移到HX平台。
从VDI、服务器虚拟化到多云架构和混合云环境,超融合将在2021年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除了越来越多的关键业务运行在超融合架构上,很多私有云的基础设施即服务、混合云也逐渐在采用超融合.
例如:Azure Stack就打着混合云超融合一体机的旗号,进入了Gartner超融合魔力象限,Nutanix、VMware也先后推出了支持多云环境的工具,这一切都揭示着超融合与云计算的紧密关系。
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工作负载在以容器、微服务的形式在云平台进行开发,开发和运维人员也需要一个完整的云环境实现应用开发和IT管理。
另一面来看,超融合不仅需要纵深的资源整合,也需要多云形态的相互打通,“云原生”无疑是最佳的效果。
由此来看,长在云端的厂商是有优势的。此外,公有云厂商交付的规模通常会很大,在交付超融合架构时,集群的扩展性也很高。单集群从两节点到数万节点,基本没有限制节点上限,即使只有两节点,也能拥有高可用的能力。
在这方面,除了公有云厂商和Nutanix这类云化软件厂商,其他的超融合厂商或多或少会有一些限制。
超融合基础设施的复杂性,使得其对易用和可管理性格外重视,因此超融合在平台层的功能性也将获得延展。
对于客户来说,如果只需一次投入就能获得完整的云服务,覆盖IaaS、PaaS、云管平台、开放API显然是受欢迎的。其中,监控和管理工具的自动化程度也将直接影响服务体验,AIOps的理念和应用将趋于成熟。
总体来看,无论是与SDS交集愈发紧密还是纯软件逐级深入,云化、智能化的趋势在未来很可能成为常态,那么交付方式上就不会再是软件或者硬件,而是以服务和平台的方式去实现,同时要 结合IT和CT的能力,只有这样才是 整合计算、存储、网络的基石。
来源:科技云报道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