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做好为工业互联网“买单”的准备了吗?

文丨智能相对论

作者丨陈选滨

多家知名工业互联网企业纷纷着手IPO,这个万亿级的大热门领域似乎终于迎来了上市的热潮。

日前,树根互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树根互联)向上交所提交了招股申请书并获受理,计划冲刺科创板上市,拟募资15亿元,用于现有核心技术、主营产品和营销与客户成功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与升级。

此外,在去年12月,忽米网在重庆也郑重其事地举办了IPO启动会暨签约仪式,宣称在未来三年内成为中西部首家上市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树根互联、忽米网两家都是国家级的跨领域跨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国内工业互联网领域久负盛名的领军企业,如今两者都在或快或慢地筹备IPO工作,不难发现,工业互联网地发展即将跨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借势资本市场的力量驱动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对此,资本市场是否做好了准备,来迎接工业互联网的这股热潮吗?

工业互联网,难赚「大钱」和「快钱」

从资本投资的角度来说,市场对工业互联网的考量不外乎两点:一是短期的盈利能力,即工业互联网当下赚到钱了吗?二是长期的商业模式,即工业互联网未来的路径是否真的走的通?

先来说说第一点,赚钱的问题。

根据树根互联的招股书,树根互联在2019-2021年的营收分别为1.52亿元、2.80亿元、5.17亿元,符合增长率为84.71%。钱是赚到了,但是亏得也多,报告期内树根互联的净利润分别为-3.40亿元、-2.92亿元、-7.10亿元,累计亏损了13.42亿元。

由此来说,树根互联远远还没有到达盈利的阶段。「智能相对论」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两点:

首先,工业互联网属于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行业,对前沿技术的创新研发和应用都有着较高的要求,需要非常高的、持续性的研发成本投入予以支持

根据树根互联披露的数据,在报告期内,树根互联的研发投入分别为0.83亿元、1.66亿元、2.85亿元,占当期的营收比重分别达到54.55%、59.48%和、55.10%,相当于树根互联赚到的一半的钱都拿去做了研发投入。

这种高成本的研发投入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已是一个常态。以工业富联为例,根据其公布的2021年年报数据,在过去的一年,工业富联的研发投入为108.35亿元,同比增长7.94%。可以说,在当前阶段,工业互联网还是比较烧钱的赛道。

再者,工业互联网赛道的竞争日趋激烈,加上客户需求差异化、原材料涨价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企业赚钱越来越困难了。根据树根互联招股书显示,过去三年的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45.93%、48.03%和37.50%。毛利率的波动、下滑正在成为这个新晋企业发展的潜伏危机,这也就为接下来树根互联的商业化进程平添了几分不确定性。

总的来说,目前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商业化能力还比较薄弱。根据工业富联年报数据,2021年工业富联实现营收4395.57亿元,但其中工业互联网业务为16.9亿元,仅占总营收的0.38%。虽然在过去的一年,该业务对于工业富联而言营收与毛利率皆有增长,但是并不足以成为这个巨头的支柱型业务,只能说锦上添花罢了。

以上,从这些头部平台的表现来看,工业互联在当前虽然可以赚钱,但是困于高研发投入的以及行业竞争愈演愈烈,并不具备赚大钱、赚快钱的高盈利能力,其商业化进程还有待探索和挖掘。

大树底下好乘凉?不可取

再说说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长期发展路径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商业模式的考量。

两年前「智能相对论」在与业内人士交流的过程中,一个某头部企业的技术专家就说道:“没有集团的支持,工业互联网业务是基本发展不起来的,很多工业互联网平台一开始就是给集团内部用的,慢慢才走出去,给集团的生态伙伴用,再就是外部客户......”

这种现象被他总结为「集团依赖症」,简单来说就是大树底下好乘凉。

很多工业互联网企业都存在着诸如此类的问题。众所周知,树根互联孵化于三一集团,前者对后者在业务上就具有高度的依赖性。根据树根互联招股书披露,在报告期内,树根互联向三一集团及其同一控制下的企业系公司销售收入分别为1.12亿元、1.91亿元和2.91亿元,占各期营收的比例达到73.62%、68.24%以及56.24%。

要么是业务上的往来,要么是研发上的协同,都充分说明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发展前期对于集团高度依赖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工业互联网平台很容易陷入“成也集团,败也集团”的尴尬局面。

初期,得益于集团在品牌知名度、业务场景、市场运营等层面的支持,背靠集团生态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往往可以短期内在市场脱颖而出。对比工信部发布的跨领域、跨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清单,入围企业的背后大多站着三一、富士康、美的、华为、阿里、腾讯、徐工等行业巨擘。

但,随着企业的发展格局打开,这种“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商业模式是不可取的。不管是工业领域需要的,还是资本市场所看重的,都是工业互联网平台能以更独立的姿态去服务更广泛的外部企业,而非一直停留在集团的庇护下,戴着上市企业的帽子做着集团事业部的工作。

根据IDC预测的2022年工业互联网市场值得关注的10个重点方向中,就有对工业互联网企业IPO的评估。IDC认为,「为了向资本市场和监管部门更好的阐述自身业务和发展潜力,相关企业需要重新审视和梳理自身业务,多做减法,并尽可能降低关联交易(如来自集团母公司的收入)。」

由此来说,工业互联网企业的IPO实际上也是对自身业务能力和商业模式的又一次重新审视——谁能更快脱离对集团母公司的依赖,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和业务体系,将是接下来工业互联网企业上市并获得资本市场认可的一个关键考量。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去集团母公司化”并非是要工业互联网平台砍掉集团的业务,这是不现实的,作为行业巨擘,三一、富士康等巨头本身也在向智能制造转型,对工业互联网的未来需求只会保持持续增长。

那么,对于旗下孵化出来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而言,需要的也并非是砍掉内部业务,而是要加速走出去,做好外部客户的业务服务,从而在占比上消解关联交易对未来企业发展的影响,才是正解。

资本市场,不会只为工业互联网“买单”

短期盈利能力不足,长期商业模式有待观察,对于资本市场而言,纯粹的工业互联网业务似乎并不值得在当前为之买单。

这是比较现实的一点。

当前,工业富联比较赚钱的支柱型业务并非是工业互联网板块,而是通信及移动网络设备和云计算两大板块,在2021年分别营收了2589.66亿元、1776.94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高达58.92%、40.43%。

从营收占比来说,工业富联更倾向于定位为智能制造厂商以及新一代的数字化服务商,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根据工业富联披露,在未来,工业富联将在半导体领域、新能源汽车领域甚至是元宇宙领域寻求第二增长曲线。可以说,在这样的布局之下,工业富联的服务范畴将进一步扩围,很有可能会由此继续降低工业互联网业务在整体业务体系中的比重。

工业富联想要讲述的故事以及资本市场正在为之买单的,都不是旗下的工业互联网业务。

当前,国内的工业互联网仍处于发展初期,产品与服务的核心在于推广、迭代和提升,距离打造规模化效益也存在着一段较长的路径要走要探索。因此,不管是对于即将上市的树根互联还是准备上市的忽米网而言,都需要在IPO的节点上重新审视一遍自身的业务体系和战略规划。

写在最后

今年4月,国家工信部印发《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2022 年工作计划》,其中就明确提出将支持符合条件的工业互联网企业IPO上市,并引导创投基金等加大对工业互联网初创企业的投入力度。

这是国家首次明确支持工业互联网相关企业IPO上市,对于整个行业而言,确实是一个难得的良机。接下来,会有更多的资本流向工业制造业领域,工业互联网企业IPO上市进程也将随即加快。

工业互联网行业自今年起,很有可能要掀起一股上市的热潮。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2-08-11
资本市场做好为工业互联网“买单”的准备了吗?
」由此来说,工业互联网企业的IPO实际上也是对自身业务能力和商业模式的又一次重新审视——谁能更快脱离对集团母公司的依赖,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和业务体系,将是接下来工业互联网企业上市并获得资本市…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