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最早全面系统解读新基建内容的著作之一,《新基建:数字经济重构经济增长新格局》一书通过聚焦中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全面解读了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七大领域, 剖析了中国未来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并前瞻性提出政策红利下资本、企业与个人所面临的巨大机遇,可以有效地帮助读者把握中国经济趋势、读懂前沿科技、抓住投资风口,有效提升商业决策的质量与效率。本文内容摘自袁国宝《新基建:数字经济重构经济增长新格局》。
新基建项目投资“集结号”
随着国家对新基建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地方版新基建相关政策路线图日趋清晰。近半月来,我国多地连出新政,围绕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投资规划一批千亿、万亿级新基建项目,并谋划千亿级产业集群。业内预计,到2025年,5G、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领域的投资将达10万亿元,带动相关投资累计或超17万亿元。
根据赛迪智库近期发布的《“新基建”发展白皮书》,预计到2025年,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新基建直接投资将达10万亿元,带动投资累积或超17万亿元。
NewMedia新媒体联盟创始人、移动互联网趋势观察家、资深媒体人、知名评论人、新媒体营销和品牌传播专家袁国宝在他的著作《新基建:数字经济重构经济增长新格局》一书中提到,与过去的基建投资不同,新基建投资的重点在于补短板、稳增长、稳就业、全面释放经济增长潜力,打造长期竞争力。
具体来看,新基建的投资方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基建投资新区域
从投资空间看,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增长空间极大。2019年底,我国城镇化率突破60%,成绩虽然显著,但距离发达国家的80%还有一些差距,说明我国城镇化建设还有很大的空间,未来仍需提速。
从人口流动看,未来,城市群、都市圈将汇聚更多人口,这些区域将成为基建投资的重点。据预测,城镇化将加速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关中平原、中原城市群等7个主要城市群发展,导致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出现重大缺口。除此之外,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农村地区也将释放出巨大的基建需求。
2、基建投资新机制
过去,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主要是地方政府举债,存在隐性的债务风险。未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要建立新机制,一边拓展融资渠道,一边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
在拓展融资渠道方面,为了构建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政府需要与行业携手规范、完善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融资模式,增加PPP项目的数量,提高PPP项目供给质量和效率。同时,政府与行业还需探索其他融资模式,吸引更多资本进入,创建全新的基建投资机制,真正形成多元化的融资模式。
在中央财政支持方面,目前,我国政府整体负债水平不高,中央政府杠杆率较低,为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可以适度提升中央政府的杠杆率,扩大基建投资规模。
3、基建投资新主体
过去,在我国的基建投资中,政府是投资主体,占据着主导地位。未来,我国基建领域将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投资主体将变得多元化。为了做到这一点,政府需要推进市场化改革,降低基建投资的市场准入门槛,减少对民营资本的限制。
对于那些收益可观的项目,要鼓励其面向市场,欢迎民间资本进入,平等地看待所有投资主体。未来,政府要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列入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允许各类市场主体依法进入,并保证各市场主体享有同等权力与责任。
4、基建投资新领域
新基建以强战略性、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将有助于消费升级、产业升级的领域视为投资热点,以期借此为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提供基础性支持,促进新业态、新产业、新服务不断发展。
具体来看,新基建的投资领域包括信息通信、5G等基础网络建设,生态绿化、水和大气污染治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文体等民生保障项目,市政管网、城市停车场、冷链物流等市政工程建设,农村公路、水利、文卫等农业农村设施建设等。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政策法规研究所副所长周游表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新”体现在新产业、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从政府层面上看,用地、用能和资金等配套政策应加紧落实。特别是在资金使用方面,传统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金融政策可能难以满足新的投资模式需求,需要积极实行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合理调整和变动,同时规范并推动PPP融资模式,引进私人资本提高效率,拓宽融资来源。
目前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北京、河北、山西、上海、黑龙江、江苏、福建、山东、河南、云南、四川、重庆、宁夏等等13省市预计投入34万亿元用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以下是关于新基建的最新投资热点消息。
1、5G基础设施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简称信通院)预计,未来几年,5G网络建设投资规模将迅速增长,2025年将达到1.2万亿元,仅网络化改造这一领域的投资规模就将达到5000亿元。另外,5G网络建设还将给上下游产业带来投资热潮,例如在线教育、在线办公、在线诊疗、政务信息化等,投资规模预计达3.5万亿元。
新一轮消费升级浪潮正在来临,虚拟消费、智能消费、智力消费渐成主流。
5G的规模化商用将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注入新动能,带动相关的新兴技术快速发展。从应用场景来看,5G的应用场景不再局限于手机,而是面向 VR/AR、车联网、无人驾驶、工业互联网、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更多场景,从个人应用转变为行业应用。未来,5G将与工业、医疗、交通、娱乐等行业实现 融合,拓展出更多垂直领域的应用,使人们关于万物互联、人机交互、智能生产与生活的设想逐步成为现实。
与此同时,5G与AI紧密融合,产业升级门槛将持续下降,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速度将变得越来越快。而产业互联网将成为5G与AI应用的主战场,智慧医疗、智能制造、智慧教育、智慧环保将成为5G与AI应用的热门领域。
2、大数据中心
随着5G、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IDC市场将保持快速增长之势。2018年,随着公有云建设规模迅速扩大,全球IDC市场规模达到了6253.1亿元,同比增长23.6%。在全球范围内,北美地区的IDC市场增速稳定,基础电信运营商全面退出,主市场汇聚了越来越多云服务商需求。
IDC市场的发展需要经过几个阶段,目前,我国IDC市场处在粗犷式发展阶段,增长速度极快,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发展空间非常大。据统计,2018年,在互联网行业需求的带动下,我国IDC业务规模达到了1228亿元,同比增长29.8%。预计到2024年,我国IDC业务规模将达到2558亿元。
随着各行业纷纷开启数字化转型,再加上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网络架构的快速发展,以及大量涌现的网络应用,将进一步释放数据中心需求,进而使数据中心服务商、技术服务商等获得巨大的增长空间。
目前,大数据的价值正在逐步释放,无论是互联网企业,还是传统企业都希望掌握数据存储、处理、价值挖掘等数据管理能力,这也有效促进了数据中心市场的发展。
在行业需求方面,产品快速部署、灵活拓展、高效节能、模块化UPS(Uninterruptible Power System,不间断电源)等受到了互联网企业的广泛青睐。而互联网企业往往是以用户为中心,为了满足用户个性需求,它们需要定制化的数据中心服务。为此,互联网企业可以与电信运营商、云计算服务商等数据中心服务商建立 合作关系,这不但能确保互联网企业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还能借助数据中心服务商的背书有效推动品牌建设。
在技术应用方面,云计算的广泛应用,使数据中心面临的IT设备能耗问题与降温问题愈发突出。应用低功耗设计、智能化制冷、虚拟化技术、主动节电技术等技术的数据数据中心成为数据中心的热点方向。
新基建大潮下,5G、AI、大数据、云计算等业务将快速发展,而这些业务需要网络特别是数据中心网络必须具备开放架构,并实现高效转发与运维。因此,相关企业必须持续深化无损、智慧、开源等技术在数据中心的应用,满足新业务发展需求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盈利能力。
3、人工智能
科技部于2019年9月印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指引》,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快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到2023年建成20个试验区。为了在疫情过后尽快恢复经济发展,我国将继续加大对人工智能产业的投入。
如果对人工智能产业细分,可将其分为底层硬件和通用AI技术及平台,其中底层硬件主要包括AI芯片和视觉传感器,通用AI技术及平台主要包括计算机视觉和云平台、OS、大数据服务等。
IDC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AI芯片市场规模为40亿美元。到2022年,AI芯片市场规模将达到352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超过55%。未来几年,随着技术不断升级,人工智能实现普及应用,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将不断壮大,增长速度将达到40%~50%。也就是说,到2024年,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将达到785亿元;2025年,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将达到1000亿元。
在人工智能领域,机器学习是一项核心技术,是金融行业各种智能应用得以实现的关键技术;知识图谱利用知识抽取、知识融合、知识表示、知识推理等技术构建实现智能化应用的基础知识资源;自然语言处理通过对词、句、篇章进行分析,提高了客服、投资研发等领域的工作效率;计算机视觉技术利用卷积神经网络算法在身份验证、移动支付环节实现了广泛应用。
从宏观层面来讲,作为一项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对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社会变革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引领作用,对社会、经济、政治格局产生着深远影响。从产业发展来看,过去几次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积累了巨大的能量,作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在人工智能的作用下,这些力量将得以全面释放。同时,在探索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过程中,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在内的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将得以重构,从而催生出一系列新产品、新技术、新产业,比如AI+金融,AI+交通,AI+物流,AI+营销...
4、工业互联网
工信部针对工业互联网制定了“三步走”战略,按照战略要求,到2025年,我国要基本建成覆盖各地区、各行业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建立趋近完善的标识解析体系并实现规模化推广,建成一批可以在世界舞台上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抗衡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到2035年,我国工业互联网建设水平要达到全球领先;到21世纪中叶,我国工业互联网水平要进入世界前列。
作为一项新型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为制造、能源、交通、电力等经济社会各部门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网络连接与计算处理平台,堪称数字经济时代的通用性基础设施。正像阿里云首席智联网科学家丁险峰所说的“未来十年将是工业互联网的时代,就像过去十年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
近年来,我国工业化进程日渐提速,人力成本与生产制造原料成本不断攀升,消费者愈发重视产品工艺与品质,企业发展方式逐渐从要素驱动、大规模生产转变为创新驱动、质量提升。同时,传感器、存储设备、感知设备、传输网络等工业设备设施持续迭代,再加上现代科技的广泛应用,推动着产品制造过程、生产方式、服务模式等不断创新。这种背景下,制造企业必须积极拥抱新变化、新技术、新趋势,搭上工业互联网“快车”,加快自身的数字化转型。
5、特高压
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电网公司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开展逆周期调节,加强投资力度。经过几年时间的调整与发展,发电、用电资产的利用率有所回升,并且国内几家大型电网公司的负债都比较低。目前,国家电网公司的负债率大约为56%,带息负债率大约为20%,投资支撑能力较强。
近几年,随着特/超高压等重大工程的投招标不断增多,特高压、配网的建设速度逐渐加快。目前,我国在建与待核准的特高压工程有16条线路,其中有7条已经确定了投资规模,总投资额1128亿元,平均每条线路投资161亿元。按照这一标准,目前7条待核准线路与2条2019年开工的线路预计投资1449亿元,再加上目前在建项目,总投资约2577亿元。据此推算,2020年初,特/超高压工程的增量贡献至少为1500亿元。
特高压工程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是长期的,可带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一方面,特高压将我国的能源中心(西部、北部地区)和负荷中心(东中部)连接在一起,以西部、北部能源支持东中部经济发展,同时让东中部以其他形式反哺西部、北部,既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又解决两端的发展难题。对于我国来说,这是均衡区域发展、改善国计民生的重要举措。
另一方面,过去,我国电气设备制造行业一直坚持“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发展模式,特高压成套输电设备的成功研制彻底打破了这一模式,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实践取得了重大突破,完成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乃至“中国引领”的转变。作为世界顶尖的输电技术,特高压工程建设不仅能够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还能促使国家产业转型升级。
除此之外,特高压技术的发展不只惠及中国。随着我国特高压技术与设备相继“走出去”,特高压还能造福世界。总而言之,作为“新基建”的重点项目,特高压具有长期竞争力,是我国谋求未来发展的重要技术与工具。
以下是我国特高压行业重点关注领域:
(1)特高压核心设备
在大力推进特高压建设的过程中,特高压核心设备需求将大幅增长。为此,相关企业要对直流控制保护系统、换流变压器、并联电抗器、主变压器、GIS组合电气等核心设备予以重点关注。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建议对并联电抗器(1000kV)、变压器(1000kV)等特高压交流输电设备予以重点关注。
(2)原材料领域
原材料领域的相关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产业化水平较高,资金回笼周期较短,短期内可将硅钢、铜、绝缘材料等视为重点关注领域。
(3)智能电网
目前,智能电网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随着电网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信息通信需求将持续扩大。在电力信息通信领域,可将移动通信网和卫星通信网的相关应用视为重点关注领域。在硬件领域,可将智能电表作为重点关注领域。在电力数据领域,可将电力领域的专业化云平台、国网云、能源大数据视为重点关注领域。在人工智能与区块链领域,可将电网调度、绿色证书、电子发票、光伏补贴等视为重点关注领域。
(4)泛在电力物联网
目前,泛在电力物联网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可将传感器、柔性输电技术视为重点关注领域。从中长期看,随着电力物联网不断发展,各区域的信息化与自动化水平将不断提升,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和国网信息化建设领域将出现一些投资机遇。
6、高铁轨交
2019年9月18日,为加快铁路专用线建设,国家发改委、国家铁路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铁路专用线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开放专用线建设及运维市场,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以不断拓宽融资渠道。
2019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交通建设任务,完成“十三五规划”中关于发展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各项任务,为交通强国战略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加大高铁、轨道交通建设成为恢复经济发展,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一个重要手段。据预测,2020年,我国拟通车线路有14条,其中7条为250专线,7条为350专线,通车里程3696公里,投资规模6207亿元。其他稳定性投资,30%用于家庭生活开支,20%用于存款以备应急之需,10%用于保险。
城际高铁项目具有投资成本高、工程周期长、投资回报周期长的特点,如何有效解决其资金问题成为政府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问题。在城际高铁项目融资过程中,政府部门不但要充分利用好银行等传统融资渠道,还应积极创新,尝试一系列现代融资方式,有效拓宽资金来源。
城际高铁项目兼具公益性与商业性,因此,建设这类项目时,可采用铁路公司、地方政府、投资机构联合投资的方式。结合我国当前的投融资体制现状,城际高铁项目融资可采用以下几种措施。
1、积极推进股权融资
目前,我国铁路资产负债率较高,而实施股权融资可以降低负债率,在同等负债率水平下实现更大规模的融资,而且还能帮助铁路公司建立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有力推动其品牌建设等。因此,股权融资不失为城际高铁项目的一项有效融资手段。在融资实践过程中,融资单位可采用私募、A股公开发行上市、H股公开上市等方式。
2、适当利用债务融资
城际高铁项目债务融资主要是利用国家开发银行与建设银行的政策性、投资性贷款及发行铁路债券。国家开发银行还可以发起成立银团,然后通过银团为城际高铁项目贷款,从而解决其资金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在城际高铁项目债务融资过程中,融资单位尤其需要注意控制融资成本,比如可以采用银行贷款、出口信贷、银团贷款、企业债券等多种债务融资方式相结合的融资方式。
3、推动项目融资
项目工资是一种非公司负债型融资,信用结构灵活、多元化,可为城际高铁项目提供大规模、长期限的贷款。城际高铁项目采用项目融资时,可以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及外部资本,并引进其先进的投资管理模式,可谓是解决城际高铁建设资金问题的绝佳融资手段。不过项目融资的难点在于操作程序相对复杂,需要有专业的融资团队负责推进。
4、促进融资租赁
融资租赁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应用非常普遍,它能让资金需求方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租赁先进的设备设施,从而解决项目建设与运营难题。对于城际高铁项目融资而言,融资单位可以租赁的设备设施主要有动车组、建设工程设备、运营移动装备等。
5、与土地和物业联合开发
修建城际高铁将会有效推动沿线土地与物业的价值增值。目前,多个案例已经证明了将沿线物业综合开发与城际铁路建设相结合来解决后者资金问题的可行性。实践中,地方政府可以给予房地产商在铁路交通运营线路、在建线路、规划线路等沿线开发房地产项目的优惠条件,来吸引房地产商投资。招商成功后,地方政府再将土地出让收入投入到城际高铁项目中,便可解决其资金难题。
7、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2019-2020年度中国充电基础设施发展年度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将新增15万台公共充电桩,其中6万台直流充电桩,9万台交流充电桩。此外,还将新增30万台私人充电桩,8000座公共充电场站。
据预算,2020年,我国充电桩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40亿~177亿元;2025年,我国充电桩市场规模预计达到770亿~1290亿元,2020~2025年累计规模复合年均增长率将达到40%~48.8%,新增规模复合年均增长率将达到25%~50.3%。据此计算,2020年~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新增投资规模将达到700亿~1100亿元。
过去,很多企业认为,充电桩运营企业短时间内无法盈利,但事实上,随着资本不断涌入,充电桩行业的价值逐渐显现。
在万物互联时代,充电桩的商业价值当然不只体现在充电业务上,还包括以充电桩为入口的广告、保险、金融、售车、4S增值服务及汽车工业大数据等。而企业要想顺势发展,必须创新商业模式。例如“众筹建桩”,借助政府的优惠政策,征集社会上闲散的车位与电容资源建设充电桩,所得利润按照一定比例与场地提供者分成,从而降低投资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另外,充电桩运营企业还可以通过数据挖掘与分析提高充电桩的利用效率,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交通、大数据等技术搭建信息化运营平台,促使电动汽车与智能电网之间开展信息交互,形成支持查询、预约、支付及远程操控等多种功能的“互联网+充电”运营模式。
随着车联网与智能电网领域不断涌现新技术,充电桩运营还有哪些潜在的盈利模式呢?具体下图所示。
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充电桩产业发展时间尚短,却已经因为经营成本高、盈利困难、行业竞争激烈等问题经历几次洗牌。近几年,一些能源行业的巨头、大型车企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充电桩行业,其业务范围涵盖了充电桩生产与安装、充电设施设计与运营、充电站设计服务等整个产业链,形成了一条龙服务模式。充电桩行业的运营模式不断完善,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行业垄断局面。
充电桩企业要想盈利,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了解私人消费者、运营商、物业的用桩和建桩需求,明确产品定位,选择合适的技术路线,持续开展技术创新。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萤石亮相 GITEX Global 2024,AI+智能生活新科技闪耀迪拜
- 一加发布第二代东方屏,巅峰表现获全球首个 DisplayMate A++ 认证
- vivo X200系列年度高端旗舰正式发布,一超多能影像力再突破
- 双十一猫狗开战,京东超市采销直播间与李佳琦同价再打九折
- 抖音头部主播翻车不断,网红带货进入「垃圾时间」
- 当代打工人,竟都在争相“雇佣”人工智能?
- 刘兴亮|父母的菜园子
- 坚定高端之路,京东方携手一加定义高端柔性OLED新标杆
- BOE(京东方)登峰 · 造极新品发布会盛大举行 携一加定义高端柔性OLED新标杆
- 一加携手京东方推出第二代东方屏:未来一年最佳手机屏幕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