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折叠屏手机已不算是新鲜事物,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折叠屏手机折叠起来是手机,打开变成“小平板”的妙用还是很新奇,折叠屏手机市场关注度居高不下。
有关注度是个好事,因为目前手机厂商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那就是智能手机市场产品迭代效率上去了,产品创新度却降低了,以至于年轻人换手机都不愿意换手机,而换机频率降低直接影响手机销量,影响手机厂商的收益。
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手机厂商发力折叠屏手机市场,试图以不一样的“玩法”唤醒消费者的购机欲望。截止到目前,主流的手机厂商中,三星、华为、小米、OPPO、vivo、摩托罗拉等厂商均推出了折叠屏手机,一场轰轰烈烈的折叠屏之争即将到来。
折叠屏手机驶入快车道
有人说,折叠屏是智能手机未来的形态,因为折叠屏解决了大屏幕必然要大体积的问题,而且折叠手机是一种新的形态,有很大的创新设计空间,可以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的购机需求,自然会受到消费者青睐。
事实也是如此,在国内手机市场疲软的大环境下,折叠屏手机异军突起,彰显了新技术、新产品的号召力。
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数据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3.26亿部,同比下降8%,环比下降12%。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1至4月,国内市场手机总体出货量累计8742.5万部,同比下降30.3%。
受疫情影响手机消费需求持续疲软,手机市场萎缩趋势明显,细分赛道折叠屏手机却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
根据研究机构DSCC报告,2022年第一季度,全球折叠屏智能手机总出货量为222万部,较去年同期增长571%,出货量同比大增近6倍。同时,DSCC称,折叠屏手机产品在2022年将迎来大幅扩张,预计全年全球出货量将增加107%,达到1600万台。
折叠屏手机异军突起离不开柔性折叠屏技术的精进,同时主流手机厂商相继推出首款折叠屏手机,一定程度上利于折叠屏手机的宣传普及。各厂商深耕折叠屏手机市场,提高研发和生产效率,降低产品价格,必然会推动折叠屏手机市场的增长
在国外,三星折叠屏手机Galaxy Z-Flip 3销售火热,带动了全球折叠屏手机销量的增长。在国内,华为折叠屏手机Mate Xs 2销量与日俱增,今年5月份拿下国内销量第一桂冠。
毫无疑问,国内外折叠屏手机认可度在提升,折叠屏手机将迎来快速增长期。需要注意的是,折叠屏手机制造工艺要求高,十分考验手机厂商的研发水平,另外折叠屏手机均定位高端机型价格高昂,中低端市场比较空白,需要手机厂商去开拓。
华为加固“城墙”
华为是国内折叠屏手机赛道的引领者,也是折叠屏赛道的受益者。早在2019年华为就推出了首款折叠屏手机华为MateX,近几年又持续推出五代折叠屏手机,不仅技术长进了,还取得不错的成绩。
在销量方面,华为折叠屏手机销量全国第一,全球第二,并且这样的规模优势还将持续。网络数据显示,2022年5月,中国市场折叠屏手机销量前三名均来自华为,包括华为Mate Xs 2、华为P50 Pocket和华为Mate X2。
在技术方面,华为着重解决产品“机身重、屏幕折痕、屏幕脆弱”等问题,在轻薄度、柔性屏性能等方面均有大的突破。以华为Mate Xs 2为例,整机重量仅255克,屏幕平整度相比Mate Xs提升70%。
产品性能的升级归功于华为对技术研发的重视。据了解,华为“超级材料实验室”拥有业界唯一厂商自建的全制程产线,包括9大类生产设备、12大类监测设备,总占地1000平方米。这个产线不用于量产,仅仅是为了材料的研究,断带来业界领先的MIM材料。
关于华为折叠屏手机的赞誉还有很多,例如业内唯一一家集齐内折、外折、竖折三种折叠屏形态的厂商;业内首创双旋鹰翼铰链的厂商;三年推出五款折叠旗舰……种种赞誉均体现了华为在折叠屏手机市场的领跑地位。
华为建立“超级材料实验室”为产品创新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长期塑造的高端化品牌形象亦是被消费者认可的关键。
高端机型主要面向精英和高端人群,这类人群对产品性能要求较高且十分看重品牌文化的沉淀以及极致服务体验,而作为“国货之光”华为坚持打造品质至上的旗舰机型,口碑好粉丝忠诚度高。
在艾瑞咨询2021年针对折叠屏手机的用户调研数据中,华为折叠屏手机以4.51分位列折叠屏手机满意度第一,而44.3%的折叠屏手机用户的上部手机品牌也是华为,也可见华为手机在高端手机市场中的地位。
虽然华为在国内折叠屏手机市场的领导地位,其他手机厂商短时间内难以撼动,但在全球市场三星折叠屏手机口碑、销量均优于华为。目前全球折叠屏市场份额比例是“三星七,华为二”,华为想要追平甚至赶超的难度很大。
根据研究机构DSCC报告,2022年第一季度,三星在折叠屏手机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其市场占有率达到了74%,三星Galaxy Z-Flip 3依旧畅销。排名第二的是华为,其折叠屏手机产品一季度占据20%的市场。
总之,华为已在折叠屏领域技术、产品、口碑均建立起了壁垒,其他国产手机厂商想要在折叠屏手机市场分得一杯羹,还需要斥巨资研发新品,在技术、产品、服务等方面做出差异化以及夯实品牌竞争力。
小米加速追赶
在折叠屏手机赛道上,小米姗姗来迟,只能加速追赶行业先行者。
2021年小米正式发布首款折叠屏手机MIX Fold,首发价格为9999元,小米MIX Fold发布时间比华为首款折叠屏手机晚了两年,而且由于产品口碑不佳,价格大幅下降数千元,高端机型被贴上“性价比”的标签,很快退出了精英和高端人群的购机选项。
时隔一年,有媒体爆料,型号分别示为 22061218C、2206123SC的小米新机正式通过 3C 认证,前者为小米第二代折叠屏手机——MIX Fold2。小米折叠屏MIX FOLD 2采用了全新铰链、全新屏幕技术,搭载高通骁龙8+旗舰处理器……预计今年7月发布,“米粉”们表示:期待小米折叠屏手机的蜕变。
从一代折叠屏手机到二代折叠屏手机,小米押注折叠屏的野心不言而喻,而且折叠屏手机被誉为当今最高技术水平的智能手机,这与小米要走的高端路线不谋而合,相信小米还会持续加码折叠屏手机市场。
手机厂商入局折叠屏手机市场比的是综合实力,而品牌的综合实力集中体现于技术实力、供应链、产品线、盈利能力等等,那么比拼综合实力,小米有何胜算?
在研发方面,小米有意将更多资金投入到研发活动中,提升企业产品创新能力。据小米历年财报显示,2018 年到 2021 年间,小米的研发投入分别为 58 亿元、75 亿元、95 亿元、132 亿元,所占营收比例基本保持在 3.3% 到 4% 之间。
另外,2020年初,小米就宣布未来五年计划研发投入500亿,截至2021年底小米研发投入已超220亿元,工程师已超16000人。此后,雷军进一步升级研发计划,提出:“五年内小米的研发投入计划提高到1000亿元”,此计划在有序落实中。
每年巨额研发资金投入是小米冲击高端市场的底气,小米向高端手机市场发力,红米独立运营走“低端性价比”路线定的双品牌战略成效显著。
小米2021年业绩数据显示,小米定价3000元或以上的高端手机,全球出货量2400万台,已超去年的1000万台,在境外高端手机市场中,定价高于300欧元的小米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160%,按出货量计算,小米高端手机占比近13%,而这一数值在2020年为7%。
此外,小米趁着华为被“打压”的间隙,加速蚕食智能手机市场份额,手机出货量持续增长,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小米集团2022年一季度的财报显示,小米的智能手机业务收入为人民币四百五十八亿元,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为三千八百五十万台。
虽然小米在折叠屏手机市场上还没有过多的建树,但其明确冲击高端市场的路线,在研发创新上不留余力,相信折叠屏手机会一代比一代好。另外,如若小米能够在折叠屏时代,推出一款配置高、价格低的折叠屏手机,折叠屏之路也会越走越宽。
总而言之,MIX FOLD系列折叠屏手机是小米冲击高端手机市场的一次尝试,其打造高溢价能力和强大品牌影响力的目标也将化成动力,助推小米在折叠屏手机市场上走得更远。
折叠屏时代来了?
年轻人不愿意换手机,因为手机厂商将摄像头、芯片、全面屏等概念炒来炒去毫无新意,也因为当下的智能手机功能齐全足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人们也没有换机的理由。人们毫无换机欲望,手机厂商也陷入创新瓶颈,智能手机市场日渐式微。
在此情境下,手机厂商为寻求可持续发展,不遗余力的探索新技术、新功能,而折叠屏被视为是引发新一轮换机潮的关键,也是手机厂商眼中的增长机遇。不只是小米,荣耀、OPPO、vivo等国产手机品牌也将折叠屏手机,作为打破同质化市场现状,冲击高端市场的突破口。
国产主流手机厂商全员出击,折叠屏时代来了?
从生产端来看,折叠屏时代来了,华为、小米、OPPO、VIVO、荣耀等手机厂商齐聚折叠屏手机市场,相继推出了第一款折叠屏手机,战争已经打响。从消费端来看,折叠屏手机渗透率不足,消费者认可度有待提高,谈折叠屏时代来得为时过早。
目前使用折叠屏手机的人仍是少数,原因在于折叠屏手机太贵了,动辄上万的价格劝退了很多人。据了解,小米MIX Fold9999元、三星Galaxy Z Fold3 14999元、华为Mate X2 17999元,而2021年全球智能手机均价仅为2061元。
另外,折叠屏手机发展初期屏幕断裂折痕、使用寿命短、体验差等问题层出不穷,导致口碑翻车,人们怀抱观望态度。如此看来,手机厂商想要大规模普及折叠屏手机,一是要适当降低产品价格,二是要提高优化使用体验,增强消费者信心。
对于手机厂商来说,每一次新技术的发现和成熟应用都是一次弯道超车的机会,相信随着折叠屏手机技术的提升、价格的下探、品质的提升,会有越来越多消费者愿意为折叠屏所带来的妙用价值买单,届时智能手机将步入折叠屏时代。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