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国宝
资深媒体人、知名评论人、新媒体营销和品牌传播专家,NewMedia新媒体联盟创始人。
雷军和董明珠的“10亿赌约”还有十来天便将揭晓,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董明珠大概率会赢下这一赌局------今年前三季度,格力电器营收达1487亿元,小米则录得1305亿元营收,格力仍领先182亿元,不出意外,小米很难在第四季度“逆袭”。
有人认为,如果第四季度小米仍不如格力,则摆明了一点------雷军给董明珠留足了面子,按照以往的情况,第四季度的双十一、双十二是各类商家年底“冲量”的最佳时机,显然第四季度购买空调的消费者大大减少,如果雷军要想赢下赌局,必须在这两个节点集中发力。不可忽视的是,小米已经成功上市,雷军无需过于在乎赌局的结果,更不必为了赌局牺牲太多公司利益。
格力和小米,代表两种商业经济
要全面剖析这场赌局,还得追溯到五年前:2013年,格力电器的营收已经高达1186亿元,而小米的营收仅有316亿元,这种巨大的反差令董明珠理直气壮的说出“1块钱不要再提,要赌就赌10个亿”的豪言壮语。但董明珠没有搞明白,格力和小米代表的是两种商业经济,因此,决定赌局结果的因素不仅包括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更包括两种商业经济的增长速度。
首先,格力代表的是传统家电这类商业经济,它们的经营理念、营销模式大多基于线下展开,而随着互联网的崛起,这类商业经济也融入电商等元素,在服务质量、运营效率方面突飞猛进。
由于格力的主业务是空调,这一市场受房地产波动影响较大,而且,格力定价相对竞争对手普遍较高,从某种意义上讲,互联网对格力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帮助格力解决很多问题,同时也会放大格力在价格上的劣势。
小米代表的是具备互联网基因的手机厂商,依靠网络渠道做手机业务不仅大幅拉低了小米的运营成本,也使得小米的价格优势得到充分体现。近年来由于手机市场竞争激烈,小米又提出了“硬件+互联网服务+新零售”的铁人三项战略。其目的就是摆脱单一的商业模式,让营收更趋于多元化。
小米的问题在于,除手机之外,其他业务的发展势头并不理想,所以在收入占比中,手机业务仍然超过60%,而且这一市场白热化明显。不过,雷军说过,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上天,自2018下半年以来,雷军逢会必说“AI+IoT”,甚至将其视为小米未来10年的核心战略。
从上面的分析,以及图表对比,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一,以小米为代表的这种新兴商业经济或许更具“稳定性”,在2013、2014以及2017、2018的高增长年份,小米增长速度远高于格力,而在2015年的回调年份,小米营收的下跌率也远低于格力。抛开自身经营的问题外,我们也很好理解这种现象,互联网渠道的运营成本比较低,一旦行业不景气,企业调价的空间会比较大,消费者如果发现线上商品比线下商品降价更多,更趋向于线上消费,而且这几年消费习惯的养成也是极快的。
二,具备互联网基因的企业在多元化方面可能更占优势,格力一直是空调业的老大,但在多元化方面却乏善可陈。实际上,家电巨头只有美的在多元化方面做得比较成功,不过仍无法和互联网的“粉丝经济”相提并论。所以反映在上图,小米手机业务收入占比下降明显,而格力空调业务占比几乎没有下降,就是因为小米的粉丝经济可以更好的辐射到其他业务。
三,线上和线下不存在矛盾性,两种商业经济也并非格格不入。近年来小米在实施渠道下沉战略,通过线下去获取更多用户和流量,这固然是受了OPPO和VIVO的影响,更重要的一点在于线上资源已经被开发殆尽。而格力却在积极拓展线上业务,因为它面临的情况和小米截然相反。
两巨头形成追击效应,五年间多少巨头沉沦
从定下赌约的那一刻开始,小米就将格力当成自己“对标”的对象,而格力这些年也在提防小米,例如小米和美的合作,董明珠将其定义为“小偷集团”。无可否认的是,在这种局面的背后,两大巨头已经形成了追击效应,而那些暗地里看热闹的巨头,却在无形之中被拉下了数个身段。
在家电产业,最典型的就是海尔,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格力营收为1487亿元,美的为2057亿元,海尔为2022亿元,但是在利润方面,前三季度格力达到211亿元,美的达到179亿元,海尔只有88亿元。
海尔为何在利润上大幅弱于两大巨头,我在网上找到了一则对比数据,或许可以得出答案:2017年,海尔总共投入46亿元用于研发,仅占公司总营收的2.88%;格力和美的在过去三年的研发支出稳定在3.5%以上。但在营销上,过去3年海尔营销费用占营收平均比重长期高于15%,总体远高于美的和格力的销售费用支出水平。
这种本末倒置的运营模式不仅拉低了海尔的利润,而且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由于缺少研发投入,产品竞争力将被削弱,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海尔又必须投入更多资金开展营销,虽然这可以避免海尔收入大幅下滑,但对海尔的品牌将造成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
那么在手机产业,被小米甩开的对手无疑更多,早年间国产手机形成了“中华酷联”的阵容,如今,除小米外,华为仍然气势如虹,联想、酷派、中兴则彻底沦落到“惨淡经营”的地步。
对这些企业进行一番分析,我们发现,缺乏清晰的产品思路和运营模式是他们落败的关键。联想、酷派、中兴比较依赖于通过补贴的方式去获得用户,但这并非长久之计,也无法摆脱对线下渠道的严重依赖。相反,小米从一开始就致力于线上营销,自然不会遭遇太大的成本压力,反而构筑了强大的线上渠道,其次,小米主打性价比,价格实惠性能却很出色,尤其是那句“为发烧而生”的广告词俘获了不少忠实粉丝。
无论格力也好、小米也罢,他们都算得上是行业的佼佼者,在雷军和董明珠定下赌约的那一天,或许他们就想好了未来应该怎么做,对行业趋势的把脉也十分精准。
预估一下,小米何时能全面超越格力?
如果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小米何时能全面超越格力?能否超越?我说的全面超越是指收入和利润双双超越,业界人士认为,明年小米在收入上大概率会超越格力,但是利润就不好说了,因为小米仍然是一家典型的硬件公司,而且,格力的利润全面碾压小米------前三季度格力归母净利润达211亿元,对应小米只录得67亿净利润。
雷军对软件、互联网产业一向热衷,因为这些产业才真正能赚大钱,而对硬件的布局是其进军软件和互联网产业的基础。不过,现如今这个领域的竞争也不小,除了面对阿里、腾讯这样的巨头之外,还有大量的独角兽企业。同时,在手机市场小米还得提防华为、OPPO和VIVO。目前小米互联网服务的增长趋势不错,但随着规模的极速扩张,未来是否能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很难说。考虑到格力的利润规模比较扎实,如果小米想在利润上超过格力,单独靠不到5%的硬件利润是不可能的。
而格力在多元化方面似乎是一筹莫展,所以格力的危机不比小米弱,毕竟空调这个产品的增长空间极其有限,产品周期也很长,期待用户三五年就换新机并不现实。再一个,随着国家对房地产调控的深化,格力很难独善其身。好在格力利润很好,有足够的资金去“试错”。
这反映出两种商业经济存在明显的“边界”,对任何巨头而言,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如果边界的门槛很低,则很容易让竞争对手跳进来,如果边界的门槛很高,自己也很难跳出去。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