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器带来的巨大优势,甚至可能取代已有的云计算技术,其潜力让市场兴奋不已。然而,容器技术学习曲线陡峭,企业微服务实践进阶之路充满荆棘,高门槛的容器该如何在企业中平稳落地?
如同10年前的云计算技术一样,容器正在经历自己的技术炒作周期。容器技术的火爆和日益普及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众多公有云平台纷纷支持Docker。AWS,Azure,Google,阿里云,青云QingCloud及国内各大云厂商都推出了容器云业务,国内也有不少创业公司通过构建容器PaaS平台帮助企业实现微服务架构改造。
在终端用户中,云计算容器技术采纳率也在逐年提升。根据《中国私有云发展调查报告(2018 年)》数据显示,2017年国内容器技术已投入生产环境的比例,从2016年的23.3%上升至30.1%。
容器之所以能够被业界乃至用户端快速认可,其技术价值不容忽视。容器技术能够让用户将微服务及其所需的所有配置、依赖关系和环境变量打包成容器镜像,轻松移植到全新的服务器节点上,而无需重新配置环境,从而将开发效率提升到新的高度。
过去两年,容器技术的应用持续深化,以容器及其编排技术为核心的生态,逐渐扩展至涵盖微服务、DevOps、服务监测分析、应用管理的完整闭环。因此,容器也被称为“云原生时代的核心基础设施”。
企业不拥抱容器可能会输掉
有人可能会问,云计算IaaS技术就能提供计算、存储、网络高度的弹性和敏捷,实现资源的按需动态化伸缩,满足互联网业务快速响应的需求,和容器的敏捷开发、快速交付有什么区别?
实际上,云计算IaaS是面向资源,容器是面向应用。传统云计算只解决了资源的交付速度,但并没有提升产品的开发效率。在业务快速迭代和上线的现实中,开发者开发应用出来,最后运维部署时总会发现各种各种问题,对于开发和运维之间的矛盾,传统云计算显然束手无策。而容器把所有的环境打包到一起,实现了Docker概念中“Build once. Run anywhere”的开发需求。
容器的兴起,解决了应用产品和服务交付的效率问题。从业务的角度看,其出发点是以消费者为中心,通过产品的快速迭代和上线来满足消费者日益复杂的需求。相比以前企业以项目为中心开展业务,这种思路的转变可以说是巨大的,其本质上体现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再升级。
在青云QingCloud应用及容器平台研发总监周小四看来,经过数年的发展,企业数字化转型已经从1.0进入了2.0时期,企业对于云有了更高的要求,以容器为核心的云原生架构正是这种强烈需求下的产物。
青云QingCloud应用及容器平台研发总监周小四
数字化转型1.0时期,企业经历的是从“Cloud First”到“Cloud Only”的转变。当互联网企业将云计算技术引入自身业务,通过灵活的资源供给和生产效率的提升获得强有力的竞争力时,那些仍在采用传统IT架构的企业被打得措手不及,从而引发了“全民上云”的风潮,“Cloud Only”一度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标配。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成熟落地,当初作为革命性新技术的光芒逐渐淡去,沉淀为企业IT习以为常的工具。然而,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一如既往的激烈,如何用新兴技术持续促进效率提升,成为数字化转型2.0时期的课题。
“企业不拥抱容器,很有可能就会输掉。”周小四的一句话道出了所有企业的焦虑。
当企业业务的敏捷性、弹性、个性化和智能化要求比以前更高,必然要求底层IT来支撑业务的变化。因此,数字化转型2.0要求企业IT依托云,向“Cloud Native”架构转型,解放架构自由度,最大化业务敏捷性,在满足业务需求的基础上,加快创新步伐。
在未来,绝大多数成功的企业都会是“技术公司”。在这个场景下,持续创新的能力会成为每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容器正是这样一种能够有效帮助企业获取创新能力的技术,甚至将云的目标从IT成本节约转向了业务增长引擎。
降低复杂度让容器平稳落地
容器的价值毋庸置疑,但是容器应用落地的现实却很骨感。从国内容器技术采纳率可以看到,很大一部分终端用户对于容器技术的应用仍处于观望和摸索的阶段。
以备受欢迎的容器编排工具Kubernetes为例,虽然它有庞大且成功的开源社区,但在中国的本土化程度并不高,导致企业学习成本很高,安装部署复杂,在企业容器落地过程中十分不友好。
除此之外,Kubernetes多租户模式设计粗犷简单,与企业复杂的IT环境有一定差距,企业需要自行研究业务场景下使用的组件,去解决业务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如何实现高性能持久化的存储?如何应对企业安全隔离的需求?如何实现完善的用户管理、监控、告警和日志体系?这对于传统企业而言是难上加难。
更不用提企业必须面临DevOps带来的文化和组织流程的变革。在走上正确的微服务道路,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实践过程中,企业可以说是“忐忑不安”。
那么,是否存在一种“极简”解决方案,能够让企业轻松地使用容器,快速融入云原生的怀抱?青云QingCloud旗下的容器品牌KubeSphere不失为一种理想的选择。
据青云QingCloud介绍,KubeSphere是一个以Kubernetes为内核的企业级再造商业容器平台,于2018年7月首次推出,并于2019年4月19日推出了高级版2.0。具体而言,KubeSphere拥有三大产品特性:
第一,健壮的基础设施支撑。KubeSphere从最底层为用户提供稳定的存储和网络基础设施,这正是青云QingCloud的核心优势之一。
在存储方面,KubeSphere能够提供多种经过社区众多开发者和厂商验证的开源插件,支持多款存储插件以及多种存储模式,同样也支持青云分布式存储QingStor NeonSAN,其性能、稳定性、安全性远远高于开源的存储。
在网络方面,KubeSphere提供了各种网络插件的对接,比如Calico、Flannel,并且自研的SDN也有对接方案,可以满足企业级用户的各种安全诉求。基于租户虚拟私有网络(VPC)、QingCloud SDN,KubeSphere性能、稳定性和隔离性远远高于开源网络方案。
第二,完备的上层应用开发及管理。针对用户使用KubeSphere时的各种场景和所需要的各种功能,赋予客户DevOps、微服务治理和应用管理的能力,满足企业各种业务诉求。
第三,极简的企业级用户体验。针对Kubernetes陡峭的学习曲线,KubeSphere将产品全面UI化,让企业用户零成本快速上手。无论是入门用户、主流用户还是专家用户,都能够很快适应KubeSphere,找到属于自己的使用方式。
除了KubeSphere平台本身,考虑到企业在业务中的实际应用,一旦大规模使用容器平台,需要用到更多的一键部署、开箱即用的中间件、上层工具,企业能够在QingCloud AppCenter中找到与Kubernetes一致的各种应用与服务。企业用户既可以直接使用青云QingCloud提供的Kubernetes服务,也可以自己搭建Kubernetes并安装青云QingCloud开源的插件。
这种对容器业务场景的丰富支持,沉淀了青云多年来在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方面的技术实力,对于企业而言是极具吸引力的。
容器“开箱即用”专注业务创新
不难发现,KubeSphere所有的技术支撑和产品设计都指向一个清晰的目标——让容器“开箱即用”,即通过降低容器的复杂度,帮助企业快速、低成本的实现业务的容器化,加快企业创新与竞争力的提升。
正是这些特质,让KubeSphere面向的使用对象非常广泛,无论是物理机,还是VMWare、OpenStack等各种虚拟化平台,不绑定底层基础设施的KubeSphere都可以帮助企业快速迁移到容器平台,提升企业的资源利用率,提升业务的开发效率。
以青云自身实践为例,QingCloud PaaS服务率先应用容器技术,最高实现500%的性能提升。在青云某互联网金融客户的实践中,当用户迁移到KubeSphere后,部署一整套环境的时间从1小时缩减到了5分钟,并且每一个项目组的成员人手一套环境,资源隔离,互不影响。
对此,Curiosity China CTO水羽哲感同身受。作为一家提供数字技术的互联网企业,Curiosity China从2014年就开始探索业务的容器化,虽然在容器技术和实践上获得了大量经验,但是在过程中遇到多样而复杂的挑战,让Curiosity China技术团队一部分的核心能力和核心资源花在了维护容器上,产生了额外的、无谓的资源消耗。
Curiosity China CTO水羽哲
KubeSphere的出现,让Curiosity China可以完全专注于核心业务的开发和创新。正如水羽哲所说:“企业IT管理者的核心诉求是抹平开发运维生产环境的差异,利于开发与运维团队协同,以此驱动应用转型,赋能业务创新。KubeSphere容器平台可以帮我们屏蔽容器中复杂底层的细节,让我们把有限的精力专注在业务创新上。”
“极简”之道的知易行难
对于一款产品来说,企业用户使用起来越简单,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就越复杂。KubeSphere“开箱即用”的背后,是青云为之付出的大量心血,也体现了KubeSphere与其他技术平台不一样的优势和能力。
首先,领先的技术力。这种技术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技术发展方向的把握。从Docker到Kubernetes,容器技术在不断演进,如何在众多热门技术中选择更具发展潜力的那一个,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青云QingCloud为了找到容器发展的正确道路,在选中Kubernetes之前做了大量的调研,调研的细致程度让客户都非常惊讶。
二是技术能力的积累。在很多容器案例中,大部分的问题都发生在存储和网络中。容器产品要做到真正的稳健可靠,作为底层基础设施的存储、网络,可以说是至关重要,同时商业化的支持也必不可少。青云QingCloud拥有自主研发的云平台,历经多年公有云大规模用户验证,并积累了丰富的基础设施运维经验,将最底层基础设施的技术能力无缝对接给KubeSphere,正是青云容器产品安全稳定的优势所在。
其次,优秀的产品体验。互联网化的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一直是青云强有力的标签。对于所有用户来说,KubeSphere就是一个向导式UI和辅助操作的界面,功能的装载和卸载都只需勾选一下,完全根据自己的需求决定,使用起来非常简单。
但值得注意的是,KubeSphere不是简简单单对Kubernetes的UI化,而是一个真正的分布式操作系统。由于在产品体验上做得太出色,KubeSphere平台甚至给人是一个“Dashboard”的错觉。
Kubernetes产品化的最大难度在于,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差别很大,甚至充满了矛盾,比如连Kubernetes基础都没有的入门用户,和对容器实现逻辑和功能都非常清楚的专家用户,两者的需求显然差之千里。
为了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KubeSphere将产品架构设计成松耦合、可插拔的,甚至连DevOps、微服务这样的高级功能,都被做成了功能能模块。
入门用户可以通过KubeSphere界面的引导来完成资源的创建,比如:选择自己想要的Docker,构建一个容器镜像等,并在这个过程中对容器完成基本的了解。比较成熟的主流用户可以通过KubeSphere平台简化Kubernetes中很复杂的操作,提升操作效率。而专家用户可以直接选择KubeSphere平台中的Kubernetes原生工具。
从产品化的角度看,KubeSphere达到了用户需求、用户体验和技术能力之间的平衡。
再次,丰富的行业实践。要让容器真正落地,挑战不光来自技术和产品本身,更是来自企业实际的业务难点及冲突。
比如,企业很难完全放弃已有的IT基础设施,容器服务需要有能力去对接现有基础设施;在业务容器化之后,如何做配置管理,监控告警,如何通过日志排查线上故障,如何做服务发现等等,都需要容器服务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再比如,DevOps是一个企业文化的流程,容器应用必须改变企业现有的组织流程和文化。
只有在接触了大量企业客户之后,才能对这些挑战有深刻的体会。这是为什么周小四反复提出,企业一定要充分认识容器带来的IT地位转变,以及对数字化转型的作用。只有基于企业从上至下的认知改变和组织架构的调整,才能将容器等云原生技术真正应用在企业业务中。基于大量的用户实践,青云QingCloud能够为企业提供容器的最佳应用实践,从而将KubeSphere的推行和企业循序渐进的微服务改造落到实处。
最后,完整的生态体系。做云,生态必不可少,这一点在KubeSphere身上得到了很好体现。青云QingCloud多年来建立起的强大产品体系和生态成为其有力的竞争优势。如今,青云QingCloud积极投身CNCF开源社区,将KubeSphere开源回馈给社区,又进一步丰富了社区和自身的生态。
“大道至简,举重若轻”是KubeSphere容器平台的产品理念。可以看到,在KubeSphere产品迭代打磨中,“极简”是始终不变的关键词。
不容忽视的是,当前容器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保持长久的竞争力非常重要。未来,青云QingCloud将会推出QKS(公有容器云服务)、容器一体机等多种容器服务交付与部署方案,以全栈云能力帮助企业享用“开箱即用”的容器服务,加快企业创新与竞争力的提升。
【科技云报道原创】
微信公众账号:科技云报道
来源:科技云报道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