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国内第一大手机企业华为与英特尔合作推出了一款2合1笔记本,这也是华为首次踏足竞争激烈的PC市场。越来越多诸如华为这样从未涉足PC业务的新玩家踏足PC业务,可见2合1笔记本这种设备形态,乃至PC产业依然具有市场。而华为最终选择了英特尔,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英特尔在计算设备领域的竞争力。
新锐势力激活PC创新
这几年国产手机企业竞争激烈,其中华为和小米可谓是针锋相对的竞争,在去年传出小米将推出笔记本产品后,华为也迅速注册了Matebook商标。只不过当时由于华为注册的是Matebook商标,考虑到其高端手机Mate系列的关系,以及华为自有手机芯片华为海思拥有的芯片优势,因此当时普遍认为华为将采用自家的ARM架构芯片和Android系统推出平板电脑产品。
但最终,华为还是决定采用英特尔最新的第六代酷睿M处理器作为其首款PC产品的平台,这也意味着华为在经过深思熟虑后还是决定了采用目前主导PC市场的英特尔的X86架构。采用英特尔的处理器可以与发展多年的现有PC生态融合,对于刚刚进军这个市场的华为来说风险较小,更容易让华为的这项业务取得成功。
IDC的报告指出,目前关于全球PC出货量的数据并未包含2合1笔记本,如果纳入这类产品销量的话,那么2016年全球的PC出货量预计增长1%-2%,将一举扭转PC市场下滑的局面。这也凸显了在英特尔和合作伙伴的努力下,二合一平板这个产品已激活了PC市场。
英特尔彰显PC创新力
英特尔的处理器性能无疑优势明显,这几年也在努力降低功耗。最新的第六代智能英特尔酷睿处理器家族基于新的Skylake微处理器架构。该架构采用了英特尔领先的14纳米制程技术。与平均使用时间五年的旧电脑相比,该处理器可以提升2.5倍的性能、3倍的电池续航时间以及30倍的图形性能,将带来无缝流畅的游戏与视频体验。搭载这一全新处理器的设备厚度、重量均可减半,唤醒时间更短,且电池续航时间可长达一整天。英特尔的CPU制造工艺多年来一直都处于领导地位,领先三星半导体、台积电一代到两代,虽然如今后两家的工艺技术已经迫近但是这种积累并不容易超越,英特尔目前还是领先者。
基于英特尔在PC市场建立的生态系统优势,微软Surface在经过前两代推出分别采用ARM架构产品和英特尔产品的教训后彻底放弃了采用ARM架构的Surface,新推出的Surface3、Surface Pro4、Surface Book均采用英特尔的处理器。据了解,作为进军这一领域的首款产品,华为在Matebook上搭载了第六代智能英特尔酷睿处理器家族中的英特尔酷睿M处理器,采用无风扇设计,用户最高可选酷睿M7的配置。
2015年由于Surface的迅速增长,让PC企业看到了这个市场的发展前景,各PC企业纷纷推出类似的2合1笔记本,当中多数都是采用英特尔的芯片,而Android平板电脑市场份额最大的三星也宣布推出采用英特尔芯片的2合1笔记本,这对于英特尔来说无疑是一件喜闻乐见的事情。
iPad和采用ARM架构的Android平板,由于无法兼容目前企业采用英特尔芯片搭建的生态系统,因此沦落为娱乐产品,而英特尔凭借多年来打造的生态系统在它面临困境的时候发挥了作用。今天的2合1笔记本同时具备了PC的生产力和平板的便利性,更高效,更便携,这种以2合1笔记本为代表的产品已经初步展现出PC产品的未来形态,其正在帮助英特尔寻找到振兴的机会。
英特尔与华为如何共谋双赢
华为也是国内服务器品牌四强之一与英特尔在该领域已经合作多年,英特尔的高性能处理器和协处理器、高速低延迟通信、高速低功耗存储技术等都有助于华为拓展其服务器业务。
基于产业优势延伸的考虑,华为选择了与英特尔开启PC领域的合作,双方的关系得以从云、网络延伸至终端,形成端到端合作的崭新格局,有助于为消费者带来端到端的计算体验。随着以华为为代表的新合作伙伴进军PC市场,还将有望带动更多非传统PC厂商的涌入,推动该市场的发展。
华为等移动行业的厂商采用X86的处理器,必然推动它们将各类移动市场的应用开发一个适用X86的版本,进一步丰富X86的移动生态系统,有助于英特尔在移动市场缩短与ARM阵营的生态短板。
不仅仅限于计算设备领域,双方都在谋求更大的布局。英特尔今年收购了FPGA企业Altera,FPGA的可编程性、低功耗的特性在物联网行业有广阔应用,CPU+FGPA方案相比CPU+GPU方案更适合用于数据中心。华为这几年也致力于发展物联网产业。借2合1笔记本的合作契机,双方未来在物联网方面进行深入合作值得期待,毕竟英特尔提供的一系列物联网解决方案可以更好的兼容于现有的生态系统。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