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盯上人工智能不是一两天了,但阿里云说要“万物智能”却是近日的事儿。
就在3月29日的云栖大会·深圳峰会上,阿里云在发布ET医疗大脑和ET工业大脑后,又接着发布了用可视化的拖拽方式让开发者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机器学习平台PAI2.0。或如阿里云总裁胡晓明在现场说的“机器要做人类的助手,而不是竞争者”,阿里云是为“万物智能”提供基础设施和智能引擎。
这也意味着阿里云给自己定了新的任务:通往智能之路。只是这样宏伟的理想能实现吗?
阿里云的底气、筹码、武器和路径
1、底气:能帮中国制造提升万亿利润
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期盼不需赘述,就如当年登月一样,恨不得技术马上成熟。而阿里云之所以敢公开喊话,无非是对自己技术的自信。
按照阿里云官方的说法,阿里云的ET医疗大脑,可在患者虚拟助理、医学影像、药效挖掘、新药研发、健康管理等领域承担医生助手的角色。从数据上看,其算法的准确率能将人类医生60%-70%的平均准确率直接拉升到85%。
胡晓明在现场提出“中国智造1%”的概念,希望让工业生产线上的机器拥有智能大脑,如果制造业能够整体提升1%的良品率,按201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计算,这将为中国制造总体提升上万亿的利润空间。
这既是市场缺口,也是阿里云之所以敢花大力气去博的“底气”。
2、筹码:阿里“NASA”计划
尽管在人工智能的江湖里,阿里云已算是“前辈”,先后也发出多个大招。比如入选世界互联网代表性领先科技成果的超大规模通用计算操作系统“飞天”,入围MIT全球十大黑技术的“人脸支付”功能和针对星际的强化学习研究平台Gym StarCraft,以及VR pay、“城市大脑”等等。
但真正要让人工智能“飞入寻常百姓家”,还得依靠马爸爸在内部启动代号为“NASA”的计划,无论是不是真的面向未来20年储备核心科技,但针对的机器学习、IoT、生物识别等领域都将是未来人工智能发力的重点方向。
倘若阿里“NASA”计划的研发成果都能通过阿里云对外输出,那“万物智能”的理想至少能加快实现的进程。
3、武器:降价,让行业加速优胜劣汰
尽管降价在商业中并不稀罕,也不是什么极其高深的竞争策略,但在云计算和人工智能领域里却是简单粗暴又十分有效的进攻方式。
这一方面说明行业技术趋于成熟,研发投入成本大幅度降低,另一方面也在宣告降价方将通过低价方式侵入市场,快速笼络客户,来完成对市场高地的占领。
就在这次深圳峰会上,阿里云宣布华北3地域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正式对外开放运营,这是阿里云在全球开服的第14个地域,同时云服务器ECS全系列降价20%。。
事实上,半年内,阿里云已进行过多次产品降价,比如:
2016年10月,宣布中国区云产品全线下调,核心云产品最高降幅达50%,并推出“免费套餐”;
2016年12月,阿里云再次宣布降价,中国区云数据库产品平均降幅达20%。
当然在这个市场上,并不只是阿里云一家采用降价策略,近日,在厦门政务云公开招标外网云服务中腾讯云就用0.01元的价格投标;亚马逊AWS已创下了十年降价50多次的纪录;近期更有谷歌云平台GCP宣布开通部分免费层级的产品。不过,他们并非在卖大白菜,低价也并非筹码,而是顺应市场、打江山的手段。
阿里云之所以能降价,一是因为他和亚马逊、微软、谷歌一样,最大支撑还是其海量的用户数据积累和多年的平台经验。二是希望能通过低价加速行业的优胜劣汰,进而建立其自己领跑者的地位,毕竟价格战不是人人都能打得起。
4、路径:与无人驾驶等绕道而行,移战医疗、工业等领域
一直以来,阿里云的人工智能之路就和国内外其他“赛手”不太一样。阿里既不像苹果、谷歌等国际巨头选择在无人驾驶、计算机视觉、 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情景感知等核心算法的研究或收购,如苹果收购人工智能初创公司Emotient,谷歌相继收购了用于开发聊天机器人的人工智能平台Api.ai和视觉搜索创企Moodstock等;也不是如百度等在框计算、百度大脑、无人驾驶车等的发力。而是剑走偏锋,把医疗和工业作为切入口,在这次发布ET医疗大脑和ET工业大脑前,阿里一直在规划、布局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互联网医疗。数据显示,全国已经有超过400家大中型医院加入阿里的“未来医院”计划。工业制造上,徐工集团、中策橡胶、吉利等也在积极引入ET工业大脑。
“万物智能”前,阿里云面前的几道考题
人工智能虽然火热,但仍处于婴儿期。
就在人工智能各自为战,市场也处于无序散沙的档口,阿里要扛起“通往智能之路”的大旗,尽管已有诸多准备,却依然也要面对这些问题。
1、阿里云能否完成工具(或应用)-平台-生态三部曲,再造一个生态
简单的说,阿里需要释放阿里云的全部能力,把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从一个工具变成未来商业世界里的“水和电”,在阿里的电商生态之外,再造一个人工智能的生态。
因为阿里云若只是一个工具型产品,使用场景和时长就会是一个致命硬伤。你不是微信,用完即走代表着你的产品价值有限。
阿里首先需要完成的是通过阿里云的工具属性让用户“沉淀”下来,从数据上来看,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阿里云客户超过230万,付费用户达76.5万,阿里这一项做得并不差。
但光是工具远远不够,如果要让人工智能走入每个人的生活,就需要更加平台化的人工智能产品。这次阿里云正式发布机器学习平台PAI2.0,或是基于此。人工智能平台的价值是在商业模式、数据模式(工具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网络协同效应。
但做到平台也不够,阿里云仍然只是另一个网易、360,阿里云要完成“万物智能”就需要再造一个阿里巴巴,像苹果、谷歌等一样,形成生态。
这里有必要梳理下工具(应用)、平台和生态三者的关系:
[工具(或应用)+内容+终端(或渠道)]+(云)平台=最简单的生态系统,也就是3+1=生态。
需要说明的是:
工具、平台、生态对应的是三类思维,其中生态思维是高维文明,工具(应用)思维则是低维文明,低维文明是质朴生产力的代表,高维文明才代表先进生产力。人工智能的工具思维阶段只是解决从逻辑智能到感知智能再到认知智能的问题,AlphaGo再智能也仍然是人类的一个工具(应用)。
生态思维阶段需要完成的是前台思维(工具)+后台思维(平台)的融合。
前台思维是解决具体问题,如美图秀秀就是一个工具,后台思维是为用户搭建体验平台并创造氛围,让用户参与并创造价值。
但阿里云需要具备生态思维,也就是共建、共享、共赢、开放和平等的思维模式。例如围绕阿里巴巴已形成的一个庞大的电商生态,这里诞生和推动了无数的新兴“物种“:近3亿活跃消费者,商品、餐厅、电影院,快递商,支付服务,B2B商圈,电商人才,代运营商,软件服务商,淘女郎。。。。。。
阿里云就是需要再造这样一个人工智能的生态,让开发者、使用者、设计者、运维者等相互协作,才可能“万物智能”。
2、与巨头们相争,如何快速“跑马圈地”
前面已经说到,人工智能并不是一个“无人区”,而是高手林立的江湖。高手过招,阿里既要在速度上赢,又得在跨度上胜。
速度上,要在同一个细分市场里,跑赢对手,比如阿里云重点要攻下的医疗领域,据响铃所知,之前就有百度医疗大脑,今日IBM又牵手百洋,全面杀入中国智能医疗市场,此外国外Enlitic等创业公司也垂涎已久。
跨度上,阿里需要继续差别占位,做其他巨头看不到、干不了的。其实,我们也可以看到,阿里云一开始就直接避开无人驾驶等拥挤区,在城市治堵、基因研究、星外文明探索等领域默默发力。
只是高手之间的较量,胜负在毫厘之间,阿里需要继续做精做细。
3、全面商业化前,如何处理行业共同的难题
比如:数据流通和协同化感知的问题,目前基础设施层的仿人体五感的各类传感器缺乏高集成度、统一感知协调的中控系统。赛迪顾问的建议是在软件集成环节和类脑芯片环节发力,具体得看阿里如何见招拆招。
比如强人工智能尚未实现关键技术突破的问题。目前在技术研发层取得的进度依然属于初级阶段,对于更高层次的人工意识、情绪感知环节还无重大突破。阿里仍然有机会塑造自己的关键技术,只是别人也没停下来。
再比如智能硬件平台易用性和自主化之间的差距问题。虽然这不是阿里关注的重点,但一旦其他巨头占领优势,形成示范效应,市场的天平就不确定向哪边倾斜。
总之,正如《超体》和《星际穿越》两部烧脑片里描述的场景一样,尽管我们不确定“万物智能”会怎样,阿里云也在做一件谁也不确定的事情,但正是这种未知给了人类探索的欲望。既然不确定梦想是否能照进现实,那坚持做则是当下唯一能做的。
曾响铃,作家,资深评论人,2016年度十大作者,TMT新媒体“铃声”创始人,[移动互联网+ 新常态下的商业机会]作者,钛媒体、虎嗅、i黑马、创业邦等近60家媒体专栏作者,《商界》等多家杂志撰稿人。微博账号:科技向令说,微信号:xiangling0815。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