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畊宏的带领下,全民健身热潮兴起,单月涨粉六千万的速度,让刘畊宏成为了2022年名副其实的 “流量王”,这也使得健身行业再次回到了大众视野中。根据此前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健身行业市场规模达3362亿元,同比增长8.03%,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至3890亿元。
由此可见,中国健身行业市场规模正保持增长趋势,且得益于全民健身热潮的兴起及发展历史较短的优势,未来发展空间非常广阔。但这行不可多得的朝阳产业,却在发展中受多方因素的影响屡遭冲击,深陷野蛮成长的泥潭。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0世纪80 年代,中国第一批健身俱乐部出现,彼时因管理水平、设备质量、专业程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健身俱乐部发展掣肘,还难以形成大规模经济体系。21世纪后,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多家本土大型连锁品牌创立,国际品牌也接连驻入,使得中国健身行业市场迎来了真正的快速发展期。
健身俱乐部“跑路”成常态
但在市场高速发展之下,负面问题也接连涌现。因健身俱乐部提前支出成本高,为能尽快回笼资金促进门店发展,预付制与销售私教课便逐渐成为健身俱乐部的主要销售模式。但由于健身俱乐部的运营模式不完善、财务结构不清晰、从业人员专业度低等原因,常导致部分健身俱乐部出现“跑路”、闭店等行为。
消费者对此维权较难,遇见这类情况只能“哑巴吃黄连”。去年,因预付制的新客源枯竭弊端显现,国内大型健身直营连锁机构的代表品牌之一金吉鸟,多地门店资金断流导致闭店,不仅欠薪员工,也导致众多消费者的费用打水漂。而在中国健身市场,靠预付制来吸金的品牌比比皆是,倒闭门店更是数不胜数。除此之外,健身俱乐部的专业水平也成为了诟病之一,使消费者与健身俱乐部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对行业负面影响极为严重。
品牌与从业人员素质双低
目前,中田健身是目前全国门店数量排名第一的健身品牌,发展势头正盛,被评价为“健身届的沙县小吃”。从评价便可以得知中田健身走的是低端路线,只做平价大众健身产品,因此比起健身俱乐部更像一家工作室。之所以中田健身门店版图可持续扩张,离不开压缩门店成本、人力成本以及发展教练成为股东合伙人的这一“中田模式”。
中田健身主打低消费门槛,部分团购一次体验课仅需十几元,包月制模式也不过两千多元。“价格战”的优势也让中田健身在消费者层面成功出圈。但中田模式虽利于自身发展,却对于整体市场造成了不良影响。对于大型且正规的健身俱乐部来说,想在行业标准线上正常经营,根本无法做到像中田健身般降低门店及人力成本,中田健身低于市场的私教价格,很可能会对市场带来劣币驱逐良币的负面效应。
此外,压缩门店成本势必会让场地、设施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加之对教练薪酬压缩、无底薪且兼职保洁等行为,也劝退了众多有实力、有经验的健身教练前来应聘。同时发展教练成为股东合伙人的经营模式,也让教练们把中田健身当做创业平台,根本无心提高专业能力,导致中田健身的教练专业度及素质普遍不高,常存在基本动作教学错误的情况发生。
在中田健身的简介上清楚写着以“改善人们健康”为使命,提供科学的健身服务和个性化的私教指导,可在以上情况面前却讽刺至极。一家专注市场捞金忽略专业服务的品牌,如何完成改善人们健康的使命?一系列远低于行业标准的制定对中国健身行业何尝不是一种降维打击?如此下去,健身俱乐部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象只会变得更加不堪。不良健身品牌的影响下,中国健身行业似乎变成了扶不起的阿斗。
传统健身俱乐部遭遇疫情+线上健身双重冲击
当然,除自身发展弊端影响外,大环境因素也为行业近年发展带来了难以抵抗的困难。在疫情影响下,全国有30~50%的健身俱乐部面临倒闭。其余健身俱乐部也曾因同行恶意竞争或客观因素多次闭店,没有任何营业收入的情况下,还必须承担租金和员工工资,想要存活下去也非易事。再加上线上健身的兴起,这对传统健身俱乐部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雪上加霜。
而提到线上健身的发展,万物皆可互联网时代,以Keep、每日瑜伽为代表的线上健身APP正在抢占市场,线上健身化趋势开始增强。虽有效缓解了中国健身行业在疫情期间整体发展的部分困境,也挽回了部分消费者对行业的信任与好感度。但健身这项运动终究要落实在线下,且线上健身又被商业化变现、用户留存等难题长期困扰,发展空间大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
整治乱象,回归春天
回溯本源,高质量产品是企业长存的生命线,对于健身俱乐部也是如此。线下实体俱乐部想要有实力对抗疫情的冲击,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反省自身问题,担起肩头之责,守住健身初心。同时借互联网之势打通与线上健身的壁垒,用数智赋能健身产业转型升级。
线上健身应当不断创新,以线下健身俱乐部为依托,形成线上对线下赋能,进而寻求新的发展模式突破瓶颈。两者追求盈利的同时也要把好健身教练、健身器械、健身场地的专业度与质量关,重点改掉“重销售轻服务”陋习。而中国健身行业若想发挥朝阳产业潜质,也应加强监管保障消费者权益、加大查处整治力度,制定完善细致的监管条例并不断更新,以整治行业乱象。
如今,“双减”政策的落地对体育事业发展呈现利好,国家相关部门也印发了《全民健身计划》,各地也相继开始执行7天冷静期等新政。多方力量的加持,相信健身行业野蛮成长的经营模式不会长久,但中国健身行业的发展仍任重道远。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长寿产业大动作!中科院新技术NMN产能升100倍,全民百岁时代可期?
- 昆仑万维发布天工AI高级搜索功能,最懂金融投资科研学术的AI搜索
- 昆仑万维重磅发布天工AI高级搜索功能,做最懂金融投资、科研学术的AI搜索
- 真我GT7 Pro发布,3599起堪称骁龙8至尊版质价比之王
- MLPerf AI存储基准测试,中国速度领跑
- 假开源真噱头?开源大模型和你想的不一样
- FaceTime成诈骗“帮凶”,苹果是怎么一步步丢掉“安全”光环的?
- 收入首超特斯拉,比亚迪市值为何只有六分之一?
- 谁才是折叠屏界的扛把子?华为、荣耀、vivo卷出新高度
- 姜萍也是受害者,阿里数学竞赛存在漏洞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