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正在打乱互联网三十多年来形成的市场格局。互联网三大巨头BAT开始遭遇流量瓶颈,业务增长放缓,大有取而代之趋势的是近两年发展起来的TMD(头条,美团,抖音),凭借对移动互联网的敏锐嗅觉快速蹿红,被业界称为移动互联网的“新三巨头”。
这令刚刚适应“互联网+”浪潮的传统企业,再次遭遇一记当头喝棒——如何在数字化转型中跟上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特性?
如果以TMD为参照,我们会发现这类移动互联网企业拥有一种新特质,即在依托于传统计算平台的同时,重新定义了企业通讯和协作的方式以及与用户沟通的方式。
它融合了Web、IM客户端、APP、短信、邮件等多种通讯系统,打通了阅读、社交、娱乐、支付、客服等数个线上场景,一体化的融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加贴合这个时代人们的使用习惯,也使得企业沟通和协作的效率远高于过去。
在这种新型企业竞争力的背后,则是多样化的通讯云技术在做支撑。2018年艾瑞发布的《中国通讯云服务行业研究报告》指出,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场景愈发多样化,受到C端用户习惯变化的影响,新兴的通信方式不断从个人通信领域向企业级通信渗透。客户服务与社交媒体的边界正在变得模糊,通讯云服务将开始走向全渠道整合。
毫无疑问,移动信息化通讯将作为一个新的概念出现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承担起整合各种通讯平台的重要职责,它将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也是传统企业转型必须直面的一个新课题。
移动信息化通讯建设面临多重挑战
虽说移动信息化通讯在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企业若想建设移动信息化通讯体系,遇到的挑战也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多系统统一难。在"互联网+" 浪潮的背景下,企业就自有了各种的Web、APP、OA、ERP、CRM、会议管理、呼叫中心等多个系统。在过去割裂的通讯体系当中,办公系统各自独立,企业数据分散在各个不同的产品里,无法进行有效的整合和梳理,庞杂的软硬件运维和管理更是难上加难。随着通讯云服务不断走向融合,分散的系统及其数据将成为企业在移动信息化通讯中首先需要整合的地方,旧有"烟囱式"系统建设模式将被颠覆。
其次,多终端融合难。在传统通讯体系中,短信、电话、传真、电子邮件、音视频会议、IM等多种通讯方式,都由不同的终端平台承载。如今,企业办公形式的多样化,业务需求的多样化,必然将带来不同终端平台的融合。
再次,数据安全性。数据资产是如今企业商业运营中最重要的“金矿”,各种各样、各个渠道来源的数据被企业"抱入怀中",从线下实体店进店数据,到用户线上交易数据,再到企业级CRM数据、呼叫数据等,数据安全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命脉,数据的安全性、业务的稳定性以及系统的高可用性,必将成为企业中最需要加强的地方。
然后,服务个性化。行业属性不同,业务特征不同,对通讯体系的要求也不一样,企业在通讯建设中的需求呈现个性化、多样化。尤其对于大中型企业复杂的业务体系来说,只能满足部分业务场景需求的标准化通讯产品,显然远远不够。只有深入理解企业实际需求的定制化产品,才能在移动互联网通讯中真正的帮助到企业。
最后,场景智能化。由于人工成本升高、运营成本逐步增加、用户行为模式转变等问题,造成的信息大爆炸时代信息接受和处理困难,企业需要 挖掘能有效与AI结合的内部协作、外部客服/营销的通讯场景,部署智能通讯解决方案,打造企业智能大脑。
对于企业来说,移动信息化通讯是一个需要突破的新领域。同样,对于提供通讯服务的厂商来说,也是一个新领域。在面对企业移动信息化通讯平台建设需求时,既需要厂商有服务关键业务平台的经验,也要能够跟上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使用喜好。
作为中国最早的企业通讯云服务商,容联通过PaaS能力平台服务了80%的互联网企业,如今,容联也正在经历从通讯云服务到智能通讯服务的转型,围绕通讯体系建设,持续深入通讯PaaS服务的同时、加强SaaS应用、行业定制化解决方案及AI等新技术的全通讯能力布局与创新,满足客户内部办公通讯、多方协作、外部客户服务、业务营销等企业各个领域通讯需求。
可以说,容联正在以一个更懂"传统行业通讯"的新入者身份,用“AI+通讯”的方式为企业提供移动通讯服务。
从“烟囱式”向“智能融合云”转型
如果说“移动信息化通讯转型”这种观点过于抽象,那么下面这些来自各行业的真实案例,可能会让传统企业的同仁们感同身受。
提起国家电网无人不知,这家特大型国有重点企业覆盖了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供电服务人口超过11亿人。十二五规划以来,国家电网公司就开始着手信息化的升级,致力于智能电网的建设。
然而,就如同一头深陷互联网+泥潭的大象,国家电网的数字化转型之路极为艰巨。国家电网除总公司及其分部之外,其下属省公司、直属单位高达近百家。
在过去,各个省分公司都是独立搭建自己的信息化体系,不仅有重复建设带来的成本浪费,而且多个体系下的软硬件难以整合,各环节数据无法共享,出现了一个个“信息孤岛”,严重影响了公司与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当移动办公需求日益增强,过往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就暴露得更加彻,比如:已有的办公系统不支持移动化,只能在固定场所使用固定PC设备,大幅降低了员工办公和协作效率;传统会议系统的开会范围有限,随着部门不断增加,硬件和运维成本也不断高企;在严苛的网络环境下,无法保障一线电网员工运维、巡检工作的开展......
国家电网深刻地意识到,打造移动信息化通讯体系势在必行,但是如果在原有的传统通讯系统上进行改造,成本极为昂贵。如何能够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满足移动办公、内外部即时通讯的需求,成为国家电网寻求专业通讯解决方案的首要目标。
容联的出现让国家电网看到了建设新型移动通讯体系的希望。通过部署容联IM Plus平台,国家电网实现了内外网视频会议终端、可视电话、企业分机和办公系统的互联互通。企业员工使用手机、Pad等智能终端,就可以随时随地使用IM消息、电话、音视频通话、音视频会议、通讯录、内部应用等功能,在处理公文、浏览邮件、查询信息、现场办公等方面的工作效率得以大幅提升。
针对国家电网全国各地多部门需要经常开会的需求,容联会议系统在原有的第三方会议硬件基础上,以纯软的架构为国家电网提供了全终端且丰富的会控功能,不仅降低会议系统扩容成本,还让国家电网实现了稳定、实时的音视频会议、直播培训等业务需求。在线提问、录制视频、白板协同、IM消息实时互动等功能,更是满足了会议场景下的各种需求,让企业员工完全感觉不到异地沟通的困难。
与此同时,在国家电网日常一线业务中,故障处理、应急抢修、巡检运维等工作内容是不可或缺的,遇到山区、草原、沙漠等网络环境严苛的地区,运维保障等工作都比较难以开展,应急指挥调度工作更是无法实时同步。有了容联的技术支撑,所有工作人员都可以通过网络音频、视频,传统运营商等多种方式加入会议,进行语音高效沟通,从而及时处理故障,协同抢险指挥。
容联云通讯解决方案的特别之处在于,在国家电网已有的传统通讯系统基础上,为集团总部和各省公司打造出统一的办公通讯云平台,不仅降低了系统扩容升级的成本,还拓展了传统通讯系统的移动触角,让企业内外部的沟通协作更加顺畅,大幅提升了企业员工的办公效率。国家电网也因此成为最早一批成功转型移动互联网的传统企业典范。
除了基础通讯、融合通讯的场景服务,国家电网借助容联完成了在智能化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容联将“机器学习”技术引入“国网党建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嵌入“智能机器人”功能,运用机器 学习技术,训练机器学习能力,完善人机交互智能应用,构建“国网党务知识库”实现了信息的智能查询、推送和更新。
同时,为契合“国网网络大学”在线客服系统高安全、高稳定、智能化的标准,容联量身打造了国网智能在线客服系统,让”网络大学“在快速拥有互联网全渠道在线咨询功能的同时保留了在线咨询会话辅助,使客服能够更加高效的处理会话。
可以说,目前为止,容联是通讯云行业业内将AI技术与云通讯技术结合层次最深的厂商,在UC、CC领域分别于AI技术进行了 整合,提供客户需求场景 融合及智能化方案,包括智能办公助手,智能会议解决方案, 智能客服等解决方案。
2017年,容联为江苏交通控股搭建“协同指挥调度云”,实现1个主监控中心和43个分监控中心之间的实时音视频沟通。通过音频、视频、文字/图片等即时通讯手段将道路现场情况实时传回指挥中心,指挥中心联合上级政府、专家和各个部门协作进行会商决策,并再次通过音频进行相应的应急资源调动,从而快速高效的进行调度和处理应急事件。
目前,容联在金融、制造、交通、政务等行业都有非常多的成功案例,容联的移动信息化通讯解决方案已经服务了中国中车、中国平安、浦发银行、国家电网、中科院、吉利汽车等不同行业的行业巨头。
未来,在预期可落地的移动化深化应用中,容联将把传统企业的信息系统平台化做到极致,同时持续发力底层AI技术,开拓应用场景,通过AI构建更为完整的智能通讯解决方案。
作为移动信息化通讯服务专家,容联为企业提供专业的通讯领域全场景规划咨询,不再局限于某一通讯功能点,而是提供企业面向未来的最新通讯技术发展规划设计,赋能了各行业中大型企业的移动信息化通讯服务建设及智能化转型。
容联不仅在移动信息化通讯领域承担一个引领者的身份,还扮演者实践者的身份,从售前、售中、售后各个环节为企业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将最先进的技术与真实的客户应用场景结合,将移动信息化通讯方案快速落地。
长期以来,通讯系统一直被作为企业的成本中心,随着企业移动信息化通信的发展,企业数据将从割裂的状态不断走向融合,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不仅能够对用户遇到的问题进行预判,提前给出解决方案,为企业的营收带来直接的贡献,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移动信息化通讯的支撑。
【科技云报道原创】
微信公众账号:科技云报道
来源:科技云报道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