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小米到底有多少产品?答案中有很多你根本想不到的产品,你可能觉得小米发布电饭煲,电池这种产品有点不可思议,但如果你知道小米还在售卖这些产品会觉得更加不可思议,比如口罩,台历,甚至春联,扑克牌。不知不觉中,小米已经由一个只售卖自有品牌硬件产品的平台转型为一个电商平台。小米手机目前在中国的销售量并不是最高的,但加上其他手机厂商并不售卖的产品,整个小米的销售额就很客观了。仅举一个例子,在IDC刚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小米手环在全球的销量仅次于Fitbit排名第二。
同样作为曾拥有电商平台梦想的凡客恐怕怎么也想不到当年自己没做成的事就要被小米做成了。凡客曾经以自有服装起家,其后试图转型电商平台而未能成功,如今凡客已经彻底放弃电商平台的梦想,死心塌地地做自有品牌服装,不管凡客的最终结局如何,其实凡客的平台化战略已经以失败告终。今年国外一份《互联网零售商》杂志发布的全球100强点上排名中,小米排在第8名,在中国仅次于阿里和京东排名第三。
目前来看,小米已经形成了小米硬件产品+米家生态链产品+生活周边百货的电商平台体系,并且其体系远比凡客当年刚刚转型的脆弱电商平台要稳固,坊间有句玩笑“小米的东西除了手机都可以买”,某种程度上也正体现了这种稳固性。那么为什么凡客当年没做成的事小米做成了?
先做好产品而非广告
凡客和小米二者的成名历程是完全不同的。不少人对于凡客的印象停留在“凡客体”上,这是凡客的第一次广告,也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广告,凡客因这个广告而被众人所知。但当“凡客体”大行其道的时候,凡客能拿得出来的产品主要是20多的T恤和50多的帆布鞋,尽管这两款产品可以算得上是爆品,但质量不佳(这个价格也很难谈得上质量),产品本身并不能承载大量广告带来的关注度,因而形成了第一批客户的负口碑。
再看小米,小米在创业初期完全没有做广告,而是专注于产品,将高质低价的小米1推向市场后,在那个同样配置的安卓机普遍都在3000元以上的年代,2000块的小米1立刻引爆市场,小米一役成为高质低价的代名词,并收获好的口碑,形成随后几代产品的滚雪球效应。
小米从2010年创立,一直以口碑营销和互联网社区营销为主,直到今年才开始做大规模的传统广告,先做好产品再做好广告,这是正确的路径。而凡客则在创业初期产品并没有过硬的情况下就做广告,这种行为实在是南辕北辙,最终的结果也证实了这点。
稳步前行而非急躁冒进
凡客和小米二者的电商平台化战略也是迥异的。凡客在借助“凡客体”一炮而红并实在了爆品T恤和帆布鞋的大规模售卖后竟然雄心勃勃地想成为超越京东的电商平台,后来在凡客的网站上我们可以看到拖把,吸尘器等超市百货,而同时其自有品牌的服装并没有量和质的改变。定位在短时间内发生巨大变化,没有做好自有产品就匆忙转型电商平台,这是凡客冒进的表现。
小米在小米1一炮而红之后,继续打造小米2和小米2S,并继续收获好评和口碑,在此基础上,小米才发布了小米盒子,电视,移动电源等非手机产品,并借助自己已有的品牌效应为这些产品背书。而在小米非手机产品越来越多,很多人担心小心会重蹈凡客覆辙时,小米为了与自身品牌做区分于2016年发布“米家”,最大程度与小米品牌做区隔。从手机到硬件产品到科技周边米家产品再到生活周边产品,小米的电商平台战略可以说是稳步前行。
凡客在转型平台的道路上匆忙上线百货,而小米在这条路上则是有控制、有节奏地进行,这体现了二者不同的战略,也体现了二者对于品牌的控制力,这也是第三点要说的。
严控平台产品而非来者不拒
事实上,苹果线下体验店也不止卖苹果自身产品,同样它也卖其他品牌的手机、电脑周边产品,从这方面来说苹果体验店也是平台,但苹果体验店和普通电商平台不同的是其严控进入产品的质量,品牌不好或产品不佳是不可能进入苹果体验店的。
凡客在从自有品牌电商转型平台型电商的途中,对于进驻产品可以说来者不拒,因此各种日用百货,五金产品充斥平台,模糊平台本身的品牌个性。
小米在这条道路上走得要清晰得多,其对生态链“米家”产品的进驻虽未达到苹果商店那种严苛度,但也要远胜于凡客,并且这些产品基本都延续了小米高质低价的风格,这就是开头说的“小米的东西除了手机都可以买”的原因。
2010年“凡客体”引爆网络,凡客T恤成为爆品,2011年小米1发布,同样成为爆品,差不多1年内,二者站上了品牌声量的第一个至高点,可以说二者的起点是相似的,但其后二者的发展路劲却截然不同,凡客在经过平台型电商转型失败之后,痛定思痛,又回归了出发的地方。而小米则一步一个脚印地逐渐扩充成了平台型电商。
凡客与小米,相似的起点,相似的扩充路线,但二者时间、策略的不同则显示了两家公司的商业战略布局和发展能力的差距。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